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小的事也要做得有声有色
作者: 姜雯
1997年9月,刚毕业的高旭东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鸡东县永和镇学校,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7年来,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血,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把火红的青春默默地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扎根乡村,守住初心
师范校刚毕业时,高老师本有机会留在鸡东县城的学校,但他深知母校的现状:地处偏远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已连续多年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当时全县最落后的学校。他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曾经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份子,母校更需要我,更需要我去改变现状,更需要我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27年间,校舍搬迁过,同事更换过,而他也因出色的工作成绩有了许多次调到县里更好学校的机会。但高老师都拒绝了,他深知,母校需要他,孩子们需要他。如今,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快乐地成长,学校一年年在发展中变化,教学成绩一年更比一年好,高老师甚感欣慰。他说:“把家乡的教育事业当作一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我收获的不只是认可与赞誉,更多的是幸福与快乐。
教学反思,不断学习
在与高老师的交流中,他说道:“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以知识的涓涓细流,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为了使我的知识如活水般永流清泉,27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学习,不断地研究实践、深造自己。”
为了能够提升课堂45分钟的实效,他每学期坚持听同学科老师的授课,并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问题、总结经验、反复实践、克服不足。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参加县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反复与自己对照,查找差距与不足,并自费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他先后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和襟江小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杭州观成实验学校等省市课改名校进一步深化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尝试进行课改教学。在校领导的组织下与学校业务骨干教师,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经过几年的研讨与实践,最终形成了具有永和镇学校特色的“五四”式教学模式。作为课改小组成员,他既是探索者,又是实践者,并将班级小组学习的建设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五四”式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为永和镇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课堂上不再迷失自己,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大幅提高。现如今,永和镇学校教学成绩不仅已多年完成升学指标,并且名列鸡东县前茅。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一方面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其中的经验。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他先后参加鸡东县“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鸡西市“十三五”教学课题的研究,“十四五”期间申报的省教育学会“减轻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现已结题;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研究”正在总结过程中。同时,基于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以及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探索,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他先后撰写的《浅谈有效集体备课的途径与过程》《浅谈初中语文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小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中小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等多篇论文被评为省、市优秀科研成果。扎实的科研工作和教育思想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也推动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发展。
困难学生,爱再多一点
班主任工作繁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情况并不容易,而高旭东借助“勤”来做好这一项工作。他经常深入班级,对学生们的动态进行观察,不仅可以发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细节,更主要的是能及时发现班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的情况、思想动态、卫生问题、纪律问题等。
曾经有一名女生,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她只能由几个亲戚轮流照顾。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趋于偏激,甚至有厌世情绪。高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对这名学生进行开导,并发动同学多与她交流、谈心。渐渐地,她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不仅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也端正了学习态度,最终她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
班里有位梁同学,她入学时比较开朗,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但不久后,她便沉默寡言,做事情也不用心,上课时经常走神,总是若有所思、神情恍惚。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高老师,这是孩子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因此,他找到这位同学及时了解情况,最开始她只是在摇头,一句话也不说,泪水一直在眼中打转。高老师并没有放弃,放学后,他到梁同学家里了解情况,得知,原来是梁同学的母亲病了,她的父亲早些年就因意外去世了,母女俩相依为命,现在已没钱看病,生活费也成了问题。当知道实情后,高老师马上向学校汇报。校长知道情况后,发动全体师生进行捐款,并表示无论如何也要留住这名学生。但大家的努力,还是没能挽救梁同学母亲的生命。临终时,在留给高老师的一封信中她这样写道:“我这一生中最舍不得的便是我的女儿,原本我很担心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是您的关心帮助让我知道,我走了之后,我的女儿还是可以完成学业,好好学习和生活的,如果可以的话,您就把她当成您的女儿吧!”面对学生母亲如此的信任,高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终,梁同学不负众望,在当年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县重点高中录取。高考后,梁同学马上找到高老师,让他帮助其选报一所师范类大学。因为,在她看来,是高老师帮助她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她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名像高老师一样的人民教师。
27载的春夏秋冬,高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他虽不曾有多么惊人的壮举,也没有多么耀眼的光环,却也是执着从教,精心育人,不忘初心。当你把极小的事情,干得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如诗如画、有声有色时,你自然就在尽到责任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与幸福。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