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儿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应用的价值研究

作者: 何小梅 辛均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小做起,将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入教育中,让本土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教育不仅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也要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幼儿发展的本土资源。黔西北作为贵州彝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黔西北彝族音乐文化,挖掘适宜的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的教学中,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彝族儿歌在幼儿园应用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让幼儿实际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感受家乡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把彝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音乐能为幼儿的体育活动创设情境,增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进行持续性的身体活动。比如:彝族游戏儿歌《阿居尔惹格》是凉山彝区流传的狐狸护崽的游戏,即幼儿扮作狐狸将代表孩子的石头护在自己身边,并做踢腿动作表示护卫,其他游戏参与者围成圆圈,依次去抢夺石头,抢石头的幼儿若被狐狸踢到则换下一个幼儿,其他游戏者站在旁边一边唱儿歌,一边迅速轮换抢夺石头,直到石头被抢完为止。此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儿歌并且增强了体质,锻炼了幼儿的肌肉动作及投掷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学前教育阶段渗透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比如:名为《爱如星火》的彝族音乐剧,描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弥勒西山革命根据地的彝族人民一系列抗战事迹以及家国情怀,剧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歌舞《阿细跳月》,以唱跳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观看音乐剧后可在音乐活动中自编歌词、为旋律填词,也可在基础动作上创编动作,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又如:剧中阿西的母亲用彝语吟唱的小调《哄娃娃调》,在情感上最能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此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也可选择音乐剧的其中一个片段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表演,体验故事人物的情感,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认识。

3.开发幼儿的多种潜能

音乐会对大脑产生刺激,进而促进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听觉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尔克罗兹的理论体系认为,在音乐方面,声音有强弱和高低、速度有快慢、节奏也有长短,这些音乐本身动感的变化,都可以用身体来表现,尤其是节奏。

(二)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

贵州黔西北的乌蒙山区是彝族的发源地,也是现今彝族文化延续最为丰富的彝区之一。当地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其中彝族撮泰吉、火把节、彝族铃铛舞等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整理,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

1.丰富音乐教育活动课程目标

教师确定将彝族儿歌运用在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时,须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立足于艺术领域的两个核心经验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以大班为例,一是感受与欣赏,乐于向别人介绍彝族儿歌,乐于模仿不同风格的彝族儿歌,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喜欢欣赏不同种类的彝族儿歌,在欣赏时能用表情、语言、动作等可能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愿意与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对彝族音乐的体验与感受。二是表现与创造,能积极参与到彝族儿歌音乐教学活动中,并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独立或与同伴相互配合表现;在演唱彝族儿歌时能基本准确地把握音调和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和表现歌曲的理解时,能借助身体进行律动或创编合适的舞蹈动作,能根据儿歌情境进行表演,并配以合适的彝族表演服饰和道具。

2.丰富音乐教育课程活动形式

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丰富、类型多样,有撮泰吉、恳合呗、唢呐花鼓舞、撒麻舞等。幼儿园在有效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时,或进行环境创设,或专门设置特色的班本课程或园本课程,或将民歌进行改编并运用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引导幼儿感受与了解家乡文化。

二、彝族儿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探索

(一)素材选择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彝文称为“嗡喽咪”。彝族儿歌作为彝族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是彝族民众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欣赏趣味和生活经验等前提下,用简洁且生动的韵语创作,而后口口相传的一种口头短歌。在过去条件有限的生活环境下,彝族儿歌成为彝族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借以学习基本的生活生产知识,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歌词生动而有趣,曲调活泼简练。

彝族音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催眠歌、儿童歌、情歌、山歌、哄娃调八类。而彝族儿歌大致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反映父母心愿,哄幼儿的襁褓儿歌,如凉山彝区流传的《甜蜜日子还在后头》《妈妈的幺儿莫叫嚷》等;第二类,对幼儿思想品质、行为规范进行教诲以及对知识技能积累和传播的儿歌,有关品德修养的如四川彝区流传的《推磨养妈妈》、云南楚雄彝区的《客人你别忙》《教子调》等,有关知识技能的儿歌如云南楚雄彝区的《喜鹊穿青又穿白》、四川的《小孩讨火种》等;第三类,益智游戏儿歌,这也是彝族儿童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和智力开发形式,如四川彝区流传的谜语儿歌《其父是藤》、贵州彝区流传的游戏儿歌《阿西里西》等。

彝族儿歌数量庞大,且各地都有自身的特色,在实践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本地区流传的彝族儿歌,而应挖掘各地具有教育意义的彝族儿歌,尊重幼儿特有的理解,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音乐探索学习。

(二)应用原则

彝族儿歌因各个彝区方言稍有差异,在幼儿音乐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加以筛选,如四川凉山彝区称为“阿依伙格”,云南楚雄彝区包括俚颇支系的“阿古福”,纳苏支系的“阿枯很谷”和诺苏支系的“阿伙嗬”,贵州彝区称为“嗡喽咪”。究竟哪些彝族儿歌适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呢?教师需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龄适宜性,年龄相同的幼儿具有近似水平的特征、能力和行为,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典型性发展特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经验支持;二是个体适宜性,即教师必须考虑到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无论是课程教学目标还是师幼互动,都应适宜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如彝族情歌“曲谷”(彝族传统而古老的情歌),唱腔、衬词、歌词方面都超出3—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一般是十二三岁才可以学习的情歌,并不适合幼儿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2.生活化原则

作为对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学内容,在选择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同时也要有助于幼儿对新知识的获得。彝族儿歌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劳作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选择其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作为音乐教学内容,不仅能提升幼儿对民间音乐的认识与兴趣,还能有效发挥彝族儿歌的教育价值。如彝族年是幼儿所熟悉的节日,教师可以“彝族年”开展单元主题活动,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过新年彝族音乐活动,编制成幼儿舞蹈、身体律动、表演或儿歌等,使幼儿在唱跳中体验彝族人民迎接彝族年的喜庆和重视。

3.审美与科学原则

彝族音乐中不乏有丧葬祭祀类的音乐文化,在贵州毕节大屯彝族乡,举行丧葬仪式会唱毕摩歌,主要用到莫哼曲,唱诵表达对祖先、孝道、亡灵等宗教感情。幼儿了解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幼儿尚不具备甄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当莫哼曲进入幼儿园作为教育资源使用时,教师就需要加以筛选,选择那些具有审美性和科学性的音乐内容。

综上所述,将彝族民间音乐融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以彝族儿歌最为可行。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过程,从小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教育,对其身心具有很好的塑造作用,同时也能弘扬本土音乐以及传承民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