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学视野下的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作者: 张赛贤

摘要:真实的写作是动态生长、思维流动的过程。旨在通过具体的学生习作案例,探讨写作思维学视野下,引导学生如何巧用“重复性”与“对比性”赋形思维,建构可操作模型与实施路径,实现写作立意的深远、高妙,引导学生在考前冲刺中突破写作现状,培养思辨力,实现作文升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赋形思维;高考作文复习;思辨力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近年来,高考作文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下,命题方向更加聚焦于宏大主题,试题从多个维度对考生的材料分析处理能力、审题立意并形成观点能力、合理推理判断的思辨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严谨论证与准确措辞的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其语文学科素养。

一、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连续几届执教高三,发现每届学生进入高三时,相较于其他复习专题,学生总感觉写作复习这个专题收效甚微,在练笔与考场作文中,同质化及缺乏逻辑关联的作文较多。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教什么?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各种复习资料、写作专题大都从“审题精准、立意深刻”“结构技法、谋篇布局”“高分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如何提升作文的思辨性”等来概括,然而种种技巧要点如“抓住陈述对象”“深挖材料意蕴”等,其分析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告诉考生可以这样做,却并未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路径。学生看似明白了写作理论要点,也进行了实操的写作训练,但却效果不明显、得分不高,理论还是理论,并没有习得可实践运用的写作路径。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开篇即以连续几个反问直击当下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写作教学现状:“在日常教学中,你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怎么教学生写作?进行了怎样的指导?指导有没有针对性?写作教学中你最重视什么环节?”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2]。

二、实施路径与操作模型建构

回归写作本质,真实的写作是一个动态生长、思维流动的过程,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语言生成能力。高考冲刺阶段,写作专题复习怎么展开,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教会学生可实施、可操作的写作方法?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以马正平教授的“非构思写作”理论中“重复与对比”性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切入教学,是可操作性强并行之有效的实现作文升格的实施路径。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赋形思维的基本原理就是“重复与对比”,也就是在写作构思与行文过程中,写作者“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主题、立意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材料进行谋篇布局,造语行文,通过同质或异质的材料,在渲染、强化或相对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因此,在作文专题复习中运用好“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来促进作文“格”的提升,提升作文思辨深度,是切实可行的。

如何实现文章立意之深远、高妙,怎样在“以小见大”中突破“小我”,实现文章主旨、立意、境界的提升,下面从赋形思维的操作路径来具体展开。

(一)巧用“重复性”赋形思维,促立意之深远

“重复性”赋形思维,即通过反复强化、渲染某一主题或观点,使文章立意更加深远。这种“重复”,是有差异的重复,是变化、流动的重复,它是在可宏观的谋篇布局或微观的措辞成句上行之有效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展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思辨中实现作文升格。

以复习中出现过的考题为例:

1.“重复”中递进、生长

①作文题:网络上有一篇来自清华大学刘瑜教授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很火,刘教授深刻剖析了当下孩子们所普遍面临的种种困扰:焦虑、抑郁和心灵的空虚等。她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放弃成功”也并非坏事。相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演讲因为“普通人”几个字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演讲为他们缓解甚至解除了对教育的焦虑,也有人批评说,这种“看开”的态度并非真正的解脱,更像是在让人接受现实、认命。

还有一个短视频《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也极热,片中呈现了无数辛勤工作的场景:凌晨四点,程序员结束了漫长的加班,卸下一身疲惫,与此同时,早餐店老板已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忙碌。为了生活,很多人习惯了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有些人甚至下班后还没来得及吃一口饭,便匆匆变成“骑士”奔波在夜色中……

作为高中生的你,对以上材料中的“普通人”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②习作呈现及升格:

升格前:学生习作《向往的自己》从两个角度展开:

分论点一: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自己:有一颗平常心,爱己惜今,精神满足。

分论点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自己,努力奋斗与追求,把平凡的事做好。

不难发现,习作看似从两个角度立论,但实则这两个分论点间没有可递进层次与逻辑关联。第一个分论点更多是从内心状态出发,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第二个分论点则是从行动层面出发,追求的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两者虽然都是体现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但侧重点并不相同,难以形成递进或因果的逻辑关系。

因此,想要让这两个分论点更有逻辑关联,构成有深度的论证关系,可运用“重复性”赋形思维,寻找两个分论点的共同点或联系点,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原有论点的基础上分别提炼出两个有递进层次的分论点:

升格后:

新的分论点一: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自己:心境平和筑基石,珍惜当下启新程(从“对自我有清晰的定位,珍惜与享受当下,不急不躁,从容前行”方面展开写作)。

新的分论点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自己:勤奋努力铸辉煌,追求卓越谱华章(从“平凡而不普通,奋斗、拼搏中实现自我价值,不轰轰烈烈却不断追求卓越”方面展开写作)。

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

分论点三:我愿成为这样的自己:奉献社会献真情,报效国家谱新篇(强调了个人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的责任和担当:在自我成长后,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务社会,如这平凡世界千千万万中的你、我、他一样,共同推动与见证国之兴盛与强大)。

