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的环境 有声的学习
作者: 程小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教师基于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问题墙”为抓手,探索出指向深度学习的环创之路,使环境教育回归幼儿。
一、依托园本课程,引领环创实践
在创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我园自主研发并全面实施了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诸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春分日鸡蛋为什么会立起来?雪花为什么只有六个花瓣?为什么有的小动物会冬眠?”为进一步满足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内在需求,呈现幼儿的学习轨迹,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创设了“二十四节气课程探究式问题墙”。
二、开展多元教研,梳理环创方案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环创前期,我园组建了“问题墙”教研团队,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方案研析等方式,对“问题墙”的概念、内容、方式及要点进行深入研讨,明确了创设的方向。
(一)厘清概念
问题墙是科学教育环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幼儿将自己对科学的疑问和争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墙面上,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亲子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最终获得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态环境。
(二)内容来源
问题墙作为我园实施节气园本课程的“主战场”之一,其问题的主要来源一是节气的相关科学知识,如白露节气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二是从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小雪节气时为什么没有下雪?
(三)呈现方式
我们遵循艺术性、参与性、动态性三大原则,在版块设计上要求创新、美感,在内容呈现上采用文字、图片、图文结合、实物、记录表、展示册、幼儿或亲子作品、操作互动等多种形式,最终通过多元呈现的方式体现“墙壁会说话”的隐性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三、探索实施路径,提升环创实效
(一)聚焦幼儿,生成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并非教师单方面的高度把控和全面预设,而是来源于幼儿。我们把幼儿作为问题墙的创设主体,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关注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而确立探究问题。在惊蛰节气“花园里的虫宝宝”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形态各异的虫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最喜欢蝴蝶,它的翅膀好漂亮。”“蜜蜂的本领很大,会采蜜。”“蜘蛛会织网,粘住坏虫子。”“它们是昆虫。”“不对,昆虫都会飞,蜘蛛不会。”“可是妈妈跟我说过小蚂蚁也是昆虫,可它也不会飞呀。”……到底什么样的虫子是昆虫?问题就这样在幼儿的争议中生成了。这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真问题,体现了幼儿的主体需求,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当幼儿了解了昆虫的特征后,一系列的疑问又接踵而来:昆虫吃什么、住在哪里、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吗……基于幼儿不同的质疑,新的问题顺势生成。教师将新生成的问题加以梳理、归纳,引导幼儿从昆虫种类、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究,使问题墙呈现出一个具有连续性、跟进性、开放性、深入性的动态过程。
(二)多维参与,积累经验
1.重探索,学习有声
为使幼儿成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围绕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亲身体验、实地观察等方式与材料、环境发生互动,在感受、体验、表达中不断改造、重组、丰富已有经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同时,教师作为活动的记录者、观察者,及时将幼儿的探索过程、探索记录、探索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展现,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提取关键性经验,凸显问题墙育人实效。
如,立夏节气开展的“小小蛋儿把门开”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对卵生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小鸡、小鸭都是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那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他们带着疑问开启了一场探究之旅。首先,他们通过询问父母、亲子查阅、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认知“胎生”。其次,以图画的形式将胎儿在母体里的形态和胎儿的生长过程呈现出来。最后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孕期的辛苦。
2.巧呈现,学习有痕
幼儿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他们通常会以记录、绘画等方式,直观、显性地诠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而这些独特的语言是幼儿在环境创设中探究问题的重要方式。教师将幼儿的表征形式和语言符号运用于问题墙的创设之中,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读得懂。
如,在“我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胎儿的形态、生长过程,以图文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着自己的爱意。每一份记录表、每一张绘画作品都是幼儿的内心独白,展示出幼儿在活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师将这些呈现在问题墙上,以此促进幼儿与问题墙的交流对话以及幼儿与同伴间的经验分享,有效增强了问题墙的可读性和生命力,使环境真正成为一堵“会说话的墙”。
3.多互动,学习有获
为了让墙面环境“活”起来,教师在创设时摒弃了以往单一的展示形式,增设了幼儿可操作的墙面空间,努力为幼儿创造与墙面良性互动的机会,使墙面环境与动手操作融为一体。
如,在探究活动“番茄怎么浮起来”的“猜一猜”版块中,幼儿用一枚枚“投票小贴画”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墙面环境转化成了幼儿可操作的互动工具。又如,探究活动“月亮是如何变化的”中“我的发现”版块,教师将月相操作卡呈现在墙面上供幼儿操作,引导他们跟踪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情况,从而发现月亮阴晴圆缺的现象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感叹宇宙的神奇。
此外,我们始终会在墙面一角为幼儿留下一块专属于他们的领地,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疑惑、记录方法、交流意见、获得经验。
(三)家园联动,助力成长
问题墙创设反映了幼儿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经验的“印记”,这种印记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幼儿、教师、家长相互作用的轨迹。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通过家园合作、群策群力,共同营造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
每面墙上的每个版块内容都蕴含有家长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如亲子查阅资料、记录幼儿行为、完成亲子作品、提供实物材料等。家长不单单是环境创设中的响应者,更是互动者、支持者和推进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积极参与幼儿活动,在与幼儿的一次次交流互动中发挥所长,引导幼儿建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实现个体发展目标。
在不断的思考中创设真正属于幼儿的问题墙,在有限的空间里创设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将继续以追踪幼儿问题为切入点,以支持幼儿探索、记录幼儿经验为宗旨,不断挖掘问题墙的教育价值,不断发挥环境创设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让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教育。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