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不语 默守耕耘
作者: 刘美婷
2024年7月10日16点23分,我坐上了开往抚远的火车。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望着窗外的美景,我沉思良久。马锐是不是很严厉?说话会不会很犀利?会不会不苟言笑……带着这些问题,我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清晨,我在抚远火车站下车。站在抚远火车站外,我眺望了一会儿,脑子中反复出现一个词———清冷。那马锐为什么坚持在这个地方教书育人?看来这个问题,只有她能解答了。
初见时,马锐给我的印象是阳光、有亲和力,与她同事所说相差无几。除此之外,她的同事认为,她脸上的笑容如春风般舒适。在共事的几年中,她的同事渐渐发现她身上其他的品质———热心。同事参加教师技能比赛时,马锐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她,为她提供宝贵的意见,甚至在比赛前的晚上还在为她修改稿件。这件事对于马锐来说或许是举手之劳,但足以温暖刚来不久的同事。
锐意进取笃行不怠
马锐踏上讲台不足半年时,她就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孙雅慧老师手中接过了班级。彼时,正是学生初中学习的转折点,家长极不信任这位没有经验的年轻女教师。过去半年,马锐一直在熟悉讲台、适应讲课、钻研教材,没有积累班主任工作经验,感到了茫然,好像有一座大山压着她,让她喘不上气。但停留在原地并不能解决问题,马锐决定主动出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会先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于中上等的学生,她会循序渐进地拓展知识。除此之外,马锐经常召开班级干部会议,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马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而她的学生也没有让她失望,从刚踏入抚远第三中学的任性少年成长为孝顺懂事的优秀少年,并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级总评居于学年第二。
以爱为帆助力远航
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往往记忆深刻。若要挑出一个让马锐仔细讲述,那一定是小庆。小庆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她的关心较少,导致她和校外闲散人员接触密切,甚至伙同校外人员打架,向低年级的学生要钱。面对这样的学生,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会头疼。但是马锐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认为真心可以换取真心。针对小庆身上不同的问题,马锐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小庆不按时回家,马锐就送她回家;小庆与校外闲散人员接触,马锐就找到这些人,对他们说:“小庆既然是我的学生,那也就是我的孩子,她现在是一名学生,请你们不要影响她学习。”对于这些校外闲散人员来说,马锐的话无足轻重,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但马锐用行动证明,她并不是“两天半新鲜”。渐渐地,小庆感动了,主动远离校外闲散人员,并对马锐说:“老师,您放心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您看我行动。”虽然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足以让马锐热泪盈眶,伫立在原地。两年后,小庆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抚远第一中学。彼时,她告诉马锐,在她的心中,马锐就像她的妈妈一样,给了她母爱,让她感觉到了温暖,是马锐支撑着她走到了今天。
严于律己专心教学
对于马锐来说,学校就是她第二个家,她严格要求自己,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结婚后,她决定先不要孩子,全心全意地辅导学生,等这批学生毕业后再考虑个人问题。但因为年龄偏大,家人无法理解这个决定,丈夫也因为这个决定和她争吵,她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压力。不过,成功总是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多年的心血终会换来沉甸甸的收获。当2019年中考成绩出来时,全县中考前40名学生中,有12名是她带的学生,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家人都认为她会停下来好好考虑自己个人问题时,她又顶着家里的压力,接了下一届的班主任工作。但这时她已经怀孕了,经过再三的考虑,她想为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忍痛放弃这个孩子,校长和同事得知后,都来劝她,家人也表明会支持她的工作,让她没有后顾之忧,最后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不过,怀孕初期的孕吐,让她无法安心地坐在班级里管理学生,水池到班级的这段路总有她的身影。随着肚子一点点地变大,校长安排了代理班主任,让她在家安心养胎,但因担心自己的学生,她仍拖着笨重的身体赶往学校,哪怕是结冰的道路也没有阻挡她的脚步,一直到预产期。女儿出生后,没等产假结束她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些年,她无法像其他妈妈一样接送女儿上下学,给女儿做饭,陪女儿写作业。女儿曾问她:“妈妈,从我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上小学,您知道我的班级在哪吗?您每天送过我吗?您知道其他家长送孩子时看见我,是怎么和我说再见的吗?”讲到女儿说的话时,马锐哽咽了,我抬起头时恰好看见她在擦拭眼角。她告诉我,这是她的遗憾,她无法做到像其他妈妈那样陪伴孩子成长,因为她不只有这一个孩子,还有班级中几十个孩子。
追忆往昔以行践言
采访的最后,我问了马锐两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什么时候萌生出当老师的想法?她告诉我,她很小的时候就决定当老师了。因为她从小生活在教育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每天要走8里的山路上下学。那时,她觉得山村的孩子低人一等,她一度很自卑。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对她影响最深的老师,也是她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她的班主任。她的班主任在生活上关心她,为她排忧解难;在学习上鼓励她,为她传道授业解惑。在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她不仅不再自卑,而且在学习上有较大的进步。她期望成为和班主任一样的教师,所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就此生根发芽。工作多年,她初心未改,一直在向她的班主任看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让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茁壮成长。当我问到为什么不去其他城市而选择抚远时,她微微一笑,眼中有我看不懂的情愫。正当我想细细琢磨时,她对我说,抚远地处边境,和她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很像,所以她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抚远。但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来源于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无法理解她做的决定,认为她毕业后应该走向都市,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一头扎进边境。虽然她很理解父母,但她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还是来到了抚远教书,并没有遵从父母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父母渐渐地妥协,并且搬到了抚远,帮她照顾孩子、料理家事。我想这或许不是妥协,而是她的父母看见了她对抚远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这份热爱感动了他们。
多年的工作,使马锐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灵魂式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教学和工作理念,殚精竭虑、务实创新,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她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担负着一种启智、导航、树人的责任。她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视生如己,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真诚、理解与关爱,架起与学生沟通的心灵之桥。马锐的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
把自己的爱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是马锐毕生的追求,她只盼着能在追梦的路上多发些光和热,把爱传递给学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栋梁,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