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薛老师

作者: 陈广芸

“机器人”薛老师0
薛建斌,饶河县饶河农场中心小学教师。东北三省优质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指导教师,双鸭山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练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德育工作先进教师、市优秀科技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优秀团干部、省农垦总局优秀青年志愿者,红兴隆分局关心下一代工作“道德模范”,饶河县“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饶河农场五星级“乌苏里育才先锋”。

在采访时,两位小学生指着朝我们走来的薛建斌,开心地向我介绍:“那是教我们学习机器人的老师,我们都管他叫机器人薛老师。”

薛建斌小时候特别喜欢捣鼓东西,搭积木、拆录音机,甚至连电视机都拆过。拆完之后开始组装,常常有很多零件装不上去,有时所有零件都装上了,但设备也打不开了,为这没少挨骂。

上小学时,他就读于实验班,经常给同年级的小伙伴讲题。用白粉笔在小黑板上写着解题过程,薛建斌很享受当“小老师”的过程。

长大后,薛建斌选择了黑龙江农垦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留在城里的学校。有一天,他带领学生去郊游时,看到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尝试放风筝,但他缺少放风筝的技巧,风筝总是忽上忽下再落到地上。这个情境深深地触动了薛建斌。他说:“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要是能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走出偏远的乡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那该有多好。”他和这个孩子一起把这只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放起,笑声在田野中久久回荡。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任教。

回到农场时,因为农场教育改革,没有空余编制,薛建斌成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工资待遇低、不能晋升中级职称、工作前景暗淡,2005年时工资只有350元。2008年薛建斌的孩子出生了。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三岁时扁桃体发炎,在哈尔滨做了手术。那时候薛建斌拿不出做手术的钱,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让孩子做上手术。做完手术那一刻,薛建斌哭了。一个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一闪而过,教师收入太少了,真是愧对家人和孩子。但很快他又扪心自问:“我想当逃兵吗?从小立志当教师的梦想就这样结束了吗?”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让他继续留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

他的同事刘老师是一位老班主任。当时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课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刘老师因为年龄比较大,身体不太好,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过程中,操作得有些急,一下晕倒在讲台上。薛建斌说:“当得知刘老师身体有些吃不消时,我毅然决然地把这个班接下来。我也就从信息技术教师兼政教主任,又多了一项班主任的工作。”

拯救迷恋手机的孩子

薛建斌记得有一个学生迷恋手机,还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当学校要求暂时保管手机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拿头撞墙,怎么劝他都不行。薛建斌先让他缓一缓,半个小时后才和孩子聊天:“你拿手机干什么呀?”孩子说:“拿手机玩游戏。”“玩儿游戏你能玩过我吗?有本事咱俩比一比!”然后薛建斌就跟他玩了一把游戏。薛建斌赢了。孩子非常钦佩:“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厉害?”

“你知道我是教什么专业的老师吗?”

“不就是信息技术吗?你有什么特别强的地方吗?”

“孩子,信息技术老师研究的是编程,你玩的这些游戏我都研究过了,你能玩儿过我嘛!”

薛建斌自豪地说:“从此这个孩子就服了我。从那时起,他就跟着我一起练机器人,最后这个孩子在省里拿了机器人超级轨迹赛一等奖。”

说起机器人学习,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

家长担心孩子天天练机器人,把时间都荒废了,耽误主科课程。但是慢慢地家长发现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孩子们的成绩提高了,家长也转变了态度。当孩子们拿机器人回家做任务展示时,家长都非常吃惊。有的孩子做智能风扇、有的孩子做智能路灯、有的孩子做智能扫地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村孩子,能把这些设备制作出来。越来越多的家长理解了薛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家自发组织起来,轮流承担起接送孩子的任务。平时机器人练习结束后,家长会帮忙把孩子们分别送到各自家里。大家约定好,等孩子把家里的厨房灯打开,就表明孩子安全到家了,送孩子的家长再离开。有时候孩子们会参加一些中俄互访的活动,家长们都争着出车送孩子们去县里。当看到孩子和俄罗斯小朋友在一块儿开展人工智能活动时,坐在一旁的家长开心地笑了。

