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成就与展望
作者: 康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众所周知,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有着各民族发展融合、团结奋斗的深刻历史印记。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今日中国发展面临的时代境域,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近十年来,黑龙江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有关于中华民族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研究,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以及中华民族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特别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已形成“系列”,充分体现出龙江特色。学者们围绕着现行教育体系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位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角色,并将之融入对于塑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环节过程中,面对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育阶段间缺乏有效衔接,以及评估机制未能全面覆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得出结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应当致力于加强跨学段的教育融合、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建立全面而系统的评估机制。这些措施旨在不同教育阶段深化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策略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既能够传授知识技能,又能够培养强烈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教育环境。
2023年底,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其意味着,从此以后的相关研究将在理论上更为关注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方法体系的构造,在实践中更为贴合中国历史与实际,凸显“石榴籽”作用与效果。讲究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等将是未来研究的一条主线。
当然,一个成熟的学说体系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炼与积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还在“路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探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民族实体的基本逻辑建构,发明与发现更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客观证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两个结合”在更深层相交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对于龙江学者来说,立足黑土,努力找到更多地方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的史料,着力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的契合点,是当今需完成的任务。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