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思考

作者: 邢丽丽

关于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思考0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强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艺术的熏陶,还要为幼儿构建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1.教学设计适宜化

由于幼儿在年龄、个性和成长环境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每位幼儿的兴趣爱好、认识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与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选择的活动内容一定要遵循适合、适度的原则。对于小班美术教学来说,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教师应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引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比如认识线条。可以带领幼儿观察班级环境,找一找哪里有线条,走出班级看一看,大自然中又有哪些线条。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初步的美术意识,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2.教学导入故事化

幼儿天生就对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美术活动导入,构建出自由、愉快的活动氛围,进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开展“海底世界”美术活动时,由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为幼儿介绍海底世界的“宝贝”们,并融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使幼儿在倾听故事的同时,对海底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让幼儿绘画自己最喜爱的“海底动物”。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快乐,也能够培养和锻炼其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教学方式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也应该高效、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比如在开展“伟大的妈妈”美术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整合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素材,播放幼儿平时与妈妈互动的情境,还可以播放自然界中其他充满母爱的瞬间,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进行美术创作。

4.教学形式多样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作为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不仅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材料,为幼儿多样的美术体验与尝试创设条件。水粉、彩笔、油画棒都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加入纸张、毛线根甚至自然界中的树枝、落叶等材料一起创作,还可以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让美术活动更为丰富多样。

5.教学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关键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美术活动,另一方面要创新美术活动的开展方式,重视趣味性和游戏性。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并选择适合幼儿的方式来组织活动,可以通过融入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形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美术体验与认知。

总之,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增强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体验,同时,还应正确认识并加强美术实践教学研究,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探索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重视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运用,进而为幼儿构建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丰富幼儿美术学习的经验与体验。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