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生一世情

作者: 丁俊玲

一师一生一世情0
刘艳红,同江市向阳镇中心校教师,坚守乡村教育30多年。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八届希望工程园丁奖(提名奖),佳木斯市师德优秀教师,同江市“四有”好老师、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教师、“同江好人”等荣誉称号。

同江市向阳镇中心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距离同江市区仅几公里。采访当天,天气晴朗,碧蓝色的天空中飘动着朵朵白云,进入校园就能看到道路两边绿树成荫,再往里走,不大的校园里种有各种农作物,棋盘式的小块土地上满是黄色、粉色的鲜花,教学楼前的五星红旗随风舞动……这一切,让我对教学楼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然而,当刘艳红带着她的一个学生迎我进入班级时,我恍惚了一下,脚步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这是您的班级吗?”我敢肯定没有人见过这样的班级,一个黑板,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床,一架电子琴,一个小滑梯。是的,这就是刘老师和她的唯一的学生小博的班级,一个更像是一个小家的班级。在这里,刘老师已经和小博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年。看出我的疑惑后,刘老师笑着说:“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教室里还要有床?因为小博中午的时候需要睡觉,他时常会吵闹,所以为了不打扰到其他老师和学生,我就陪他在这里休息。”然后,刘老师让其他老师帮忙照看一下小博,她才有空和我讲起了她的故事。

陪你走过六年时光

刘艳红原来是困境生琳琳的班主任,她悉心照顾着这个智力发育迟缓、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从反反复复教她学说话入手,无论是上课、下课都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琳琳的语言发育较晚,吐字不清晰,为了能够让琳琳学会简单的日常交流,刘艳红利用卡片、图画、发声挂图等教她发音、说话。除了学习之外,刘艳红还要陪琳琳吃饭,给孩子洗衣服,哪怕是上厕所也要陪着,还要帮助清理。当第一次听到琳琳说出“刘老师好”的时候,她还是没有止住留下的泪水,高声回答到:“好!”刘艳红不仅在学校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当得知孩子家中有困难的时候,也是主动提出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帮忙照顾孩子,而且还购买了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孩子家中,并且在孩子生病住院的时候还垫付了医药费。刘艳红自己家里生活也不宽裕,但却主动提出帮琳琳缴纳保险……在她的坚持下,现在琳琳已经毕业,可以正常与人交流,生活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刘艳红的这份师者父母心的真情,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22年,向阳镇中心校接收了一名困境学生明明。毫无意外,这个孩子的家长就是听说了刘老师的事,专门奔着刘老师来的。望着那双渴望上学、渴求温暖的双眼,刘艳红没和家人商量就把明明领回了她仅有两间草房的家里吃住,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三口之家居住空间更为紧张。于是,她就把自己大学毕业准备考公的儿子寄宿到了别处,一心一意地照顾别人家的孩子。上班带入课堂,下班回家要做饭、辅导孩子功课……之后她再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过多久,又有一名困境学生亮亮被送到了刘艳红的班级。从此后,在这条乡间小路上每天都能看到她左手领一个、右手牵一个欢笑相谈的身影。她晚上洗衣做饭、辅导孩子们学习,还要给其中有皮肤病的孩子按时擦药膏、冲药。有时候孩子生病发高烧,她彻夜不眠地在床头照顾守护。所有这些吃住、买药等花费都是刘老师负责,她没有向孩子家长要过一分钱。学校为了减轻她家里的负担,向教育部门申请维修改造了老旧的食堂和宿舍,从那以后,所有困境的学生就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刘妈妈家。从此,每天清晨在学校的第一缕炊烟中,“刘妈妈”迎来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准备早餐、叫学生起床、一起跑步、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宿舍……上课铃声响起,她急忙放下拖布,甩甩手上的水渍拿起粉笔走上讲台……

