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张妈妈”

作者: 韩晓雨

大山里的“张妈妈”0
张连娜,穆棱市下城子镇新利小学高级教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牡丹江市最美新乡贤之最美教师、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最美书记校长,穆棱市最美巾帼之奋斗者、市十佳乡村教师、市优秀教师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市小学语文教学新秀、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张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人,她不仅教会我知识,还帮我系扣子、缝衣服。我们都爱她,在我们心里她就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叫她张妈妈。

———一名一年级学生的描述

这位在学生眼里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就是穆棱市下城子镇新利小学的张连娜老师。每一位和她接触过的孩子都被她柔风细雨的话语和无限真情所感动;每一位与她共事过的教师,都对她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钦佩不已;每一位跟她相处过的家长都为她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诲而啧啧称赞。

在大山深处,在黑龙江边境这片黑土地上,张连娜静静地坚守了整整25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用忠诚和责任诠释了一名教师的使命与价值。

妈妈的心,扎根乡村的讲台

张连娜出生在黑龙江省边境县的一个农村。从她很小的时候起,每逢假期或周末就与体弱的父母下地务农,风里来雨里去,她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也明白父母省吃俭用供她读书的不易。在她上小学时,遇到了对她人生产生很深影响的单淑君老师。在张连娜上六年级的时候,单老师怀孕即将生产,却仍然每天坚持上课,后来,她身患乳腺癌却仍然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她用无私的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她用爱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看望单淑君老师时,张连娜从她眼里看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因此,怀着对教育的赤诚和热爱,张连娜跨进了师范学校的校门。1999年,19岁的张连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主动申请来到距离城镇15公里的新利小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当时学校是由穆棱市政府出资修建的校舍,是一所点校。因为学校比较偏远,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多就得出发,骑着自行车带着邻村的学生小宇往学校赶。遇到雨天,山路泥泞不堪,她只能穿着雨靴、披着雨衣骑一段再推车走一段,每次到学校都是大汗淋漓。即使因为摔倒磕坏腿,即使崴了脚脖子,她还是忍着疼痛上课。最艰难的还是冬天,大雪封山,她只能蹚着厚厚的积雪徒步前行,常年累月的奔波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因为山区条件艰苦,很多老师到新利小学工作没多久就选择了离开。可她觉得山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总得有人留下来。就这样,一留就是20多年。

妈妈的肩,扛起守护的担子

一批批的孩子毕业了,一位位老师来了又走了。有一年,学校只剩下两位老师了。为了保质保量完成4个班的教学任务,她们只能复式教学,每个老师带2个班。她在班级里安装了2块黑板,前面一块后面一块,一节课上两个年级的课。由于工作繁重加上着急上火,她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躺在手术台上,她的心里却仍放心不下孩子们。手术后刀口还没完全恢复好,她就回到学校。所有人都担心她,劝她回家静养,可她仍坚持着。她带毕业班时,爱人生病手术住院一个多月,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她只能委托朋友照顾爱人,而自己因为担心只能偷偷地抹眼泪。张连娜的母亲患有脑梗和帕金森病,每次去北京手术都是她的爱人陪同护理。考虑到她的家人的身体状况,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想给她调回镇里的小学,可她舍不得大山里的孩子,都谢绝了。

张连娜作为穆棱市下城子镇新利小学教学点负责人,学校的大活小活她都亲自去干。她刚来学校的时候,很多窗户都缺玻璃,四季透风,双扇窗户只有单扇有玻璃,有的玻璃还残缺不全。她为了给教室保暖,先后买了三四箱玻璃,和另外两位教师一起动手量尺寸,割玻璃,一块一块地把玻璃镶上去。下雨天,教室屋顶的瓦串了,房屋漏雨,她爬上房顶查看。后来买了新瓦,她和学校的老师、村民把旧瓦搬下去,把新瓦搬上来,给屋顶更换瓦片。到了冬天,学校需要烧锅炉取暖,张连娜每天不到6点到学校亲自动手烧炉子,放学掏炉灰,炉筒子里的灰多了,她动手打开炉筒子,再和黄泥把炉筒子糊好,经常弄得灰头土脸。下雪天,房檐上挂了冰溜子,她带老师一起清理。上级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在改造维修校舍,张连娜几个假期不休息,时时刻刻守在学校,不但监督质量,还随时清除安全隐患,尤其是开学前几天基本天天在学校检查,查看室内温度。

妈妈的手,抚慰受伤的心灵

大山里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张连娜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他们。听妇女主任说,有个孩子父亲出车祸去世了,离异的母亲远在他乡没有联系,孩子的爷爷奶奶靠种地为生,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地里干活,孩子一个人在牛车上睡着了,醒了在田间地头一个人玩。地里的蛇多、蚊子多,风吹日晒雨淋,吃不好、睡不好,孩子又黑又瘦,小脸被风吹得像麻土豆。张连娜不忍心看孩子受苦,把孩子接到学校,买了衣物和学习用品,免费资助她上幼儿班。后来,孩子的爷爷身患癌症无力抚养孩子,张连娜又多方打听,帮助孩子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不知道孩子父亲已去世,母子团聚时,孩子的母亲泣不成声。班里有个留守儿童得了急性阑尾炎,孩子父母不在家,他的奶奶找到张连娜,张连娜联系当地医院,与孩子奶奶一起把孩子送到医院,办了住院和手术手续,自己花钱给孩子看病,后来又陪护和辅导功课。学前班有个留守儿童要上一年级,因为没有户口不能入学,张连娜就和村里的妇女主任辗转多个部门办理手续,帮孩子落了户口、入了学籍,最后顺利入校。

大山里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能让孩子们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张连娜除了在课上给孩子们认真讲课,课后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她买了两个锅,每天中午给学生们热饭;有学生生病了,她就买水果和营养品去看望;每年儿童节,她都买来文具给孩子们过节,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给留守儿童过生日,给家庭困难孩子买衣服和学习用品,资助他们上学……

妈妈的眼,见证梦想的飞翔

为了给农村的孩子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为了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帮助,张连娜携手教体局助学办、实验小学和妇联成立了“留守家园”,教育局助学办、实验小学、妇联、民政、扶贫办、爱心协会、民主小学、园林处和村委会村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对贫困和留守儿童开展了多次爱心捐赠活动。信息中心和实验小学的“扶贫扶智计划”与新利小学携手共建,开设网络音乐专递课堂,实验小学的三位音乐老师每周都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实验小学还和新利小学开展了结对子、送教下乡和“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长期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爱的种子。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在教体局和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张连娜和学校的体育老师购买了多种乐器、体育器械、科技体育比赛模型、棋类等,师生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田径队、科技队、鼓乐队、棋队和篮球队等。冬季购买了雪爬犁、足球等,开展冰雪运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科技队在全市科技体育比赛中获一等奖,篮球队在穆棱市小学组三人制篮球赛中获二等奖,田径队在下城子镇中心校组织的田径赛中获得女子团体第一名和男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棋类和其他比赛中也有获奖。

实验小学和农村学校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张连娜组织教师开展能力提升校本教研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多篇教学科研成果获奖。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张连娜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上,踏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25年如一日,扎根大山深处,扎根乡村教育,不为功利而做,不为赞许而做,只为孩子们最真实、最质朴的需求而做。就像张连娜说的那样:“百姓能安居乐业,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为有用的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