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幼儿发展需要的班本课程审议
作者: 徐姗姗一、问题提出
虞永平教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一文中提出:“课程方案要进行改造,不能原封不动地去使用。”我们在使用多元课程方案时,注意到了课程的适宜性,在借鉴课程方案过程当中,融入游戏课程观、生活观、经验观,让课程更加适合幼儿发展需要。下面以大班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方案改造中的实践与思考。
二、调整部分
(一)主题目标的调整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和大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将原有的主题目标进行了细化和调整,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以促进幼儿经验的形成。将原有4条目标进行调整后,又增加了1条,即了解周围常见花草树木在四季中的变化,乐于参加种植、秋收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
(二)活动内容的调整
在预设课程内容时,对预设的“会变的天气”“轮换的四季”“四季的花和树”三个单元活动内容及时调整。如,结合幼儿园民俗文化,在“轮换的四季”单元中增加四季服饰印染活动,结合季节特点,生成了“丰收乐”单元活动,使活动内容更趋于生活化、园本化、游戏化。
(三)指导策略的调整
以前,教师的介入主观频繁,忽视了幼儿的想法、意图和自主建构,利用环境本身进行指导的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启发、点拨、引领式的指导策略。现在,我们从儿童立场、视角出发,避免“控、少、泛、僵”等现象,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基于幼儿活动的真实情境、兴趣偏好、已有经验、学习品质等进行适时、适度、适合的指导。
(四)活动途径、方法的调整
教师改变陈旧观念,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灵活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园内走向园外;改变集体教学为主的模式,灵活地进行集体、小组、个别活动间的转换与更替。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幼儿探究操作、观察记录、模仿扮演、交流表达、分工合作的机会,支持幼儿在操作中、生活中、游戏中学习。
三、实施情况
(一)“巧用”“善用”资源
1.家长资源
根据主题需要,多途径吸引家长积极参与,进而优化课程改革。邀请有专业学识的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解气象、水稻小知识,邀请民间艺人来园传授编蒲包、结芦苇帘、绣四季花卉的经验与手法。
2.自然资源
有效利用园内外的自然资源,组织幼儿参观蔬菜种植基地和小蜜蜂农场,了解四季蔬菜的生长过程,参与园内种植园管理;走进田野,了解水稻的生长,观看秋收场景,体验秋收的辛苦与乐趣……
3.社区资源
带领幼儿走进江淮流域农耕文化博物馆,了解本地区农耕生产工具及民俗生活用具;带领幼儿参观公园,感受家乡秋天秀美景色,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寻找虫鸟的秘密,体验野外写生的乐趣。
4.网络资源
在主题活动中,首先根据主题需要和幼儿的兴趣,依据时效性、典型性、可接受性原则,对网络资源有选择性地进行收集和筛选,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其次,将丰富的网络资源收纳进主题资源库中,以便循环使用,使之有质量地回归幼儿的生活。
(二)让环境体现教育意蕴,承载课程功能
1.环境中的儿童参与——幼儿为本
教师将活动室分隔成不同区域,师幼共同布置主题环境,幼儿畅想四季里有小燕子、荷花、芦苇、雪花等,用废报纸、纸筒、旧席子、藤条做成表演服装、打击乐器、四季棋、雪人等,再用种子、树叶、彩带等进行装饰。
2.环境中的课程意蕴——本真自然
主题墙见证幼儿的学习历程和发展方式,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式、记录式、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追随主题的进程,引导幼儿设疑提问、主动探究、观察记录、多元表现表达。如,大二班问题导向式墙饰——多变的天气,教师从幼儿的问题出发,带领幼儿主动探究“天气为什么会多变”“风是怎样产生的”“室内外温度为什么不一样”等问题,通过调查求证、记录观察等方式寻找答案,再将新经验用图画、语言、记录表、照片等方式表现表达出来。
3.环境中的材料投放——丰富多元
根据主题目标,组织幼儿讨论要收集的材料。语言区投放四季轮换转盘、四季变化影像、四季游戏剪影等材料,“农家乐”投放秋收农作物、舂具、锅灶、农具等材料,益智区制作了运果蔬、四季美景旅游棋、丰收的果园等。
(三)“玩”中有乐,幼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主题活动中,巧妙利用雪天资源,引导幼儿赏雪、说雪、唱雪、画雪、扫雪、打雪仗、堆雪人,探究雪从哪里来、雪的变化,设计雪地防滑标志。在雪的世界里,幼儿自主探究,积极表达,大胆创造和表现。
四、我们的收获
1.环境有意蕴,赋思想,会说话
主题环境:能与课程“互生相伴”,幼儿拥有墙饰创设的“话语权”,让墙饰“活动”起来,能与幼儿“对话”,成为隐性“伙伴”。
活动区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置合理,为幼儿多元自主的活动提供保障。活动材料种类数量丰富,蕴含多元目标,满足幼儿不同兴趣、想法与多样化活动的需要。
2.教师放手不放任,引导不包办,主导不主宰
课程观的转变:秉承“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认识到课程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关注生活、融合园本、追随兴趣,是动态的、灵活的。
教育观的调整:从“高级保姆”“游戏导演”向观察者、倾听者、对话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儿童观的树立:教师视野中的幼儿是一个发展的、完整的、独特的、多元化的生命体,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是课程的主人。
总之,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直面问题,不断反思和探索,塑造科学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深入推进课程适宜性改造工作,让课程追随幼儿的发展需求,助推幼儿享受游戏、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