数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照顾过这么多困境学生,这些都没有让刘艳红有过一丝一毫想要放弃的想法。她说:“也许是因为父亲、公公、丈夫都是教师的原因,我从没想过自己除了当老师还能去做什么,也许是因为我所做的这些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才使我坚持到现在,再或许是因为我只想把学生教好,想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不求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但能够不给社会添麻烦的人。”

一师一生的课堂

2023年9月,刘艳红又接收了一名新生小博,对,他就是现在班级唯一的学生,是一个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这孩子看上去白白胖胖的,但是有的时候情绪却很暴躁,手里也总是离不开类似于绳或线的细长的东西,然后放在嘴里嗦来嗦去,时不时还会摇起来。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开心得直跳,有时又会烦躁地高声喊叫,说话更是费劲,吐字不清晰,也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想让他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非常困难。面对这样的孩子,其他老师都束手无策,孩子家长也不愿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他们只相信刘老师。为此,刘老师二话不说,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开始了她的一师一生的教学。

每天刘老师都会寸步不离地和小博在一起,观察着他的变化: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先观察他为什么发脾气,然后再去问他。他虽然表达不清楚,但刘老师都会耐心倾听,然后给他一个拥抱。有的时候拥抱可以缓解他的情绪,有的时候他会拒绝,这时刘老师会用温柔的语气慢慢地和他交流,或者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慢慢安静下来。在教室里,刘老师专门为小博设置了一张小床、一个滑梯、一架电子琴。这3件物品都是孩子最喜欢的,她希望小博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刘老师发现小博特别喜欢听音乐、喜欢弹琴,虽然弹不出什么曲调,但是他能坚持很长时间安静地坐在那里弹琴,弹琴时的表情是愉悦的、享受的,有时还会跟着节奏摇晃身体。中午,刘老师会打开音乐和小博一起躺在小床上,轻轻拍着他,尽量让他躺下休息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稳定一下情绪。慢慢地,小博在班级里的情绪状态变得平静了许多。

为了让小博吐字清晰,能够和同学、老师正常交流,刘艳红每天教小博学发音、学说话、背古诗,鼓励他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每当小博能够清晰地发音时,她都特别兴奋,她会用各种方式与小博庆祝。在一声声鼓励、一次次拥抱、一遍遍击掌中,她与小博之间建立起了相互的信任。但是,小博毕竟不是正常的孩子,总有些时候会突然地生气、暴躁,也会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于是,刘老师在她与小博之间制定了明确的规则,设定了界限。比如,当上课叫名字的时候,要先起立喊“到”;生气时不能咬自己或者是咬别人,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想要的话必须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对于做出破坏行为,如摘花盆里的花,小博是知道这样做不对的,所以,他在要去摘花的时候,眼睛会先看向刘老师。这时,刘老师只要也看着他,一边做“不”的手势,一边说“不可以”,他就会把手收回来。如果这时候他并没有停止,刘老师会数1、2……通过制定这样的规则,以及长期的训练,这两个数字像是两人之前的暗语,小博听到后会立刻收回手并站好,有的时候还会和刘老师一起数,然后便能听到两人的笑声。

刘艳红说:“对于像小博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做到四心:耐心,爱心,细心,信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漂亮的花,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让我们用爱浇灌,静待花开吧!”

刘艳红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她眼里也没有什么困境学生或特殊学生,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她也不是特教老师,也没有什么专业的教学方法,只是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快地进步。

就是这样将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爱的刘艳红,成了同江市的“好人”,也正因为有了刘艳红,才有更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托付给向阳镇中心校,使这所小学由原来的一名学生到现在的十四名学生。她的师爱成为全校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大家都踊跃地和学生结成对子加入“老师妈妈”的团队。

爱如朝阳喷薄而出,刘艳红及“老师妈妈”团队将以饱满的热情、以博爱的胸怀坚守乡村的教育事业,用炽热的激情和汗水呵护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让一朵朵芳香四溢的希望之花扎根同江热土,向善生长,向阳而升!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