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发幼儿深度学习的“慧探项目研究”
作者: 卢芳摘要:以大班班本课程“小小孩儿话西游”为例,探讨慧探教育的实施路径。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逐步探索,使幼儿全心投入活动,自发推进游戏内容的延伸和发展。
关键词:慧探教育;班本课程;教育契机;深度学习
慧探教育,即智慧探索并生长智慧的教育,充分突出“慧+探”两大元素,以“自主会探+交互汇探”两种路径作为内核,以“关键经验+核心素养”两方面发展为旨归[1]。《评估指南》中强调了幼儿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社会领域的目标提到“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传统文化的归属与传承需要也应该从幼儿开始,让他们从小接触、感受、体验并珍惜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2]。
一、捕捉契机,发现儿童有意义的学习
这一天的睡前故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幼儿听到的是《西游记之大战火云洞》。幼儿认真倾听的状态和无比热烈的回应,让教师敏感地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并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围绕《西游记》开展课程?是否适合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对《西游记》到底了解多少?教师在与幼儿及家长倾听、对话、回应的过程中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相对准确地判断可能存在的学习经验和可能获得的发展,捕捉传统文化教育契机,确定了《西游记》课程的开展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发展需要。由此,以“小小孩儿话西游”为主题的班本课程拉开了帷幕。随着课程的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不断地拓展到不同的领域。
二、持续推进,引发幼儿有深度的学习
幼儿的深度学习表现在三个维度:认知加工维度、情感体验维度、审判创造维度。教师对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是要学会观察与倾听、学会留白、学会放手,做真正的观察者、倾听者、记录者。这样幼儿才能体验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认可。教师在思考后,持续推进班本课程“小小孩儿话西游”,从游戏入手,引发幼儿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把传统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幼儿的个体自信、主动探究。
(一)小小孩儿爱阅读
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阅读刊物的选择、阅读兴趣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例如:启蒙版本的《西游记》众多,如何选择?幼儿把自己的《西游记》带到班级进行了集体“测评”和“投票”。当《西游记》投放到阅读区以后,小小孩儿记录下的不仅是《西游记》里的图书画面、人物对话以及故事场景,还有一个又一个他们通过阅读后发现或总结出来的经验和道理。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很多新的发现,教师也在倾听和记录中不断捕捉新的教育契机:书柜里的书总是平躺着,乱乱的,怎样解决?上次看到哪了,怎样才能立即找到那一页?每一回里都有很多的情节,一张纸根本就画不完,怎样解决?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扮演《西游记》的角色说话、做动作,影响同伴阅读,怎样解决?幼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收获有益的经验。
(二)小小孩儿爱艺术
在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开展中,如何让班本主题环境内容动态呈现,如何让幼儿与艺术活动自然产生互动,如何让艺术活动内容及形式“动”起来,这是一个持续且漫长、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发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西游记》跟随小小孩儿从阅读区自然而然地来到了表演区和美工区,又会发生怎样的学习呢?