有同事说:“刚开始做机器人活动的时候,没有经费支持,薛建斌又出钱又出力。那时候觉得这个老师也就是凭着兴趣弄着玩儿。比赛都是他自己联系,再领着学生去参赛。没两年,国家在机器人这方面就开始大力推广。薛建斌的眼光还是很超前的。”

2019年薛建斌参加黑龙江省信息化教师培训。在培训中,他接触到人工智能的知识。他发现农村的孩子心里根本就没有人工智能这种概念,有些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培训结束后,他带回来一套器材,通过这套器材薛建斌领着几个孩子成立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开始尝试授课和训练。2019年4月,薛建斌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双鸭山市的比赛,竟拿下了小学组冠军。从那时起,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创客实验室中,薛建斌和学生又陆续参加了省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

短暂的低谷期

2020年,薛老师遇到了瓶颈期———孩子们参加比赛获不上奖了,从比赛现场都是哭着出来的。作为指导教师的薛建斌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说:“虽然遇到了瓶颈期,就算得零分,我们也没有遗憾。能站在省赛的赛场上,孩子们就是成功的。我和孩子们互相鼓励、打气。在接下来的暑假和寒假期间,孩子们在家训练,我在线上指导。孩子们通过努力,又一次站到了省赛的冠军领奖台上。”薛建斌感慨:“首先我要感谢自己,当时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自己能坚持下来,没有放弃。那时我把自己的工资,还有家长对我的资助全部投入到了创客实验室当中,如果当时我放弃了,也就没有现在的创客实验室。”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公益组织捐给薛建斌1万多元。还有一些公益组织捐助了机器人设备。他把这笔钱和设备部投入到学校的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的建设当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机器淘汰的速度比较快,投入经费比较大。薛建斌努力争取多方支持。但目前还有3万元的缺口,包括学生训练用的3套人工智能套装,大约2万元,学生用来训练和操作的道具大约需要1万元。薛老师没有气馁,仍在千方百计寻求资助。

薛建斌推广的人工智能课程采用“3+2+1”模式,从教学组织、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尽安排,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着力提升人工智能育人工作效能。“3+2+1”模式即每周开展3节人工智能课程(1节人工智能基础课,2节人工智能创客小组活动课程),每个学年开展2次人工智能作品展示活动,每个学期至少参加1次省、市人工智能相关比赛。

除此以外,还有N节学生操纵课。创客实验室的大门永远向学生敞开。大门钥匙就放在门顶上,只要孩子有时间,就能自行训练,自己就可以完成一些任务。

硕果累累,丰收年

2023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薛建斌带领十名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的学生参加了2023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第二十四届学生活动)黑龙江赛区的比赛。学生们很给力,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比赛结束后,学生和家长们纷纷上前致谢。

随后,学校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被评为中国科协最具特色工作室、人工智能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黑龙江省科协机器人科技教育先进示范学校、双鸭山市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一所乡村学校的人工智能创客实验项目的开展,将教育赋予科学智能高度,让数据会说话,让科技有温度。

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薛建斌也从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转变成信息科技教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薛建斌自觉深入学习研究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每天保证30分钟的新课标学习。同时,他还立足新课标,与教导处工作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体教师构建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探索新思维,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用爱浸润学子的心灵,用赤诚彰显师德的大爱。这些年来,薛建斌个人资助学校困难学生12000余元,为学校功能室捐助物资10000元。薛建斌积极联系公益组织为学校捐赠价值10000元的正版图书,争取中国科协、腾讯未来教室、壹基金为学校捐助实验设备15套,申请公益项目为学校捐助21台笔记本电脑。薛建斌指导农村学校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学生,在国家级人工智能比赛中10人次获奖,在省级学生信息素养比赛中38人次获奖,在市级人工智能比赛中33人次获奖。

“选择教育青春无悔,热爱教育初心不改,献身教育矢志不渝。”这是他在日志中写下的一段话。本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家乡的真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薛建斌将继续奋发有为,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