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肚川的冬日温暖
作者: 胡巍洋
大肚川学校,位于东宁市大肚川镇,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迟旭老师是中学部数学老师、班主任、教科研主任。
初次见面,是东宁市教育局的同志组织的与东宁市此次接受采访的优秀边境教师代表的集体见面会,老师们落座不久,迟旭老师和大肚川学校的张校长就接到电话匆匆离开了,后来再次见到她时才知道,当时迟旭老师班上的一名刚参加完中考的准毕业生出了点事情,因此迟老师和张校长赶回学校处理学生的问题。而那天她们处理完事情,已经是晚上的9点了,而这只是乡镇寄宿学校老师全日制无休息工作日常的一部分而已。
冬日最温暖的礼物
2012年,迟旭老师通过特岗考试后,毅然选择了位于东宁市大肚川村向阳屯的大肚川中学任教。当时学校的校舍是平房,有40多年历史,门窗四处漏风,四周杂草丛生,蛇虫较多。而她任教初一班里的孩子大多是住宿生。为了照顾好这些第一次住宿的孩子,她放弃了通勤,与孩子同吃同住在学校。春天她带着学生一起清理学校周边的杂草,把校园环境建设得更好;夏天她和学生一起捡菌袋卖钱,置办学习用品;秋天她与学生一起上山挖野菜,做咸菜丰富孩子的餐桌;冬天她领着学生一起封好门窗,让教室里更加温暖。东宁的冬天总是特别漫长,她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把炉子点着,把教室烧热。每天晚上她都为孩子准备好灌满热水的暖瓶,让他们在寒冬的夜晚能喝上一口热水。有个学生在作文里提到:“我有一个特别的‘妈妈’,每天晚上最期待的是跟她聊天,她会提醒我按时吃药,她会嘱咐我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她还会悄悄给我掖被子,她给我们准备的暖瓶里的热水,是我们冬日里最温暖的礼物。”
家访足迹遍乡村
大肚川学校是乡镇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大。一些家庭结构复杂或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管教,表现出更多的自由散漫和纪律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他们由祖辈照顾,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偏差,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态度。这些家庭因素无法改变,而这类学生很难只通过教师教育来转变,又因为家长也无力配合,无法很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常常是教了改了回家忘了,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怎么解决这种教育困境呢?迟旭老师传承了老一辈乡村教师的方法,到学生家里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她的家访之行,山高、坡陡、路远。时有山间鸟鸣相随,时有小桥流水,一路春色含苞待放。她会翻山越岭,不仅走进学生的家门,也进到田间地头和家长“聊家常”。她的家访很有特点,和学生“不谈成绩”,和家长不聊孩子的不足,教家长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指出孩子的“发展点”,围绕着孩子的健康、安全、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用迟旭老师自己的话说:“我的家访,是我与家长的肺腑之谈,是我和学生心连心的温情之行。”
迟旭老师坚持家访,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也使家长更加了解她、信任她。学生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从小性格内向,自从迟旭老师教了他,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由姑姑来照顾,刚开始家长对迟旭老师的印象很一般,觉得是一个年轻的老师,没什么经验。没想到迟旭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对孩子负责任,学习上的事情从来都不用家长操心,而且十分关心孩子的生活。家长说:“由于家离学校远,需要在学校住宿,有一次孩子发烧了,迟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生病了,当时我家里有事,的确来不了,但是迟老师看出来我很着急,就告诉我不要着急,先把家里安排好,再来学校接孩子。她也没等我来就领着孩子看病去了。这只是其中一件事,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我们家长心目中,她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孩子来对待,把孩子交给迟老师我们就是放心。我家孩子学习不是很好,要想考上东宁一中很难很难,但是在迟老师的坚持和努力下,孩子的成绩一点点在提高,最终孩子在老师的鼓励和努力下,考上了东宁一中,孩子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愿意和别人交流了。我非常感谢迟老师。”
坚守大肚川努力出成绩
作为一名年轻的乡村教师,迟旭老师面对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白天给学生上七年级的课,每天晚上给住宿生补习小学六年级的课程。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2015年所带班级的19个学生中,有13名学生考入了东宁一中。而且最近3年迟旭都连续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她所带的班级在中考中连续创造佳绩,升学率稳居全市第二名。
短短几年的时间,迟旭很快成长起来,主动承担校、县、市、省级的公开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13年7月她的公开课被评为“省级优秀课一等奖”;2018年12月课后说课被评为牡丹江市级“一等奖”;2019年12月她的公开课被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评为“一等奖”;2021年4月她执教的《勾股定理》一课荣获牡丹江市级“一等奖”;2023年在牡丹江市思政精品课例评选中荣获“特等奖”。
除了是学校的数学老师、班主任,她还是学校的教科研主任。每个学期她要配合上级科研部门检查、督促和验收学校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十三五”省级科研课题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的审核验收并顺利结题。“十四五”规划课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围绕着开发作业设计类型、实施策略,迟旭带领着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迟旭老师说:“当老师之前,我觉得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教书,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当老师之后,我的年龄长大了,却又变得更小了。每天与比自己年轻、比自己更加充满活力的学生在一起,虽然随着岁月的更迭,我的年龄和孩子的年龄一同在增长,但是我的心理年龄却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变得更加年轻!和这些美好在一起,衰老也不忍扣响年龄的大门了!当老师之后,我的眼睛还是我的眼睛,却能看得更远了。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我愿意去看看他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面对无动于衷的学生,我愿意冷静地去看看这冷漠背后的初衷;面对不听劝的学生,我也愿意多次去尝试看到他变化的可能性;面对表现不对劲的学生,我更愿意透过表面现象看看他内心情绪的变化。当老师之后,我依然和当老师之前一样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想要在这个领域对更多的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让自己更有价值!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干好老师这一行,这就是我的目标!这一生都会为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努力!”
虽然有多次由农村转入城镇的机会,但她每一次都放弃回城任教而坚守乡村,一干就是12年。面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迟旭老师说:“立足眼前,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也是我校的教学主任。我刚刚带完一届毕业生,成绩还可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观察和琢磨学生。接下来,我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依旧会着眼于学生,也许是一个新的三年计划。作为教学主任,我也是带着一线教学经验,能够真正地了解和理解老师们的成长轨迹,从而促进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提升,为我校的教学质量严把关。而其他的,我相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手有玫瑰,蝴蝶自来。”
她的同事是这样评价她的:“第一次见到迟旭,是她和一起分配来的五位特岗老师每人试讲一节课。她齐耳短发,个子不高,还略带了几分羞涩,可以说当时不太起眼。但是她一上讲台,干脆精炼的讲解和眼神中所透出的那种自信,那种光,就掩饰不住她对教育事业的那种热爱与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和她进行交往的时间越久,对她的了解就更多。我觉得她对学生的那种关注与培养和对工作的坚定与执着,还有对她自己所从事学科专业的追求与探索,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中少有的。如果你问我迟老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她内心有不服输的一股劲儿,正是因为她这股劲头,让她一直坚守在农村这片教育热土上。”
迟旭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务实创新,在立德树人中砥砺前行。为了能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她一如既往地践行自己的承诺,爱在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奏响了更加华美的青春乐章。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