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
作者: 张翠敏摘要:游戏分享是幼儿游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全体幼儿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助于教师把握幼儿的智能优势、性格爱好及思维方式,并提高游戏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与分享中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聚焦“游戏分享”主题,以“幼儿为本”教学观为理论指导,着重梳理了当前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从时机选择、分享深度、分享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游戏分享环节效能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游戏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分享;幼儿为本;分享深度;分享形式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更关系着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幼儿园及教师要转变“带孩子”的传统教学观,基于“幼儿为本”的教学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需求以及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游戏分享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幼儿在集体活动、分享交流及寓教于乐中实现身心同步发展。所谓“分享”,即教师与幼儿围绕游戏活动、游戏过程及游戏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当前,部分幼儿园在游戏分享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分享流于形式、幼儿主体缺席以及指导缺乏针对性等。对此,文章将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优化幼儿游戏分享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分享环节的价值梳理
游戏分享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贴合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有助于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在多元互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游戏分享,教师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幼儿的智能优势、性格爱好及思维方式,并基于幼儿对游戏的既有认知提高游戏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最终助力幼儿在游戏中重构游戏认知、获得身心发展。
(一)提升幼儿的主体性
在游戏分享活动中,幼儿之间可在思维与认知碰撞的过程中提高对游戏流程、游戏规则及游戏主题的理解,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生活或游戏体验分享个性观点,对完善游戏流程、丰富游戏形式、提高游戏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在分享自己游戏经验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例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有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游戏经验分享“兵不厌诈”或“欲擒故纵”的道理;有的幼儿认为“老鹰”只有加强身体锻炼才能更快、更准地捉住“小鸡”;有的幼儿则认为“小鸡”之间要团队合作、听从指挥,才能避免被捉,等等。可见,基于不同的游戏体验与认知,幼儿可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述自己对游戏的认知,并在其他幼儿的认可与鼓励下获得游戏满足感。
(二)践行幼儿为本的教学观
游戏分享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能践行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观。无论何种形式、角度、内容的分享,都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幼儿在兴趣爱好、游戏经验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设计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游戏活动及其分享策略。例如,围绕“老鹰捉小鸡”游戏,针对不同学段、年龄的幼儿,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游戏分享策略。如小班幼儿,要根据其自制力差的特点,侧重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流程的习惯;中班幼儿,要重点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或角色交往意识;大班幼儿,则要培养其对游戏主题的创作性思考,如根据自己的游戏经验与认知对游戏进行创造性转化[1]。只有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分层教学,才能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并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游戏分享的效能。
二、游戏分享环节的问题审视
(一)游戏分享形式化
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之间的“保教一体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幼儿教师并未意识到游戏分享环节在提升幼儿主体性、提高游戏活动效能等方面的价值,因而往往不重视游戏分享环节,甚至忽略这一环节。即使是开展游戏分享,也在分享时机、时间、深度以及频率等方面流于形式。以游戏分享时间为例,本幼儿园5名幼儿教师将游戏分享环节设置于游戏活动之后,且幼儿的分享时间固定在3至10分钟,从而导致游戏分享深度、效果等趋于肤浅化[2]。同时,这种分享时间选择缺乏时效性与实效性,既不能调动全体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无法精准提取幼儿对游戏的认知、体验以及创意,更无法及时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游戏指导。除此之外,部分幼儿教师在分享时机选择上也值得商榷,尤其是当幼儿提出具有创意性想法或观点时不能及时以此为契机助推幼儿的分享积极性,最终影响幼儿对参与游戏、分享游戏的积极性。
(二)幼儿主体缺席
游戏分享的本质即解放幼儿天性,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但是,部分幼儿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仍然坚持“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幼儿听,最终导致幼儿“失语”现象频发。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性的分享模式脱离了游戏分享的本质,阻碍了游戏分享环节对幼儿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认知的重要价值建构。例如,游戏分享的关键是通过倾听幼儿之间的相互分享进而了解幼儿的游戏认知与体验,并基于这种认知与体验不断优化游戏活动。但是,这种“一言堂”分享模式忽视了幼儿在分享环节中应有的主体性,导致游戏分享环节陷入“功利性”窠臼,最终导致幼儿主体性的缺席[3]。除此之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逻辑尚不连贯,倘若教师不做启发式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新创意、新想法往往也会被忽视,最终影响了游戏分享环节在提升幼儿主体性上的价值。
(三)缺乏针对性指导
