

“自生语文”教学之“自生预习”的实施策略
作者: 林楠摘要:“自生语文”致力于培养思维情感自然生发、生命身心自由生长、人格独立自在生活的人。“自生预习”是“自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其实施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创新精神,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生语文;自生预习;预习策略
“自生语文”是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余年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主张,它是在陶行知的“新教育”———“自主”“自立”“自动”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演变、构建起来的。
“自生语文”包括“自生”和“语文”两个范畴。
“语文”其本义为“语言文字”,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这里指语言和文化的综合。
“自生”一词出自于裴頠的《崇有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郭象的《庄子注》中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而”的阐述[1]。意为最初生成的事物一定是自生的,万物都是独自生成的。生物学中的“自生”是指不依赖进入其他生物体内的生活方式。
“自生”对“语文”的限定又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自生语文”指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语文,不依赖他人,具备终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中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这段话中,我们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是独立的人,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小学教育正是培养人走向独立的基础阶段,是建立独立人生的根基时期。
“自生语文”致力于培养思维情感自然生发、生命身心自由生长、人格独立自在生活的人。“自生语文”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生语文”按不同课型分为“自生阅读”“自生习作”“自生交际”“自生识写”“自生实践”等。“自生阅读”包括三个环节:“自生预习”“自生共习”“自生温习”,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生预习”。
“自生预习”就像开垦荒地一样,学生通过“读”了解地况,用标记、批注、查阅这些“犁铧”去拓荒、耕耘,把思考的种子播种下去,让其更好地萌发、生长,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生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自生预习”与语文要素深度融合,融入多种能力的培养,识字解词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审美能力、收集能力、积累能力、创造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坚持自学,终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自生预习”以目标为导向,学生通过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预习,形成阅读能力,养成独立学习习惯,最终具备自学能力;“自生预习”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自生预习”以创新为导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由创新学法,生发创新思维。
一、预习项目学生自动增加
“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可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也逐渐增多。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学生回顾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又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梳理,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增加到上学期的预习项目中,形成本学期的预习项目。例如,四年级上学期开始,语文要素中出现了“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鼓励学生逐步发现需要收集资料的点。学生基本形成能力后,在预习项目中就可以增加一项“查选资料”,建立四年级下学期的预习项目:1.读题思考;2.浏览标序;3.读文查音;4.默读质疑;5.解疑批注;6.概括内容;7.选摘词句;8.认字组词;9.查选资料。这样,预习项目逐学期递增,最后形成小学阶段完整的10个预习项目,并在学习中坚持运用,最终达到学生初步自学语文的能力,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习顺序学生自然调整
新课程提倡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自生预习”项目梳理出来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对预习项目进行排序,确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步骤。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的学生习惯先标明自然段序号;有的学生习惯先读文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习惯读文后先学习字词;有的学生习惯阅读过程中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习惯阅读后再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习惯边读边画出好词佳句,有的学生习惯读完全篇后再挑选好词佳句……教师不做硬性的统一规定,可提供较合理的预习顺序供学生参考。对于学生排列不合理的顺序,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彼此的想法,教师给出建议,指导学生调整。
三、预习方法学生自主总结
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能够躬行实践,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3]。每一项“自生预习”中,都会涉及不同的方法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并进行实践。
比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项,概括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文章,概括的方法也不同。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练习概括并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提示低年段学生结合课题概括像《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课文。《海底世界》一文可抓重点语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来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概括;结合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遇到写景物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景物的特点来概括;阅读部分说明文时,找到事物具有的功能或特点概括;结合段意概括;写人的文章可从谁做了什么事,表现出他具有什么品质或精神概括主要内容;结合课文插图来概括;文章写多件事的,把每件事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引导学生先说说每件事写了什么,再归纳到一起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同年段,概括课文的要求不同。每有新的概括方法,教师就鼓励学生总结并进行灵活运用。甚至有时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可以运用不同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自生预习”就像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挖掘宝藏一样,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在语文世界里不断地自由寻觅、发现、总结、应用、创造。
四、预习程度学生自我掌控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不限定学生的预习程度,只规定最低标准。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自我设定目标,自我掌控。
如“自生预习”中“认字组词”这一项,学生预习生字时,最低标准是给要求会写的字组三个词,第一个词为课文中出现的词(如果课文中是以单字形式出现的就组其他词),再从词典中选择两个常用的或容易理解的词语记在书上。有的学生偏爱四字词语或成语,也积累到了书上;有的学生关注字的其他读音,把多音字的多个读音、组词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喜欢把生字的部首、偏旁、笔画数、结构等写在生字的附近;还有的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同音字或形近字记在书上。这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
要想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真正形成能力,教师先要坚持做到课前、课中检查预习,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改进措施,或发现好的做法提出表扬、互相借鉴。检查预习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教师全查、个别抽查、同桌互查、小组轮查、大组交查等。
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学习上的能量能否释放出来,条件是多方面的,但科学的方法是释放能量的“加速器”,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是释放能量的“助推器”。“自生预习”宗旨就是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杨庭颂.列子“自生”思想论[J].东南大学学报,202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3] 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1.
课题项目:绥化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自生语文’教学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KZ2023022)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