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境小镇的田园牧歌
作者: 赵秋岩
初见董友华老师,是在萝北县名山学校的门口。她身着一袭灰蓝色的长裙,既沉静又深邃。她的身影被午后的金色阳光拉得长长的,仿佛一幅动人的油画。弯弯的笑眼,虽然爬上了岁月的痕迹,却仍然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打开学校大门,董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她所耕耘的土地。
教育初心:为师梦想的起点
董友华出生在边境小镇的农村家庭,从小她便看着父亲在农场开垦、抢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间。小时候的董友华,喜欢临摹画本,更喜欢玩过家家。奇妙的是,在每一次过家家时,董友华都会扮演老师的角色,身边的小伙伴全是她“演练”的对象。也许从那时起,董友华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当教师”的种子。
由于生日月份比较小,看着一起玩的小伙伴走进了小学校园,董友华心生羡慕。“我也要去上学!”这是孩童时期的董友华面对父亲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但是未到学龄,学校不能接收。于是董友华脑袋一转,竟自己偷偷溜进了教室。令人惊讶的是,董友华当时的老师并没有直接送走她,而是允许她进来旁听,“对学习有渴望是好事儿,但是老师得看看你能不能学会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如果你能适应,便让你留下来跟着旁听”,董友华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班级中便更加积极表现自己,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教师职业的崇敬与憧憬,开始生根发芽。
耕耘岁月: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1999年9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的董友华踏入了名山农场中学,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时光荏苒,转眼25年过去,当她拿出珍藏多年的学生手写信和自己的记事本,微微泛黄发皱的纸上,青涩稚嫩的字迹,略有年代感的潮流“大头贴”……董友华回忆起自己带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和那些动人难忘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李毅(化名),始终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董友华逐渐感觉到,孩子在学校时常表现出不积极、自卑的情绪。这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业、怀揣着工作热情的董友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她意识到,这不会是个例,以后每个班级的孩子,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终她找到李毅,对他说:“我的班级,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董友华发现李毅体质较弱,于是开始鼓励他加强体育锻炼。然而就是这样一句鼓励,让李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并且一练就是三年。董友华每天都能在操场上看到那个曾经自卑、无助的少年,如今却意气风发、肆意挥洒汗水的画面。在校运动会上,李毅几乎将所有运动项目都报了个遍,因为体育,因为热爱,他成为了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掌声与喝彩!当满头大汗的李毅走到董友华面前说:“老师,我得了第一名!”董友华眼眶湿润,抚摸着孩子额头上的汗水激动地说:“好!好!”多年过去,再次谈到李毅,董友华仍是满脸骄傲。“直到现在,他都是多项校运动会纪录的保持者,现在仍会跟我联系,他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美满。”也正是这次经历,让董友华明白,学生就像一颗小苗,有的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的能开出绚烂花朵,做老师应当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才,不仅仅是指学习好。
还有一位女学生,吴迪(化名),她在给董友华的书信中,附上了可爱的“大头贴”,董友华轻轻抚摸着照片,仿佛在抚摸学生青涩的脸庞。当时董友华带初一新生,还没有选班长,这个女同学在课后来到办公室,走到董友华面前主动请缨,“董老师,我想当班长!”看着孩子坚定和期待的目光,董友华笑着问:“想要当班长当然可以,但是班长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份责任,要能及时发现班级中的问题,并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行动实施前我们应该对事物有全面的考量,可以先把你的‘班长计划’整理出来,老师帮你看看是否具有可行性。”第二天,吴迪便把自己的计划书交到了董友华面前,令董友华意外的是,吴迪对班级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都言之有理。董友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刻她知道吴迪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经过了思考和计划,才敢争取。放下计划书,董友华拍着吴迪的肩膀说:“那今后就由你来当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了。”要问为什么这个女同学给董友华留下了如此深刻印象,那便是她坚定的目光让董友华看到了小时候渴望上学的自己,而教师正是要舍得给学生机会,敢于放手。
教学艺术:教法创新与实践
教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有爱,同时还需要专业、巧妙的教学策略。2009年开始,董友华逐渐发现,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属于单方向的灌输,一些重点知识和易错点,无论自己怎样重复、强调,学生还是记不扎实,无法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董友华开始了她的“课堂教学变革之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董友华先在复习课上进行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轮流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去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课本知识,并且为同组基础较弱的同学当起小老师;学习落后的学生,也能够在讨论和表达中产生求知欲,主动思考,有所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董友华的英语课堂全员参与,学习氛围异常浓厚。董友华还带动学生开展“情景式教学”,学生的一些巧妙设计和搞怪想法,反而给了董友华新的教学思路,学生也对这些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牢记在心。这种“自主合作,点拨反馈”的创新教学方式,也为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董友华毫不吝啬地积极分享自己的教研成果,为学校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董友华作为萝北县名山学校的德育副校长及兼职督学,要对几百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这一点,她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脉搏,随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尽可能让所做的工作得到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以平等的人格、平和的心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才的肯定、成人的激励和成长的鞭策。董友华认为,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的培训和管理尤为重要,学校必须建立班风好、学习气氛浓的班集体。通过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网络培训、能力素质提升竞赛、育人故事分享等,加强班主任的师风师德建设,进而以班风带学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学习风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董友华十分关注学生心理素质建设,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矫正,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师者魅力:超越课堂的影响
在家长的心目中,董友华是孩子们的朋友,她严谨、善良、温柔。孩子对学英语的排斥,时常令家长束手无策,火冒三丈。幸运的是,孩子遇到了董友华。有一天孩子突然回家对母亲说:“我要好好学英语!”家长十分诧异,询问之后才得知,原来董老师在和孩子谈心的过程中,发现了孩子喜欢打乒乓球,但是由于成绩不好,家长限制孩子打乒乓球的时间,督促他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于是董友华心生一计,“如果你把这些单词都学会了,能够流利读出这篇小短文,老师去和你家长说,允许你课后多一些时间打球,并且老师也和你一起打,好不好?”学生一听,顿时来了兴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名学生不仅成绩有了提升,在班集体中也更有自信了。
谈起董友华,同校青年教师李江宁兴奋地说,她在工作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体系,经常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乐于分享给其他人。语文组闫洪丽老师与董友华共事多年,谈起董老师不禁红了眼眶:“如果让我形容她,那就是锐意进取,奋斗不止,在她面前你永远可以感受到正能量,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的问题,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请教她,我们都称呼她为‘大先生’。”她的这种精神也影响着身边的年轻教师,也许这就是师者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我们通过采访董友华的同事才得知,董友华身体状况并不好,她曾因连续多天操劳工作,当场晕倒,是同事及时发现并拨打了120,董友华在医院做了心脏造影,才挽回了生命。而诸如此类的事,董友华自己却从未对我们提及。
董友华老师说,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教育是需要用爱心浇灌、用热情燃烧、用智慧点亮、用无悔坚持的事业。在边境小镇繁茂的田野中,董友华老师如同一位无畏的耕耘者,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教育的热爱,在北大仓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唱响嘹亮的边境教育之歌。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