这样,三个分论点在强化、渲染的“重复性”赋形思维中构成了层层递进与生长关系,立意也因此一层比一层深远,从而有效实现作文“格”的提升。

2.“重复”中递进、深化

①作文题:“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维方法强调做人做事适度适中,从而达到和谐。请针对这一思维方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2024年1月许昌平顶山济源洛阳联考模拟卷)。

②习作呈现及升格:

升格前:

学生习作:《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探寻适度之美》

分论点一:执两用中,乃为人处世之根本。

分论点二:守中致和,乃达成和谐之途径。

习作中的分论点一试图强调“执两用中”的重要性,然而其表述过于简单和直接,没有深入剖析为何“执两用中”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没有展示出对这一思维方法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仅仅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了直接的陈述,因此缺乏深度和逻辑性。分论点二旨在说明“守中致和”是达成和谐的方法,但同样显得稚嫩和缺乏逻辑。没有解释为何“守中”能够“致和”,也没有探讨“守中”的具体内涵和“致和”的具体过程,更像是一个表面的解释,并没有深入挖掘其深层的逻辑关系和意义。

怎么破?运用“重复性”思维,可修改为以下两个分论点:

升格后:

新的分论点一:执两用中,既非偏激亦非妥协,乃为人处世之智慧。

新的分论点二:守中致和,需内修于心外化于行,方为达成和谐之真谛。

“为人处世之智慧”体现在对度的精准把握上,不偏激不极端,也不盲目妥协,是寻求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运用这种智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做出过激或草率的决定,这就是“执两用中”。

内心的修炼是“守中”的基础,通过反省和自我提升,培养出平和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并将这种和谐的态度付诸于行动: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实际行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守中”才能“致和”。

修改后,两个分论点围绕中心思想进行反复阐述和深化,且呈现出递进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一强调“执两用中”的智慧,分论点二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守中致和”的具体方法和意义。有层次、有生长而非简单的“重复性”思维的使用,使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思辨富有深度、立意更加深远。

(二)巧用“对比性”赋形思维,彰立意之高妙

“重复性”赋形思维,即通过反复强化、渲染某一主题或观点,使文章立意更加深远。“对比性”赋形思维,则是通过选择主题、立意相反、相对的材料,从而与文章的主旨、观点形成强烈、鲜明的反差,以突出文章的主题、立意。“对比性”赋形思维在凸显文章的主题或观点中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立意之高妙。

以“2024年3月天津市八校联考题”为例:

1.作文题:我们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德”与“才”的关系。司马光有言:“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当今的青年人身处在一个与司马光完全不同的年代,你对“德”与“才”的关系有什么自己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2.习作呈现及升格:

①升格前:

学生习作《唯有德才兼备方能行稳致远》从两个角度展开写作:

分论点一:品德是人生的基石,才华是人生的翅膀。

分论点二:拥有才华才能更好地展现品德,而品德的修养又能提升才华的价值。

仔细审辨,不难发现,这两个分论点虽然试图将“德”与“才”联系起来,但逻辑上略显牵强。第一个分论点将品德比作基石,才华比作翅膀,暗示品德是基础,才华能带来飞翔的力量。然而,这个比喻并未直接阐述“德”与“才”的相辅相成关系,而是将两者进行分开描述,使得逻辑不够紧密。第二个分论点试图说明拥有才华可以展现品德,而品德的修养又能提升才华的价值,但这样的关系表述显得较为笼统,没有具体阐述“德”与“才”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使用“对比性”赋形思维展开论证,构成两个新的分论点:

②升格后:

新的分论点一:德才兼备者方能稳健前行,有德无才者难展宏图,有才无德者终难长久。

新的分论点二:德是才之根本,才为德之显现;重德轻才者失之迂腐,重才轻德者失之浮躁。

分论点一强调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将其与“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情况进行对比。仅有品德而无才华的人,往往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个人理想;而仅有才华却无品德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就,但长期来看,其缺乏道德底线和人格魅力,难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难以持久发展。

分论点二从更深层次上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品德是才华的根本和基础,一个人的才华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品德之上,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而才华则是品德的显现和延伸,通过才华的展现,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批评了“重德轻才”和“重才轻德”两种极端倾向,指出这两种倾向都可能导致个人的发展失衡,甚至走向极端。

这样,通过这两个分论点的“对比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德”与“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引导我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注重“德才兼备”,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

升格后的两个分论点在同一论点内部,是“对比性”思维,而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又巧妙地形成了“重复性”思维。这样,既显得结构紧凑,内在逻辑严谨,思辨有深度,立意也在“对比与重复”的赋形思维中层层递进与深化,深远、高妙,有效实现了作文“格”的提升。

在高考作文复习中,赋形思维是一种实现作文升格行之有效的思维操作模型与实施路径,通过巧用“重复性与对比性”赋形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挖掘主题,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立意的深远与高妙,实现作文的升格。

赋形思维的本质是复制生长,这一复制的过程也是一种作品生命的生长发育过程。因此,赋形思维并非简单的“重复”或“对比”,而是在深入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并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确保文章的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措辞准确、论证富有力度。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相信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0.

[2]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课题项目: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研究”(Y20230539)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