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 许航玮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0
卢璐,虎林市逸夫中学九年级学年组长、班主任、英语教师。鸡西市最美教师、市好习惯师范班班主任,虎林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市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市德育学科兼职教研员。所带班级被评为鸡西市优秀少先队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亦唱出了卢璐一家教育人平凡朴素的故事。小时候,卢璐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从事教师工作的爸爸、妈妈下班后给她讲述在学校发生的趣事,父母的笑容里藏着边境教师最朴实的幸福。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卢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教书育人的种子。

从父母手中接过教师“接力棒”

从小沐浴着教师家庭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卢璐,立志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教师。“从小时候起,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我心中努力学习的榜样。”读小学时,卢璐就深受父母的影响,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萌生了一种敬佩与羡慕之情。

2000年,卢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原呼兰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2003年9月,卢璐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之情走上了期盼已久的三尺讲台,如愿踏上了教育之路。最初的6年,她在乡下的一个学校教英语,2009年,她进入虎林市逸夫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老师。如今,她在虎林市逸夫中学担任九年级学年组长。20余年来,她一直扎根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始终牢记父母的教诲,为她所挚爱的这片沃土,勤勤恳恳、教书育人。

“妈妈总是教导我,好的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问心无愧。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光荣,也一直都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家人的言传身教,时时激励和鞭策着卢璐,让她对“师者”有着更深的认知。

在最开始当教师的那几年,卢璐在虎林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和环境条件受限,加上家长对英语学科的不重视,几乎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只会看英语,听不懂、不会说、不敢说。清一色的“哑巴英语”成为了卢璐教学生涯前期面临的一个挑战。卢璐用了很长的时间创设情境教学,全方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让零基础的孩子学会说英语、读英语,直至能自然地对话。

在班级管理上,卢璐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面对家长时的侃侃而谈。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都以务农为主,所以一到农忙的时节就有很多孩子请假回家帮助家长干活,每当这个时候,卢璐都感到很无奈。

当时卢璐班上有一个学习很好的男学生,家庭非常困难,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所以每年农忙的时候,都要作为主要劳动力回家帮忙务农,一干活儿就是半个月甚至1个月,非常影响学习。

了解情况后,卢璐决定去学生家里家访,没想到刚到家还没说几句话,就被学生父母给赶出来了。学生父母说:“他不干活儿,谁来帮我干,你帮我干?”没有办法,卢璐只能回去上课。但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对教育事业热爱的她并没有打退堂鼓,第二天又去了一趟,家长说你怎么又来了,你是来帮我干活的吗?依旧不客气,但卢璐并没有放弃,等到第三天再去的时候,家长的态度明显缓和了不少,跟卢璐说农忙就是抢时间,他们也很无奈。找到突破口的卢璐顺势和家长沟通让孩子上午在学校把主科课学完,下午再回家去干活,这样不耽误主科课程。家长听了之后同意了。孩子知道后非常感谢卢璐:“多亏了您不厌其烦地和我爸妈沟通,我才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全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在卢璐看来,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对环境、语言表达、语感培养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在最初开始教学的时候,卢璐就格外注重对学生语感,包括语言环境的培养。通过创设二人对话、组内四人交流等真实情境让孩子沉浸式用英语交流,引导孩子多练习、多表达,从而提升孩子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提到卢璐,学生家长兴奋地竖起了大拇指。“卢老师简直太全能了,我家孩子天天回来跟我夸卢老师,不仅英语学科教得明明白白,就连孩子头疼的数理化难题,卢老师也是手拿把掐,轻松搞定,有这样的班主任教孩子,我真的很放心。”

痴心一片洒心血,只为桃李竞相开。从事教育多年的卢璐,不仅在英语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数学、物理、化学的理科科目上也颇有造诣,卢璐微笑着说:“遇到不懂的,我就跟孩子们一起学,教育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还将改变更多像我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为能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格外幸运。”从教20多年,卢璐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鸡西市好习惯示范班。

是老师,亦是学年组长。在虎林市逸夫中学校长眼中,卢璐既是扎根于本职工作的实践者,又是学年管理的领航者。一方面,卢璐主动“做加法”,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政策和业务学习、专心致志地做好学年管理工作,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卢璐寻求“做乘法”,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总结案例,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在内部质量分析会上建言献策,注重对新手班主任的引导,经常深入班级、学生课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周期性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刚柔并济的引路人

在班级的管理模式上,卢璐认为掌握好刚柔并济的平衡度非常重要。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比如班级的管理,要体现“严”字。“严”意味着纪律,比如站队怎么走,班级卫生、自习课应该如何要求自己,作业、上课的一些表现等等,这都属于“铁”的纪律,就是不可以违反的,违反的话要有小的惩罚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也是开学时卢璐和学生们共同制订的,由学生自己制订惩罚的办法,这样大家就都没有异议,也会很好地遵守。

在生活方面,卢璐认为要体现“柔”的特点。比如在运动会、小型比赛等活动时候,可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每年下雪的时候,卢璐都会领着孩子们去操场打雪仗,让孩子们体会学校生活的乐趣,也多次组织学生去爬山、户外真人比赛,释放孩子的天性。刚柔并济,把握好尺度,不仅会让班级有凝聚力,有集体责任感,也能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乐于亲近老师、相信老师、信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至关重要。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从小我就秉承着这种家风,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能像父母那样站在三尺讲台上,从事着这个光荣的职业,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收获。”卢璐说道。

细数20余年的教育工作,卢璐和孩子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学校生活也成为卢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但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面对边境区县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卢璐尽其所能地倾注关爱。卢璐认为,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老师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改变不了他们的家庭,但只要她还在教师岗位上一天,她就要尽力转变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变得更正能量一些。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老师的爱,体会到同学的爱,能够真正地去学习,将来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7年,卢璐母亲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需要马上到天津做手术。当时正值她教毕业班,一边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焦急备考的眼神,一边是马上做手术的母亲。她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立即飞到母亲身边。和母亲通电话时,母亲安慰她好好工作,不要惦记自己,听着母亲的话卢璐泪流不止。对母亲的亏欠让她感到深深的自责,她不禁扪心自问,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但是,一走进班级,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关切的脸,他们都在说:“卢老师,你放心去照顾妈妈吧,我们能看好自己。”孩子们的话让卢璐得到了安慰,卢璐说:“老师不去,老师舍不得扔下你们,你们认真备考,咱们共同努力。”随后,卢璐继续埋头工作,只是每天和母亲通电话。幸运的是母亲的手术顺利完成,孩子们也平稳地完成了备考。

择一事,钟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班主任工作或许是天底下“最美的苦差事”,虽然苦,但苦中有乐。20多年来,记不清有多少学生在卢璐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下健康身心,茁壮成长。“今后,我将继续踏着父母的足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托起一个个希望,用自己的人生去圆一个个梦想,为边境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卢璐在采访结束时说道。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