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句 抓特点 析对比 习表达
作者: 王余洋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
单元主题: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
语文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材分析:
《松鼠》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因其所处位置,它与其他单元的精读课文定位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学习写作知识,强调从阅读中习得表达。课文条理清晰,表达上具备一般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同时又不失生动活泼的特点。短短的5个自然段就把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感受表达、习得方法的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等词语。
2.读好作者表达对松鼠喜爱之情的句子,从而了解松鼠特点。感受文中准确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描写。
3.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太阳》,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作者在介绍太阳时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出示:圈画重点语句的《太阳》课文。)
生: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来说明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师:是啊,这些说明方法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而准确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另外一篇说明文《松鼠》。
师: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松鼠,可我们未必有机会仔细观察它。(出示:山鼠的图片。)这是松鼠吗?
生争答:是。
师:其实啊,它并不是松鼠,而是山鼠。(出示:山鼠和松鼠的对比图片。)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松鼠的尾巴更大一些,像把雨伞。
师:对!看来啊,光是看并不能完全了解松鼠,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通读梳理,把握内容
师: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相信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
出示有生僻字的词语:驯良、矫健、帽缨。
出示读音易错的词语:船舵、苔藓、勉强。
生读词语,读红字。领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朗读增强记忆。
师:正如叶圣陶所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松鼠》这篇说明文说明白了关于松鼠的什么呢?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
生:作者向我们说明了松鼠很乖巧,很讨人喜欢。
生:说明了松鼠很有本事,能自己搭窝,还很干净。
生:说明了松鼠总是在树上活动。
师: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作者说明白了。这么多的内容,其实在全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把它概括出来。请你来读一读。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三、细读文本,感受特点
1.精读指导,研读松鼠的漂亮。
师:相信松鼠的“漂亮”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示:它们面容清秀……最不像四足兽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
生读课文。
生:我觉得“清秀”这个词就能说明松鼠的漂亮。秀就有漂亮的意思,面容很清秀,也就是面容很好看的意思。
师:了不起,抓住开篇的一个词就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那么你就读第一句,试着把“清秀”这个词读得轻一点,加以强调。让我们跟随你一同想象松鼠的样子。
生再读文。
生:我觉得眼睛闪闪发亮,再加上后边“机警”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一般眼睛发亮说明眼睛有神,机警也说明非常有精神。这些词语都能把松鼠漂亮的样子展现出来。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生读文。
师:接下来的同学在讲完感受以后,直接读出让你有这种感受的句子。
生:帽缨似的美丽的尾巴让我想到了松鼠那蓬松的大尾巴,好想摸一下。这尾巴可是松鼠的招牌,真漂亮。我来读一下这句:玲珑的小面孔……显得格外漂亮。
生:松鼠美丽的尾巴总翘到头上,好像是给自己撑了一把大伞,松鼠这个样子很好看。我来读一下这句:尾巴老是翘起来……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
师:看来整段话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松鼠的漂亮。作者写松鼠的漂亮是很讲究顺序的,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标注描写顺序的松鼠图。)
师:请一位同学借助着图片,按照顺序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松鼠的漂亮介绍给同学们。
出示隐去部分内容的文字“它们面容,眼睛,身体”
生读文。
2.从扶到放,感受松鼠的乖巧、善良,讨人喜欢。
师:全文围绕“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句话来写。我们在第一段中感受到了它的漂亮。下面请你默读剩下的段落,画出能表现松鼠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语句,并完成学习单。稍后汇报。
生根据学习单记录进行汇报。
生:它在树上生活,不接近人的住宅,从不打扰人类的生活,这能看出它们很乖巧。
生: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的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它还有长远的打算,像人一样聪明,我觉得真是讨人喜欢。
生:松鼠非常干净,它们用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这么讲卫生的小动物,怎么能让人不喜爱呢?
…………
师:听了同学们的话,我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说……
生齐读: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四、比较写法,习得表达
师:《松鼠》和《太阳》都是说明文,可这两篇文章在读的时候,我们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对吗?作者介绍太阳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出示文字并指名读: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师:你还记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太阳加以说明吗?
生:列数字、作比较……
师: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了太阳。那这种写法也用到松鼠的身上怎么样?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写。
出示文字并指名读:
松鼠体型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巴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中国大百科全书》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支条和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中国大百科全书》
师:这样的写法和文中第一段中关于松鼠样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样写有点生硬、死板,看不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生:我发现课本中对于松鼠的描写更加有趣、生动、细致。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描写更加平实,也更加简洁,用很精准的数字来说明松鼠的特点。
生:我觉得课文里“窝口朝上……不会落在窝里”这句话让我觉得松鼠很聪明。
师:说明一个事物,表达的情感不一样,用到的表达方法也就不一样。《松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在准确表达松鼠特点的基础上,又非常传神、形象、生动。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太多了,请把它们画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默读圈画并展示朗读:
生:在晴朗的夏夜……吃东西。
生:松鼠搭窝的时候……足够坚实。
…………
师: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你能试着用这样的语言介绍一下它们吗?
(出示:可爱的小猫、小狗、飞鸟等图片。)
生: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它耳朵尖,鼻子黑,圆圆的眼睛像一对大玻璃球,嘴巴两边的胡子一抖一抖的,全身毛茸茸的,一道灰一道白。它把身子团成一团的时候,真像个花绒球。
生:小哈是一只十分美丽的哈巴狗。它的个子不大,雪白的卷毛覆盖着全身,把小脸也遮住了,远看还以为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绵羊。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如果你想表达这种喜爱,《松鼠》一文的语言太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了。
五、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师:《太阳》《松鼠》是两篇风格不同,却同样精彩的说明文。一篇运用说明方法,把太阳详细而准确地介绍给我们。一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让我们对松鼠这种小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前一篇是常识性说明文,后一篇是文艺性说明文。无论哪种说明文,都把事物的特点准确表达出来了。就像叶圣陶所说……
(出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生读文字。
师:今天我们读的《松鼠》选自于法国布封的《自然史》。这本书描述详细而科学,文笔又极其优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读读这本《自然史》吧!
反思:
从备课之初,我就反复思考:《松鼠》这样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可以教授给学生很多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如何取舍?从整个教学来看,以读贯穿始终,轻内容讲解,重感悟,习表达的结构安排,效果颇为理想。松鼠漂亮、驯良、讨人喜爱是学生一读就懂的,那么就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讲。在默读、朗读、汇报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升到写法层面时,我由扶到放,引入《太阳》《中国大百科全书》原文,在对比中凸显文本语言风格、说明技法的不同。学生在这种差异体验中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进而引发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共鸣。学生明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感受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精妙。所以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灵动的语言才能脱口而出。本课教学中也有些许遗憾:语言的语用,只凭借一节课的学习和积累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不局限于教师给出的小猫、小狗、飞鸟的介绍,这样可能会给学生更多不同难度的运用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参与成长。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