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心系浓江 温暖岁月长

作者: 丁俊玲

芝心系浓江 温暖岁月长0
贝太芝,同江市浓江学校教师,坚守在乡村一线26年,担任班主任24年。曾被评为国家课题优秀主持人、优秀实验教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省高层次人才D类,佳木斯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农垦总局德育先进个人,市优秀初中教研组长,建三江分局优秀班主任、分局优秀教师、分局“四有”好老师。曾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二等奖,佳木斯市“菊花杯”现场赛课一等奖,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1项,获奖论文10余篇。

为教育服务的初心,让她在琐碎与繁杂的工作中不迷茫、不停滞,留下一行坚实而美好的足迹,温暖岁月,绽放平凡绚烂。扎根于同江市浓江学校二十六年的贝太芝,因学校初中部的失而复得,练就了从一年级小学生带到九年级毕业班的贯通式教学本领,成为校长眼中的骨干教师、老师心中的模范组长、学生口中的超人贝姐,更是让家长放心的贝老师。

无惧改变,让一切从心开始

贝太芝梳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戴着无框眼镜,说起话来干脆利落,不带丝毫犹豫。只看这一眼,便觉得她一定是一位内心坚定、有着强大信念的老师。

2009年,受教育系统改革的影响,浓江学校初中部被迫取消。这突如其来的巨变让学校老师彻底懵了。很多老师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开,而贝老师却说:“我不走,只要学校在,我就在。”坚定的贝老师,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没有丝毫犹豫。是内心的这份坚持与坚守,使其不再有任何畏惧。很多家长知道学校的情况,不愿将学生送来学校,贝老师就登门拜访,跟家长讲道理、作保证;缺少教具,贝老师就和校长一起想办法,哪怕是出去求,也不能亏了孩子。最让贝老师头疼的还是如何面对小学生。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初中语文老师,突然要从零开始当小学老师来教“小人儿”,贝老师的内心是忐忑的。但箭已在弦,不得不发。

真正开始上课时,贝老师发现“不会说话了”。有一次她在教学生“饼”字的时候,给学生举例“烧饼”“烙饼”,学生一脸茫然。这让她困惑不解:“这么简单的词都不知道吗?”这时她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我的学生已经变成了“小人儿”。她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你们有没有吃过‘熊仔饼’?”这下,全班都沸腾了。“我吃过。”“我也吃过。我还吃过‘字母饼干’。”“我还吃过‘动物饼干’。”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课上得异常顺利。从那以后,她变得“会说话了”,她开始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摸索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尊重学生,让教育更有温度

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做有温度的教育。那天,贝老师由于生病去学校稍晚了些,学生便上演了一出“大闹天宫”。班长拿着尺子一边敲桌子,一边冲玩闹的同学吼:“别吵,别吵!你们能不能消停会儿!你们有完没完?赶快给我回去,坐好了……别跟我说,坐好!我不听你解释……”这一幕,让她瞬间一惊,“这些不都是我平时说过的话吗?”被班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她才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野蛮,多么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她不禁扪心自问:“一向以为自己待人真诚有礼,说话做事有节有度。可是为什么面对他们时会变得如此粗暴?是因为他们是‘小人儿’,面对我们成人是弱势群体,我们就可以强势地面对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我是他们的老师,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对他们大声喊叫?还是因为他们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我不必对他们尊重?细细想来,这一切都源于高高在上的心态,让教师做事说话凌驾于学生之上,只因为他们是‘小人儿’,我们就以发布命令的口吻而让我们之间的相处变得冷漠无情。”

