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依托特色“社团思政”活动夯实幼小衔接

作者: 刘利娟

摘要:幼小衔接不应仅仅针对学习,也应该针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而这离不开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学校的特色“社团思政”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从三个方面进行“社团思政”活动设计:一是基于生活层,放权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自理;二是基于学习层,通过提升学习专注力,让学生学会自学;三是基于社会层,通过发展同伴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精做细做活三个层面的特色“社团思政”活动,帮助学生发生接地气的成长,能够主动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

关键词:乡村学校;幼小衔接;社团思政活动

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需要学习上的逐步过渡,也是道德成长的渐变过程。我们只有意识到道德成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方向,学生性格的正面塑造、文明意识的强化、对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对他人的尊重及关心等等。生活中,由父母全包到学会自理;学习中,由父母监督到主动完成;交往中,由被动接触到主动融入,皆可以成为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指向。

幼小衔接中的急功近利现象依然存在——只重视学习上的对接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成长。由此造成衔接中的得不偿失,步入到小学阶段后,学生焦虑,家长也焦虑,生活与学习中的不适应成为常态。家长应该是辅助学校教育的好帮手,而不是学习焦虑的制造者[1]。成人如何做一个“好帮手”?如何在幼小衔接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演绎高质量的大思政课的精彩?通过溯源性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学校特色“社团思政”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夯实幼小衔接。

一、基于生活层,让学生学会自理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弱,总是依赖父母,总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生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懒惰不说,而且视父母亲的全面照顾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亲的辛苦劳动视而不见,而这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从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中“走出来”,由“他律”到“自律”,是学生成长中的应然,学会自理与自我管理,才是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真精彩。对此,我们的做法是设计特色“社团思政”活动,基于生活层,激励学生做“小主人”,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时间

从小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是对学生一生的负责,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体现。我们成立“思政社团”,通过钉钉群发布任务: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生活、学习时间表”,如几点起床、几点刷牙洗脸、几点吃饭、几点入睡等等。家长不可替干,只是监督或给予必要的帮助。幼儿园通过“入园签到”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过早到校或过迟到校都不提倡。大班最后几个月,迟到一两次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息方面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改变,争取做到“分分秒秒”都有安排,都不能拖延。教师甚至鼓励学生反过来去督促“慢性子家长”,让时间管理成为幼小衔接中的常态。

(二)自主遵守规则

幼小衔接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遵守规则。主动遵守规则意味着学生的道德成长逐步从“小我”向“大我”过渡。放权让学生自定规则,他们反而更愿意遵守规则。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班级小管家”活动——每一个“小管家”皆有自定规则、监督别人遵守规则的权力。比如,户外活动时,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中午吃饭时,哪个小组先来,哪个小组后来;午休时,不睡觉乱吵的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由于是学生自己的“立法”,所以能够得以执行及落实。幼小衔接中,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自定规则及自律行为。学生制定了何种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期间学生规则意识的强化、集体意识的浓厚以及正向道德的生成,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值得师生迈出实践性步伐。

(三)自我设定任务

教师与家长为学生设定的任务有时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学生自我设定任务。社团的做法是让学生完成“每日任务打卡”。教师与家长都放权让学生自定“每日任务”:早上自己整理书包、中午自己收拾书桌、晚上自己打水泡脚……不同学生的“每日任务”应该是不同的,充分体现多元化与个性化。一旦定好“每日任务”,社团负责人就监督学生打卡,完成一次打一次卡,最后累计到一定数额,社团给予奖励。

如何让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自主遵守规则以及自我设定任务呢?如何检验其效果呢?社团的做法是开展“我是小主人”主题班会:

1.上传绘本《时钟国王》与《迟到的理由》,教师引领亲子共读,从理论上强化学生及家长的时间观念。

2.在钉钉群中分享视频“小学一日生活作息”,社团调动家长评论其意义和作用,总结“金点子”,分享好方法,促使学生有规律地生活与学习。

3.组织学生自定规则与“一日生活作息表”,社团监督学生行动起来并及时打卡,通过醒目的符号标记出来,呈现到自媒体上,让正效应辐射出去。

主题班会之后,社团负责人检查了学生的打卡表,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欣慰。这一切,彰显着幼小衔接的精彩,彰显着“思政社团”的特色,彰显着学生初步有了时间意识及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小主人”的意识愈来愈强烈,道德生成自然而然。

二、基于学习层,让学生学会自学

学生成长与幼小衔接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优良学习品质的优化不可或缺。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总是在成人的监督下被动学习,以至于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够,虎头蛇尾的现象较多,甚至有假学、厌学的现象。乡村学校特色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如勤学好问、坚持不懈(学习专注力)、聚精会神、学会自学等,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也是学生精神成长与道德成长的需要,更是打造精彩大思政课的需要。

学习的专注力对于学生进入小学特别重要。我们成立的特色社团,其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懂得提高专注力的作用:唯有聚精会神,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唯有一心一意,才能更好地成长。以往,教师或家长可能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告学生:“作业做完了才能玩。”但口头灌输的效果不尽人意。特色社团的做法是采取阶梯行动,通过家园共育,一步步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一)分享观点,强化认识

改变学生之前先要改变家长观念。特色社团组织家长线上讨论会:“为什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你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一个家长这样分享:“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无论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那么,孩子就会跟着做。”另一个家长这样分享:“学习环境很重要。孩子学习期间,家长不看电视,不刷抖音快手,或者把声音放到最小,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就会提高。”还有一个家长这样分享:“孩子好动是天性,只能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提高专注力。比如,一开始是10分钟学习的时候不能干别的事情,一周后是15分钟,再之后是20分钟、半小时……”这样的分享很有意义,家长纷纷效仿,为提高自家孩子的专注力而努力。

