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转民间游戏 点亮七彩童年
作者: 钱俊莉中华传统文化灿烂悠久,内涵丰富,独具魅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创造性地引入民间游戏,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民族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充盈幼儿的内心,让幼儿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幸福的童年。
一、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1.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能够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从而起到补充和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作用。幼儿教育课程中可以利用民间游戏这一资源,对幼儿进行文化礼仪的教育、语言领域的培养、艺术方面的渗透等,极大拓宽了幼儿教育的空间。
2.满足幼儿发展需求
3—6岁的幼儿各方面发展迅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体质的幼儿成长的需要各不相同。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者,能够自愿主动地进行游戏活动,并在游戏中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教师创造性地引入民间游戏并设置不同难度的玩法,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比如,投壶和套圈是古代民间的投掷类游戏,教师创造性放置形状各异、口径不一的瓶罐供幼儿进行投壶游戏,既能够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臂的力量,又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的思维。翻花绳游戏和跳绳游戏取材简单,主要锻炼幼儿四肢的灵活度,幼儿在翻花绳和跳绳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创新各种玩法,从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老鹰捉小鸡、掷沙包、盲人敲鼓、跳竹竿等民间游戏玩法多样,能够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增长幼儿的智慧,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3.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民间游戏的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幼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在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积极交流与实践,创造性地开发具有本园特色的民间游戏活动,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现代化的教育观。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园内培训、网络课程等方式探索民间游戏融入教学活动的新方法、新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民间游戏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民间游戏的玩法
民间游戏“马兰花”跳皮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传统玩法中需要准备一根皮筋,随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的韵律进行跳皮筋游戏。但是,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体律动能力较弱,还不能完成较高难度的花样跳法,教师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降低游戏难度。幼儿可以围成一个圈合唱儿歌,也可以进行拍手动作,脚下配合完成从一个圆环跳到另一个圆环的游戏,游戏完成度较高。当然,教师还可以在篮球活动时融入“马兰花”的韵律歌,设计相应的动作,拍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基于此,教师还可以将民间游戏中的顺口溜、民谣、儿歌等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2.将民间游戏融入主题活动
摸瞎子、打弹珠、跳房子、斗鸡、滚铁环等民间游戏趣味十足,能够给幼儿带来新奇、新鲜之感。鉴于此,我园举办了“传承民间游戏·点亮快乐童年”主题活动,将民间游戏和现代游戏相结合,用富有特色的民间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民间游戏的种类和难易度进行分类,分别设置大班年级组、中班年级组和小班年级组的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前,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与幼儿一起动手制作降落伞、滚铁环、纸飞机等民间游戏的游戏道具。在主题活动中融入民间游戏的内容,不仅能唤起家长儿时的美好回忆,还扩大了幼儿的游戏范围,增进了亲子关系,满足了幼儿成长的需要,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多角度挖掘民间游戏的价值
民间游戏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教师在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民间游戏的内容,能够发挥民间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教育赋能。比如,我园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中,将棉花、葡萄藤、麦秸秆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进行创意拼搭,营造出符合幼儿生活环境的氛围,让幼儿在自然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民间游戏。为了让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民间游戏,教师还充分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幼儿参与民间游戏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并结合幼儿的行为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在不断实践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民间游戏种类丰富,简单易学,趣味十足,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搭建平台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民间游戏的文化魅力,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多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