从那天起,她便暗下决心要改变这局面,真诚面对学生,让师生相处有温情,有温度;尊重这些“小人儿”,找回师生之间应有的平等。一次,班上的扣分大户贺贺与旭旭发生了矛盾。原来是贺贺的书被旭旭撞掉了,旭旭没有认真道歉就离开了。贺贺不高兴了,两人吵了起来。这次贝老师没有选择暴力镇压,而是选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充分发挥民主的力量,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他不对,他说的不真诚!”“旭旭不好!我们不喜欢他,他没想对贺贺说对不起!”“老师说了道歉还要鞠躬,他一点头就走,这样做不对!”……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旭旭小脸通红,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舆论的力量让他知道不可再抵赖,大家的指责让他明白必须真诚道歉。事情随后圆满解决。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贝老师却久久难忘。道歉要有诚意、要尊重别人,这些话用略显稚气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贝老师真真地感受到了做尊重教育的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需要的最高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七八岁的“小人儿”也是“人”!尊重也是学生需要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做有温度的教育。

坚持实践,为学生搭建平台

她的班内实行“班委轮换制”,为学生搭建学习管理平台。在她的班级,“人人”是班委,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每带完一轮,班内优秀的班长五六人、胜任各类工作的优秀班干部十余人。

她的班内坚信“我可以学”,为孩子搭建自信的平台。植树节、读书节、创客节、冰雪节……有活动就参加,有机会就展示。三次参加校园诗词大会,班级选手三次获得冠军,最后一次包揽了总决赛的冠、亚、季军。奥林匹克竞赛、经典诵读大赛、书画大赛、各类征文比赛……班上三十余人次获得嘉奖。其中李同学因表现优异,连续五年被评为同江市“三好学生”。

她在担任主编的校刊《黑孩子》中开辟了“我眼里的天地”“大荒风光”“浓江少年风采录”等专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留下自己的青春剪影。在她主编的三年六十余期校刊中,共展示学生作品几百篇。

她的班内鼓励“我要去看看”,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她每个假期都留“我去看”的作业。鼓励学生走出农场,走向广阔的世界。

勇于创新,让教学具有特色

贝老师执教的二十余年中,经历教改三次,教材更换六回。由于贝老师紧跟课改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成绩斐然。在区域合作体联考中,她所教的班级成绩位居第一,她个人的教学成绩位列第一。在语文课堂上,她引入对比式学习、联想式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关注、分析。如老舍笔下的春节注重了节日习俗,而舒乙先生则在春节中注意了节日饮食,叶圣陶先生却把着眼点放在了春节中三代人的跪拜方式上。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纵向千年,横向万里的拓展式学习。例如,在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加入《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认识了平凡而又可敬的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学习他亲切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态度。

在初中十四年的语文教学中,她教的学生一年后就能够独立批改作文,实现了学生互批、互改、互学。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立意新颖,什么是主旨突出,什么是选材得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锻炼中逐步提高。

在十二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她采用诵读法,率先引进薛瑞萍的《日有所诵》读本进课堂,让低年级学生增加识字量,训练语感。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她第一个采用思维导图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绘制导图中理清自己思路,掌握要点,并有效进行写作。她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引微课进课堂,尝试翻转授课。

她大胆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开发出不同的课型。如:听力课、朗读课、批注课、作文批改课、古诗词赏析课、名家名篇专题讲座,通过多种途径来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现在,她正在摸索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携手合作,让教研实现共赢

贝老师在学校的教研中,坚持与同事合作。她以课堂为阵地,边教边研边带。在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活动中,她主动带领年轻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法研讨活动。

她指导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的应变能力,改进教法。与青年教师一起研课、上课、评课,提升教学技能、探索管理方法。

她带出来的两位教师在国家级课题年会上参加说课活动获得一等奖。曲老师执教的《灰雀》一课获得国家级优质课二等奖。孙老师执教的《做躬行谦谦的君子》在国家级送教下乡项目中被评为优质展示课。

7月的浓江学校被四周的核桃树环抱,贝老师说,她觉得她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是这树上一颗颗青涩的果实,希望在她温暖的呵护下能够慢慢长大、成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在教育的道路上,贝老师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心系浓江,用智慧与坚守陪伴学生成长。她坚信,只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美好的痕迹。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