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学生成长的思政课与语文课融通路径探析
作者: 刘建军摘要:思政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同频共振,能够实现教学增值。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一是联合调研,发现学生“痛点”与班级“槽点”的内蕴,在价值规约上同频共振。二是深度辨析,促使学生求真向善,在文心指向上同频共振。三是探究延伸,通过参与民主生活与提出真诚建议,在家庭反哺上同频共振。做实指向学生成长的融通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生接地气的成长。
关键词:思政课;语文课;学生成长;学科融通
知识无边界,学生的成长之路也应该无边界。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全景式、融通式、结构性教学,能够打通学习与现实的通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迁移力与道德力,实现教育教学增值。道德与法治课堂与语文课堂的同频共振,能够放大两科教学的功效———思政课的道德认知、辨析以及知行合一,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辨析或习作中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辨析、习作的表达与呈现,为思政课中的价值辨析提供现实佐证,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与成长问题。因此,“语文作文指导课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让关键素材及学习行为统一在学科的融通上,形成聚焦而强烈的育人效应[1]。
一、在价值规约上联合调研
(一)从学生“痛点”出发引发调研
学生成长中的“痛点”不应被忽视。关注“痛点”,厘清“痛点”发生的内因并提出对策,有利于学生的价值规约。以学生成长中的“痛点”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与规约,是接地气、接生活、接实践的体现。语文课堂中透现学生“痛点”进行价值观教育,并以此进行习作撰写,能够为解决语文课堂中“文道统一”的缺失及作文“无病呻吟”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例如,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时,思政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发布调查问卷:趁父母亲不注意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的学生有多少?自己不动脑直接从网上“作业帮”中查询答案的学生有多少?喜欢看暴力小说的学生有多少……
通过调研发现,“网络带给学生的困扰”已经成为学生成长中的“痛点”。思政教师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辨析,引领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语文教师也依托调研结论,引领学生以“上网与学习”“网红现象与价值观”等为主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下笔成文。可以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界》进一步分析网络世界的利与弊,丰富自己的理解。如此,思政课与习作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增值。
(二)从班级“槽点”出发引发探究
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吐槽”,包括抱怨、不满、指责,这也是比较重要的教育教学契机。这样的“吐槽”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视之为教育教学中难得的生成性资源。例如,有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吐槽”:“英语作业太多了,最近我的休息时间不够……”很多人都对英语教师有一些看法。恰好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三框《师生交往》的教学即将开始,于是,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学科融通。
1.两科教师均要求学生真实地进行“吐槽”:“你认为,哪一科的教师的行为造成你们学习时间上的紧张与不适应?”之后根据吐槽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汇总。
2.两科教师均向学生发布征集单:“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师是谁?为什么?”然后进行“最理想老师”评选活动。
3.两科教师均进行“教师与学生矛盾化解”金点子征集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有冲突时,不应一味地“吐槽”,而要理性解决问题。这一切,既体现在思政课的辨析之中,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习作之中。语文教师组合《我的老师》《先生》《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开展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既丰富言语生命,又丰盈精神世界,正确分析学生“痛点”与班级“遭点”的内外意蕴,既能对“班级的有效教学起到预警作用”,也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自然生成,促进习作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通[2]。
二、在文心指向上深度辨析
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应该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指向。思政课上教师一句“做人要有基本的良知”,语文教学的文本学习以及习作中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凸显良知,表现人性的美好。可见,思政课上强调的“求真、向善”作为一种文心价值渗透到语文学习或习作表达中,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
(一)求真,坚守做人的底线
“不要捏着鼻子说假话”“不要‘悬’在空中说话”“说真话、做真人”,对于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思政课上如此强调,语文教学中深度渗透,习作中具体印证,能够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我不能失信》时,引领学生懂得杜绝假话、空话、套话,不仅仅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习作表达的要求。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时,思政教师与语文教师联合布置作业:搜集古今中外“说真话、做真人”的成语故事、谚语及典型人物代表,从中体会“真”的魅力及意义;习作表达中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让“求真”成为习作的主旨与底线。语文教师应强调:“大家在思政课上学习了《诚实守信》,启发很大。你们可以在习作中表达对我的不满,只要你能说出我的具体缺点,有理有据,我可以根据你的提示进行改正。”如此,实现了两科教学思想上的融通,发挥了文心价值的功效。
(二)向善,拥有美好的人性
为人处世中,求真亦要向善。有些“真”比较低俗,指向负面,不能拥有;有些“真”,指向丑陋的一方,应远离。部分学生因为教师倡导向真就无所顾忌地呈现所有,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例如,部分学生被同学欺负了,于是在习作中表示长大了一定要报复,要10倍地还回去。这种“还回去”于理而言可以理解,但是违法,缺乏向善之心。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趁机就学生习作中流露出的这种观点进行辨析,引领学生守法向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向善、多一些美好,少一些对峙、少一些矛盾。语文教师组合《换伞》《善良》等文章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向善的多种意蕴。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向善的细节,让作品发散向善的光芒。
三、在家庭反哺上探究延伸
所谓“反哺”是指生命个体长大成人之后反过来去回报父母亲的行为。“反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回报,也是对父母亲在道德成长与精神丰富方面的开悟与启发。
(一)参与民主生活,助力公民教育
家长的一些言行如果是正面而积极的,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是负面的,也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我家小区有地下停车场,不过是收费的。为了节约这笔费用,好多人把车停在地面的草坪上。我想去问问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做。但我父母亲不同意,他们说,别人的事情不能管。”针对习作内容,思政教师利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参与民主生活》的机会,与语文教师展开融通教学。思政教师组织相关讨论:“公民有参与民主生活的权利吗?如何参与?如何在参与中不与相关人造成矛盾?家长不让孩子参与民主生活是对的吗?”语文教师趁机引领学生撰写习作,之后将其中的优秀习作上传到家长群,帮助家长改变观念,认识到“孩子长大了并且影响了我”,于不经意间形成“家庭反哺”的正效应。
(二)提出真诚建议,无痕影响家长
家庭反哺还表现在一些真诚的建议上。比如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认为跳广场舞的大妈跳舞声音比较大,是违反‘不扰民’这一规定的,属于不遵守规则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了“违规”,却无视人民群众赏美的意义及价值。如何在赏美与扰民之间寻找平衡点呢?大妈们集体跳舞彰显着对美的形态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通过《谁说没有规则》《钓鱼的启示》等文章进行群文阅读,结合思政课《遵守规则》进行融通教学,并组织学生理性辨析,理解老人赏美行为,同时写出建议书:“如何做到既能跳舞又不扰民,关键在于跳舞场所与跳舞时间的选择。请选择自己赏美的合适场域及时间。”这样的真诚建议既是两科教学融通中应有的精彩,也是家庭反哺的应有之义。
指向学生成长的思政课与语文课同频共振,有效构建新的教学框架,关键在于两科教学要从“割裂走向融通”[3]。融通的力度愈大,愈能放大其功效,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道德力。如何在资源、方法及思想上进行有效融通,如何基于特定的逻辑实现融通教学的精彩,如何在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中找到新的融通“创生点”,让更多学科同频共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明晰、探索、创生、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亚萍.课程思政在作文教学中落地扎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5).
[2] 韩闯.发现学生习作的“三重”价值[J].语文建设,2021(3).
[3] 张希梅.学科核心素养的融通培养:现实诉求和基本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22(2).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