尽管幼儿处于同一游戏情境中,但不同幼儿对游戏的认知与经验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游戏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并掌握每一位幼儿的游戏认知、体验以及创意想法,并根据不同幼儿的认知与体验给予针对性指导。但是,部分幼儿教师的游戏指导缺乏针对性,尤其对幼儿提出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创意性建议不能一一回复,从而影响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再者,由于幼儿之间性格、兴趣、特长以及经验等存在的差异,部分认知与经验相似的幼儿往往更愿意扎堆游戏,认知与经验上不同的幼儿则很难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之间的差异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游戏分享策略,如鼓励幼儿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分享游戏认知。总体而言,部分幼儿教师在分享环节尚缺乏针对性指导,自然不能了解幼儿内心的独特想法,最终影响游戏分享的育人价值。
三、游戏分享环节的优化策略
(一)分享时机的选择
顾名思义,分享时机就是分享的时间和节点。分享时机具有突发性,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和捕捉,抓住正确的分享时机。在分享时机选择上,为充分发挥游戏分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育人价值,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分享要突破分享的“后置”观念,要嵌入到幼儿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当然,这需要在不影响游戏进展的前提下开展。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之前,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经验分享游戏的规则、流程、形式、内容、装备及经验等,有助于营造欢乐愉悦的游戏氛围,进而激发全体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不同学段、年龄的幼儿要采取不同的分享策略。
以“小老鼠上灯台”游戏为例。在游戏开始前,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播放小老鼠上灯台的相关视频,然后组织幼儿仔细观察并分享小老鼠在“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猫来了”“滚下来”时的动作与神态,从而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整个流程。针对中班与大班的幼儿,则要强调幼儿对小老鼠动作与神态的理解能力,或模仿动作,或创意表演,然后组织幼儿分享,最后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制订游戏流程、内容、规则及标准等。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可针对某一游戏环节的完成程度,如小老鼠上灯台时的动作与神情,可组织幼儿分享如何表现小老鼠在“上灯台”时的激动、欢乐之情,从而为接下来的游戏奠定情感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会提出新问题、新创意、新想法,这也是进行游戏分享的重要时机,有助于提高分享的时效性与实用性。在游戏完成之后,可组织幼儿对游戏流程、形式、内容、经验、问题、意义等展开广泛的分享。可见,只有将游戏分享嵌入到游戏的全过程,才能避免分享的形式化,从而真正发挥游戏分享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上的价值。
(二)分享深度的提升
分享深度就是对游戏分享进行深度的解析,实现幼儿的游戏沉浸。分享深度的提升可以进一步解决游戏分享环节存在的形式化问题,可引导幼儿从重构游戏认知、发掘游戏难点等方面提升游戏分享深度,最终提高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性。
在重构游戏认知方面,可引导幼儿通过分享环节拓展自己的游戏认知视野。以“我是小小美食家”游戏为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均对“如何做食物”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如何卖食物”却关注较少,即缺乏一个训练有素的营业员推销产品,这就是拓展幼儿游戏认知视野的切入点。同时,由于幼儿之间在兴趣爱好、智能优势上的差异,有的幼儿喜欢做食物,有的幼儿则喜欢推销食物,有的幼儿喜欢买食物。因此,在“我是小小美食家”游戏中,要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智能优势组织幼儿重新架构新的游戏活动,进而调动全体幼儿对游戏的探究意识。
在发掘游戏难点方面,可聚焦游戏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组织幼儿开展游戏分享,买食物时要合理搭配营养,做食物要讲究先后顺序并注意安全,卖食物要宣传产品特色与价格优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分享进行点拨与指导,确保游戏分享过程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如帮助幼儿善于从“客人”的角度发现问题。当然,还可以组织幼儿围绕现有的游戏规则分享交流新的游戏玩法,如客人在买完食物后发现食品问题该怎么处理。
总而言之,游戏分享不是简单地评论好玩或不好玩,也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在分享中拓展幼儿对生活与游戏的认知与思维方式。
(三)分享形式的优化
分享形式就是游戏分享的具体形式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以何种方式实现游戏分享。游戏分享的目的是发挥分享环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基于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创新游戏分享形式,避免幼儿出现的分享疲劳感。例如,教师可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分享对游戏形式、游戏内容、游戏流程、游戏体验等产生的新体验、新问题、新创意等,助力幼儿还原游戏场景、强化游戏体验、提高游戏认知。例如,在“小老鼠上灯台”游戏中,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小老鼠在夜间出来偷油吃,不料上去后下不来了,急得满头大汗,在灯台上团团转,而且还遇到了小猫咪,这可吓坏了它。于是,它稀里糊涂地从灯台上滚下来了。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小老鼠滚下来之后发生了什么。可见,这种问题式的分享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游戏分享的独特育人价值。当然,在分享形式上,可组织幼儿进行组内分享或集体分享。其中,小组分享可调动全体幼儿的参与性;集体分享可聚焦游戏中的共性问题,有助于引发幼儿的共同思考,从而将个体游戏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4]。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础课程,而游戏分享则是提升幼儿主体性、锻炼幼儿思维能力、拓展幼儿认知视野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基于当前幼儿教育在游戏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游戏分享的时机选择、分享深度、分享形式三方面探讨了游戏分享的有效策略,强调游戏分享对幼儿主体性与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希望能够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游戏教学提供可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 孙晓红.学前儿童游戏[M].郑州:郑州文学出版社,2012:7.
[2] 余祥.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开展游戏分享环节的调查研究:基于乐山市的个案分析[J].科技视界,2020(7).
[3] 邱学青.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1998(2).
[4] 李庆霞.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教师提问特点的分析[J]. 幼儿教育研究,2019(6).
课题项目: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视角的游戏分享实践研究”(2023ZHJG064)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