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于中华民族交融主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 李莉为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的准确内涵,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与文章,进一步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明确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挑战、新成就与新路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是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良好范本,为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与学习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明了思路。
首先,结构层次清晰。全书共16讲55小节,每一讲由开篇按语、引言、正文、小结及思考题等部分组成,且章节等标题采用红色字体设计,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方便师生阅读思考。开篇按语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如《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按语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此按语概括了本讲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引言部分采用有别于正文的字体,对本讲各个小节进行总体说明,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本讲内容。每讲最后的小结文字,回顾并梳理了本讲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尾处的思考题通过问题的形式帮助读者再次整理思路,形成本章节学习的思维主线,如第二讲的思考题:如何理解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基础是什么?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基础、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几个方面,通过几个关键性问题,帮助读者掌握本讲的要点。
其次,编排经纬分明。本书的编排体系颇具特色,史论结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作为经线,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作为纬线,采用经纬交融的形式从历史角度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交融、发展、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其中,第一讲重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第二讲上承第一讲民族理论,下启交往交流交融史概要,阐述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第三讲至第十五讲贯穿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从史前讲到新时代,以大量史实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每个历史阶段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第十六讲通过中西比较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这一系列历史书写展示出中华民族从起源、扩大、发展、进步,到最终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逻辑,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讲清了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不是用套话,而是用具体史实来告诉读者符合历史规律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最后,史料图文并茂。本书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与遗址,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织物、碑文、壁画、书籍及字画等,这些文物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与“华夷一统”的政治传统,如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中,通过石刻、印章、瓦当等图片阐述了隋唐时期各民族共融的政治秩序与兼容的社会治理。为进一步说明兼容的社会治理,本讲呈现了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鎏金银王冠图片,此王冠的某些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原王朝统治者所戴冠冕的特点,是融合了唐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以及吐谷浑文化的产物。大量的史料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基于以上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第一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国家统编教材,不但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文化与各族文化不断融合与演进的过程,还以小见大,用丰富的史料佐证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无论是结构层次还是内容表述,都清晰明了,值得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与思考。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