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活动开展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 薛永华一、开展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1.游戏活动过于形式化、单一化
目前,就我园游戏活动开展情况而言,部分游戏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多半是设定好的内容,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去创设游戏内容。幼儿长期参与单一的游戏,不仅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会产生枯燥感,参与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游戏活动中忽视幼儿主体性
游戏活动倡导幼儿自由、自主选择游戏。但在实践中,大部分游戏活动是按教师的设计模式进行,忽视了幼儿自发、自主生成游戏的过程。例如,一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疑问困惑时,部分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不让幼儿有思考、探索的空间,直接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活动,甚至代替幼儿角色,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无法发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3.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不足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游戏环境支撑。教师在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物质环境单一、游戏材料匮乏、忽视心理环境的营造等问题。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渗透教师的思维居多,较少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致使游戏环境的趣味性、教育性不强。
二、游戏活动的开展策略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内容
在幼儿园,各个班级的幼儿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都各不相同,并且幼儿之间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游戏时,应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内容,这是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例如:游戏“棒棒糖集合”比较贴近生活,易被幼儿接受,适合小班幼儿或中班发育较慢的幼儿;游戏“长臂人”“大力水手”竞赛成分较大,则适合中、大班幼儿参与。因为中、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发展,尤其是大班幼儿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飞跃,简单的情节、玩法和角色关系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必须提高难度才能满足他们的探索欲。
2.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游戏材料应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心理环境应从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创设。游戏环境创设要以幼儿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与自主创新的空间。例如,在“你是叶儿我是风”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引导幼儿到大自然寻找落叶,通过观察、比较,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幼儿寻找、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还用树叶粘贴出小鸟、小兔子、小狗等熟悉的小动物。正是由于幼儿参与了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所以他们围绕叶子开展设计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对不同树木的落叶形状产生了兴趣,进而生发出了新的探究活动。
3.开展主题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主题游戏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以幼儿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幼儿最感兴趣、最关注的生活内容生成主题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学习,从而为幼儿认识社会、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奠定基础。例如,在“我是庆阳人”的主题背景下,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了“黄河象”分主题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充分了解了我县板桥乡出土的黄河象化石的故事,还进一步生成了“黄河象去河边喝水”的游戏活动。
4.开展游戏化社会实践活动
在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认识社会,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社会,更加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在开展游戏化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出科学的活动方案,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在游戏中实践、体验,在生活与游戏的互促并进中获得新发现,萌生新认识。例如,在以“玩具店购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基于幼儿很少亲自去店里买玩具的实际,教师可提前在区域活动中设置模拟购物游戏,引导幼儿先在模拟游戏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玩具、购买玩具,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游戏内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及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