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

作者: 赵秋岩

春江潮水连海平0
赵春江,从教34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鹤岗市三育人德艺双馨人民教师、市劳动模范、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十佳师德标兵,萝北县首批拔尖人才。

在采访赵春江老师的当天上午,我刚好看到了她被评选为萝北县优秀共产党员的报道。视频中赵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伏在学生课桌旁、走在书香校园里……写板书、写教案、与学生谈心、一对一指导……这些画面我第一次见,但赵春江却重复了30多年。无论视频场景怎样切换,我的眼神始终移不开她消瘦的身形和丝丝白发,也让我对下午的采访,有了深深地期待。

关于赵老师,学生们说很难找到最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或定义她。在学生们的记忆里,她幽默、乐观,身形消瘦,比同龄人多了些许白发,装扮质朴,几乎从不化妆,也不穿高跟鞋,消瘦的脸上有课堂上的严肃、也有课下和蔼的笑意。她就像广袤的东北平原上一个最普通的耕者,弯着腰,认真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耕耘着自己的教育故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刚开始进入教师行业的赵春江,满怀信念与理想,认为只要自己肯用心教,学生一定能学会。但是真正地接触过工作之后,她才发现,现实与理想是有距离的。有这样一件事,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她仍会有满心的遗憾和深深的无力感。班级上有一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最近总是不来上课,于是赵春江急忙赶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当赵春江踏入学生家门的时候,学生退学的原因,赵春江便了然于心。原来学生家长身有残疾,家庭条件很差,无法维持孩子在课堂上读书。经过赵春江的一番劝说之后,家长并没有改变想法。看到这样的态度,赵春江没有再多说什么,回去便买了新的被褥,在第二次家访的时候带到了学生家里。她对家长说:“孩子不能不接受教育!虽然家庭条件困难,但是咬咬牙坚持这几年,把孩子供出去,孩子学有所成,对你们也会有更大的回报。”可是无论赵春江怎样劝说,用尽各种方式,都无法做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这件事也成为了赵春江一生的遗憾。赵春江也是通过这件事明白了,教学之路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尽是坦途。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家校联合”“家校共育”的理念需要实实在在得到践行。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赵春江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断对家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新的教育理念。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005年,赵春江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从初中被调到高中任教。新的挑战不仅仅来源于全新的教学环境,更来源于全新的知识体系。怎样去辅导学生,带动学生成绩拔到一定高度,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成为了赵春江每天都在思索的问题。当时的高中校长对赵春江说:“想要精准、快速地全面了解高中知识,有一个有力的抓手———高三一轮复习书。”于是她也成为了一名学生,每天课上教学,课下学习,边教边学,与学生共成长。经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自我补习”,她对高中三年知识的掌握已变得游刃有余。这对于赵春江来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高中接触了不一样的同事,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家长,自己便像是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想要站在这个台阶上,自己的能力要更强,这便是赵春江自我蜕变的开始。与初中教学不同的是,教高中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解决他们在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自己不断思考,快速提升。诗人艾青说,“成功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与汗水编织而成的”。赵春江在教学上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她所带的班级,每次高考成绩都会十分出色,学生英语单科最高分达到147分,排在鹤岗市第一名,班级平均分达到130分以上。2014、2017、2020毕业班本科升学率达到了100%。而赵春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校领导和前辈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也成长为了萝北县高级中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谈起印象最深的学生,赵春江眼里光芒闪烁。杨冰(化名)是赵春江带的第一届高中学生,他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但赵春江对他留有深刻印象并不是为此,而是他为赵春江带来了教学思路上的“惊喜”。杨冰曾经在双语学校学习过,正常两节课才能考完的试卷,他30分钟就能做完。并且对学习也很有个人见解,从他身上,赵春江学习到,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是可以让学生分团队的。赵春江经常跟杨冰沟通,挖掘新的教学思路,并且和杨冰成为了好朋友,充分带动他的积极性。首先由杨冰带领一个学习小团队,这个小团队里面的学生有的数学好、有的语文好,彼此之间互相学习,查缺补漏,谁哪科学得好,谁就当团队的“学科小老师”。赵春江和杨冰还一起鼓励这个团队的“小老师”去开展自己新团队,以不断裂变的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加入到了学习小团体中,而且达到全学科覆盖。谈起杨冰,赵春江用了“感谢”这个词,他让赵春江提前接触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不仅让赵春江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了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幅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表达都得到了提高。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赵春江明白了,开展教学工作应当“教学相长”,不见得每天都要一本正经地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学,必须要用自己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可能来源于学生、家长,也可能来源于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一些新的思路对教学有借鉴意义,便可以学习起来。赵春江在之后的每一届班级也都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并且通过一届又一届的不断整改和完善,形成了赵春江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喜欢孩子”这是赵春江解释自己乐于花费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学生的原因。因为喜欢,所以在意,这不仅仅是因为职责所在,更是来自心底的那一份热爱和对学生的尊重。赵春江的学生们都知道,她平时不爱说话,进班级第一件事就是用五六分钟的时间去观察每个学生。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才会准确说出今天发现的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和一些变化。学生们都觉得自己被关注、被在意,亲切地称呼赵老师为“赵妈妈”。

谈到这个称呼的由来,赵春江说,那是她还在初中任教的时候,刚成家不久。学校有一个脑瘫的学生,父母为了便于照顾孩子,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读。但是在学校,这名学生却经常被欺负。赵春江看到孩子脏兮兮地走进班级,便安排一个同学送他回附近的家中换衣服,自己则利用这个时间开班会,“如果他是你的兄弟姐妹,他被推倒,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坐视不管吗?假如被推倒的就是你,你怎么想?如果你们真的有爱心,让我看到你们的爱心,比如放学顺路把他送回家、他上厕所解不开裤带的时候帮助一下,用爱心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学生们默不作声,在心里思考老师的话。果然在这之后,大家开始逐渐学会主动帮助这个同学,还当起了小监督员,举报班级中的不良行为。赵春江还给热心同学发放“爱心小红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久而久之,班级中再也没有出现欺负弱势群体的现象。学生家长对孩子说:“赵老师真的很关心你们,把你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谈到这里,赵春江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被叫做妈妈,他们就是我的孩子。”她也希望借助这次采访,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三十多年里,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她曾多次劝慰、开导并帮助因转校无法适应的转校生;她曾经趴在学生背上替学生挡住拳头;她曾经半夜三更为寻找离家出走的学生走遍萝北的大街小巷;她也曾为了学生成绩而苦劝吵着架离婚的学生父母……而她自己却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甲状腺肿瘤、心脏病。虽然她身体欠佳,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学生的关怀和付出,她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她的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一声“赵妈妈”,这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更是她前进的动力。

采访后记:边境的夏季也是异常炎热。在采访结束后,赵老师带我们在操场散步,县运动会将要在这里举行,室外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可当我看向赵老师的时候,她仍是岁月静好,不急不躁。这便是赵春江老师那一份独特又动人的魅力。她的眼镜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光芒,但我更觉得那像是她从教多年来,教育智慧的映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初次见到赵老师的那一刻,我便想到了这句诗。她的性格亦如春江潮水般深沉、辽阔,教育便是她心之向往的那一轮明月,也是让她坚守在边境的初心。不管是春江映照明月,还是明月照亮春江,赵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便是最有诗意的画境。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