提供有效支持———资源利用
幼儿的发现:演出没有服装。幼儿的策略:利用班级资源箱的材料,自己设计、亲子制作。教师的支持:鼓励幼儿收集更多的制作材料,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
拓展游戏经验———制作道具
幼儿的发现:头饰做来做去,样式都差不多。幼儿的策略:不一样的角色,头饰也要有所区别。教师的支持:欣赏戏曲和影视剧中《西游记》不同的角色头饰。
(三)小小孩儿爱探索
幼儿园科学游戏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要特别强调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究、体验,在发现中感受科学。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探究的机会,培养积极、认真以及专注的科学探究态度。怎样让卧室的光线更暗?什么样的灯光与幕布更有光影效果?不同的《西游记》人物如何借助影子来表现?为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为什么有的材料经过光的照射可以透出颜色?为什么有的只能是黑黑的影子?不同的音乐怎样用不同的动作表达感受?在光影游戏中,教师做好观察和记录,追随幼儿的游戏,随时发现幼儿的新需要,及时对游戏材料进行调整,支持幼儿游戏的持续开展。
(四)小小孩儿爱建构
建构游戏不仅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关键部分,往往也是班本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建构游戏不仅需要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指导,还需要建立在深刻的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的行为和表现上。教师应鼓励幼儿探索和多次试错,鼓励合作与交流,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及时给予支持与回应。在整个西游主题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如同走在现实版取经路上:一路“过关斩将”,一次次遇“险”、一次次挑战,一次次“破关”、一次次获得成长与收获。
1.破关一:建筑特色不突出———丰富经验选主题
幼儿热火朝天地进行西游主题项目建构的同时,也发现搭出的西游作品既没有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特色,建构速度也比较缓慢。在游戏分享环节,幼儿在集体面前分享自己的发现:“西游”主题搭建和以前的建构作品应该是有点“不一样”的,要有“中国特色”。由此,幼儿设定中国风为建筑主基调。什么是“中国特色”?幼儿发现自己并不能描述得“清清楚楚”。于是,他们提议可以先照着阅读区里的绘本画面进行搭建。他们还发现《西游记》中对传统建构的描述并不少见,而影视剧中相关特写镜头更是让他们记忆深刻。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与发现,适时地组织主题谈话,通过链接幼儿生活经验,梳理古典建筑特色等策略回应、拓展幼儿的学习,并把幼儿收集、提供的素材及时彩色打印,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总结中国风建筑的特点,为建构游戏的持续开展提供有效支持的同时,激发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2.破关二:经典建筑难造型———持续探究攻难点
南天门在幼儿心里有特殊的地位。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总是经过它才得以上天宫,所以幼儿对南天门印像颇深,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建构对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南天门可能是什么样子?”幼儿七嘴八舌地回应教师:得有大柱子吧,应该很气派,就像门一样立在那里。与此同时,西游绘本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飞檐翘角”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心怡和她的小组成员认为南天门是扇“中国门”,就应该有“中国门”的样子。“搭个有飞檐翘角的南天门吧。”一位幼儿的想法刚表达出来,小组成员一拍即合。教师在班级群里发起了“寻找身边的飞檐翘角,近距离感受中国美”的提议。节假日,幼儿纷纷在群里打卡,共享亲子“寻美”之旅。
3.破关三:空间转换新发现———课程发展新契机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摆放着碳化积木的大操场又成了幼儿西游主题建构的新场所。在搭建“天宫”场景的过程中,需要用两根最长的碳化积木从两端将天宫顶部连接起来。两根碳化积木很重,幼儿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最终,幼儿以横向积木为支点,用一根积木轻松地撬起了另一端的碳化积木块。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的杠杆原理使课程的发展出现了新契机。他们与家长共同制作杠杆实验小游戏,并在科学区进行新探索、记录新发现。教师敏感地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在科学区、家庭中开展杠杆游戏和实验,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回应、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
三、挖掘价值,触发儿童可持续的学习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分享、分析幼儿的行为,让家长真正地感受教师的专业性,看到孩子在高质量的游戏中产生的学习,认同“游戏是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挖掘班本课程的价值,触发儿童可持续的学习。
班本课程《小小孩儿话西游》的实践经验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线上线下推广,在区域内起到良好的辐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家长发现当他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多倾听孩子,多记录孩子的想法之后,才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从讲西游故事到搭建西游建筑,再到设计大班毕业典礼的西游表演服装,幼儿敢想、敢说、敢表达,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更强了,对新鲜事物有更敏锐的观察力。西游主题课程从无到有,均由幼儿全程参与,大大调动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活动中实现跨领域的深度学习,从而获得了全面的成长。
在“小小孩儿话西游”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倾听,捕捉教育契机,连接“慧探项目研究”,触发幼儿深度学习,从而真正去发现幼儿、了解幼儿、支持幼儿,构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探究、参观体验、对比发现等方式构建新经验,解决各种问题,从以往的关注“结果”逐步过渡到关注“过程”。“慧探”指引我们通过观察和倾听,让幼儿、家长、教师共同获得成长与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陈凤霞.让每一朵花儿都幸福绽放:瑞昌市第五幼儿园班本课程探索实践[J].江西教育,2024 (18).
[2] 刘芳,建伟,许卉.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早期教育,2024(16).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