(二)制订计划,提供支架

由于第一阶段的分析中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于是根据成功做法制订专注力提升计划,就成为特色社团和部分家长自然而然的诉求。社团要求家长与学生合作制订计划,为学生专注力的培养提供支架。专注力提高计划较为细致,如有的针对词句背诵,有的针对数学计算,有的针对画画等等。不同内容,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应该不一样。比如,学生画画时不应少于20分钟,否则画面内容就是粗糙的;还比如学生进行绘本阅读时,必须读完一个章节,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底线。社团还引领家长在计划表中让学生自己列出学习时不能干的事项,如弹琴时不吃零食、不看视频、不与别人说话等等。这样的计划拾级而上,帮助学生聚精会神,提升专注力,成为专心学习的高手。

(三)执行计划,巩固习惯

精细化计划的制订固然重要,但有效的落实更加不可或缺。社团的做法是组织教师与家长携手将学生专注力的提高落到实处。社团负责人与家长随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坚持的时间、学习的效果以及可能会影响到专注力提高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等等,进而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比如,一个学生前三天坚持得较好,专注时间渐渐变长。但第四天,由于外来电话的打扰,坚持时间有所减少。这给我们一个提醒:孩子专注力训练中,要注意外在因素,将一些可能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上三步走做精做细,必将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专注力的提高,其他如勤学善问、认真信心、勇于回答问题等等,社团负责人都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强化。这一切,不仅仅是高效幼小衔接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对学生一生的奠基。

三、基于社会层,让学生学会交往

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人格与道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利他观念较弱,不懂得团结与分享。这样的“小我”对于幼升小后的学生是不利的。升入一年级后,学生需要重新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2]。社团的做法是引领学生在大班期间就要打好善于交往的基础。唯有意识到善于交往的重要性,才能为解决诸如一年级时不合群等常见性交往问题而觅得良策。基于社会层,让学生学会交往,懂得团结、合作、利他、责任及互助等的意义,应该成为大思政背景下幼小衔接中的一个基本视点。

(一)创设多样情境,发展同伴交往技能

入境始于亲。情境具有暗示、启示作用。多样化的情境为儿童主动交往积极赋能,在新颖而具体的游戏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进而发展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游戏中有诸多规则,遵守规则,游戏才能继续下去;遵守规则,需要团结、利他精神。社团负责人引领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诸如“公平、合作”等种子落地生根,学生道德的生成自然而然。

1.组织“旅行社”游戏。根据“旅行”的相关内容,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导游、游客。如何组建旅游团、如何规划旅游旅行、如何介绍景点、如何组织旅游队伍及如何顺利上车下车……这一切考验着“导游”与“游客”,不知不觉提高了交往技能。

2.组织“美发屋”游戏。很多学生有跟着父母亲去理发的经历。不妨让他们分别扮演“理发师”与“顾客”。理什么发型、理到什么程度以及满意度评价等等,都是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教师鼓励扮演者充分表达,切切实实提高交往能力。

除了游戏情境,社团还组织绘本表演、校园心理剧、团体体验情景剧等特色活动,在提升学生交往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精神空间。社团尤其鼓励那些内向型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多多“上上镜”,改变不爱说话的状况,通过具身体验生出面对未来的力量。

(二)注重同伴接纳,满足儿童情感需求

一部分学生害怕同伴不接纳自己,由此出现焦虑心理。尽管他们年幼,但需要同伴,这是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为此,学校特色社团引领学生拥有正向、积极的心理,勇于接纳新同伴,勇于交往新朋友,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获得精神与道德上的享受。社团的做法是组织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活动。如“我与***交朋友”,在班会上介绍新朋友。通过分享,很多学生发现了同伴的优点,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好消息分享给同伴。当两个同伴成为好朋友时,不仅仅“有乐同享”,而且“有难同当”。面对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自卑、颓废等情绪,我们通过“四步骤”解决问题。

第一步“陪他静一静”。一定时间段的“静一静”,本身具有主动的安抚或镇静作用。社团负责人主动领着学生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待一段时间,长呼吸,静静反思,等心情恢复平静后再与同伴交流。

第二步“引他说一说”。同伴交往中出现矛盾究竟为哪般?总有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引导学生“一吐为快”,在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础上,既能平复学生的情绪,又能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与方法。

第三步“助他试一试”。找到方法后积极行动,尝试与同伴消除误会,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一方面提高心理抗挫力,另一方面真正解决问题。

第四步“让他笑一笑”。重归于好的两个伙伴应该由衷地发出笑声,以此表示重新修复好友关系,两个人有说有笑,彰显着新的开始、新的交往和新的精彩。

上述“四步骤”不仅仅适合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颓废心理矫正,也适合于任何情况下的负向心理矫正。当学生意识到负向心理可以转化,彼此间的关系可以修复,心胸更开阔,勇于交往的想法更强烈。这是学生道德成长中喜人的一面,也是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学校特色“社团思政”活动中喜人的一面。

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学校特色“社团思政”活动中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按部就班,渐变式发展的”[3]。任何急功近利都是不可取的。社团负责人唯有静下心来,通过设计富有特色的“社团思政”活动,遵循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衔接措施,一点一滴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道德力,才是对学生长久的负责。

参考文献:

[1] 宫亚昕.一年级家长眼中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9).

[2] 林晖燕.互通共融合力搭建幼小衔接阶梯[J].福建教育,2022(16).

[3] 杨慧敏.浅论“应然”和“实然”状态下的幼小衔接[J].教育导刊,2013(1).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专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小学特色‘社团思政’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GS[2023]GHBZX777)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