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区域课程改革关键问题的“三融三训三通”教研实践
作者: 哈尔滨市平房区教育局 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摘要:区域教研工作承载着向区域内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服务的功能,为更好地发挥教研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强劲推动力和专业支撑,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教研工作职能定位,以构建“思维课堂”为着力点,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口,创生内涵式发展教研机制,推动课改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化落地。
关键词:三融三训三通;质量监测;协同机制;集群式发展
2022年5月,哈尔滨市平房区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23年11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公示。本区根据国家监测中心提供的《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语文、英语和艺术学科状况监测结果报告》“专题聚焦”涉及的“教师培训教研状况”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学业质量及相关因素等问题,通过对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深度调研得到的归因分析,发现教育优质涉及到学校发展惯性、学生来源、教师队伍现状、不同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和学校教育领导力等多方面原因,而教师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校本培训与教研的质量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从国测相关因素问卷反映来看,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内容挖掘与整合等重点领域,还需要专题性与适切性的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助力。
平房区基于区域课程改革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提出了“聚焦学本教育,落实深度学习,构建思维课堂”教研主张,以构建“思维课堂”为着力点,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口,以教研机制创新为驱动力,采用“三融三训三通”方式,系统构建教研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进新范式,以“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方略,推动研、教、学在课堂场域中的一体化实施。
一、以“三融”为路径,构建教研协同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新样态
以大教研为着力点,推进一体化创新,用系统思维激发一体化共识,完善区级引领、片区协同、学校推进的区片校三级协同联动教研机制,实现区域教研统筹指导、片区研修协同联动、校本研修落实落地的优势互补新样态。
(一)区片校际融通
平房区根据地域特点和发展需要,按照“资源整合、优势辐射、帮扶联动、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将区域内20所学校划分为四大片区教研联合共同体。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统筹组织,教研员担任理论指导顾问,由具有一线管理经验、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校长担任片长,各片区属地学校共同参与构成区域教研联合共同体。为实现结对帮扶、共同发展,研究制定《平房区关于加强教育联合体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区域教研工作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职责分工及实施策略,设立人员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区域合作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制定《平房区、片、校三级教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三级教研职责任务,将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区域联合体教研,明确常态教研制度,确保各片区教研工作的落实。区教研联合体按照“协同共进、资源共享、特色共建、管理互通、师资互研和学生互动”的思路,组织开展“思维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富有校地特色、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共同体建设模式。
(二)研训联动融贯
为整体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进,平房区加入了思维课堂研究先行区———杭州上城区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带领基层学校开展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区域实践。组建由区教研员引领、片区骨干教师和学校学科主任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按照“理论学习—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研讨—反思重建”的研究流程,开展多轮次调研、讨论,从“目标设定、问题驱动、发展引导、资料应用、教学反思”五个维度,研制“思维课堂”教学评价关键指标,确保“思维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质量。各学科教研团队依据评价指标开展课堂教学观察,梳理课堂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形成诊断报告,基于课堂教学诊断报告进一步梳理新的教研问题、确立研究主题,开展专题研究与改进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实证螺旋上升、不断进阶的研究过程,使“思维课堂”教学改进从散点状、阶段性转向系统性、持续性,备、教、学、评也由分离走向协调一致、互动共融。
(三)教研科研融合
平房区以市级课题“区域推进‘思维课堂’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为引领,带动四个片区从教研课程开发、教研方式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及课堂教学范式建构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探索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各片区中小学基点校立足校情,开展子项目研究。比如,友协一校“3+4+N”思维课堂教学模式:课前3分钟作为思维提升点来进行常规训练,课中4步骤———情景调动、质疑驱动、合作联动、延展推动,让学生以“动”促思;八十五中学“六导”课堂教学模式,通过“PK竞赛”“小组展示”“同伴互助”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八十四中学通过“学导练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区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通过开展项目化主题教研、跨学段联合教研、同“题”异构协同教研,以及优秀课评选、案例征集、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发展,在推进区域课程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二、以“三训”为举措,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助推教师队伍梯级提升
以大师资为支撑点,汇聚一体化合力,用发展思维整合教研、科研、师训、信息四方力量,通过区片校研修网络,四方责任共担,定位精准高效的研训指导,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乐为有为的教师队伍,为研、教、学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全员培训夯基
根据区内学科教师结构、专业能力水平和教师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现实需求,构建学科教师发展梯队。依托强师练兵全员性活动,设计成分阶段、成系列,集教、学、研、训于一体的练兵活动,同时利用新入职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不同层级的教师逐步成长。
(二)专项培训提质
把基于质量监测结果下的区域共性问题和学科前沿理论课程作为教研的主题、科研的课题和培训的专题,以“深度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习题和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等项目为载体进行专题研修,系统推进区域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发挥区域各学科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工作室、课题组、协作组等形式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以任务驱动赋能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
(三)以赛代训培优
以提升新课程理念、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题,贯穿各学科各级各类常态教研活动与教学竞赛。以赛促研,以评促改,淬炼队伍,磨砺精兵。如本届区级“百花奖”课堂教学竞赛的主题关键词是“高阶思维”“让学习深度发生”。整个竞赛活动把全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引向学生拥有更大自主权的深度学习,让“百花奖”教学竞赛成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练兵场,成为课改新成果的展示台,使平房区课堂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样,我们也把“生本教育、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思想和理论,融入到省、市“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活动、教育部优质课征集等各项教研活动中,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三、以“三通”为策略,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集群式内涵发展
以大课堂为生长点,拓展一体化场域,用开放思维,把实践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聚合效应、集成效应,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多元的教育教学支持。
(一)融通“课上+课下”
各学科教研团队聚焦本学科最重要的思维展开教学研究。通过“一个片区一个方案、一年一专题、一学期一展示”区域联片教研方式,开展分层研究活动,提升区域教研活动专业水平。
(二)打通“线上+线下”
各学科立足市级教研联盟,推进并组建区域教研联盟共同体,协同南岗区教研联盟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联合教研。以数字工具为支撑,切中集体备课、课例研讨、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四大要素,多维度、立体化、系统化地发挥名师、名校引领辐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联通“区内+区外”
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估,成为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联盟单位。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思维课堂高峰论坛,跨区、市、省学习观摩以及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教学实践,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教方式变革。在思维课堂深化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跨区联盟、集群式发展的优势互补研究机制,也为区域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
如今,平房区以“思维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口,以“三融三训三通”方式推进研训一体化建设的三级协同教研已成为常态。在“思维课堂”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聚焦学本教育,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地课堂,催生了更为丰富的学校课堂实践样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改进的多样化发展。
(执笔人:马丽红阎宇石)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