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成长
作者: 朱敏燕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注重激发批判性思维,强调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迁移运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性需要。项目式探究活动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探索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跨学科、实践性学习。项目式探究活动能产生无数深度学习契机,深度学习也能在项目式探究活动中深化。
自2017年起,我园多位教师参与区教研员领衔的“自主探究,快乐成长”工作室、市STEM+科学项目组、市李慰宜“做中学”活动,同时在市、区级层面开展项目式探究活动,成立以区骨干领衔的园“个别化项目组”,并同步积累幼儿园实践资源库。教师走近幼儿内心世界,尊重幼儿实际想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探索热情,重视幼儿综合能力拓展,但在过往实践中,发现以下问题。
●项目式探究活动的理念更关注幼儿生成,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冲突仍然存在。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与原来相比,部分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多了让幼儿讨论的环节,但探究过程仍以教师主导发起项目实践。由于更关注目标达成,以至于忽略幼儿需求,这与项目活动开展的初衷相背离。
●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项目式探究活动的过程更关注幼儿思维,与课程实施的冲突仍然存在。项目式探究活动的生成具有一定随机性,对教师而言,活动开展没有固定蓝本,在这样高度生成的模式下,如何判断在项目式探究活动开展中满足幼儿深度学习的条件,教师缺少实践方法。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幼儿园项目式探究活动,有别于一般幼儿园的项目式探究活动,是在满足深度学习外显特征情况下,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主动、真实、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低结构探究活动,过程开展更关注幼儿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结构化思维方式的递进。本文以“葫芦成长”项目为例,追随幼儿兴趣与真实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幼儿园项目式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策略。
设计原则——重视两个“一”
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项目式探究活动,基于“动态+生成”的师幼共建理念,是儿童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经验生长,这里主要表现出两个原则,即“坚持发现,每一刻”和“坚持浸润,每一个”。幼儿都是鲜活且独特的个体,教师需要动态追随、持续跟进、给予支持,做好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每一刻——坚持发现
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项目式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富有挑战性的、非预设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在项目推进前善于发现、追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兴趣和需求;在项目推进中关注幼儿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从而开展有效支持,梳理经验形成反思,帮助幼儿建立起一条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学习路径。
每一个——持续浸润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从幼儿经验出发,以真实情境驱动项目推进,关注幼儿的学习路径,在支持、引导的过程中推动幼儿自主发现和过程探究,尽可能给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空间与平台,让每个幼儿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使个性理念真正落地。
设计缘起——聚集三个“点”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和有独特价值的问题,生发满足儿童个性需求的项目式探究活动。这一类项目活动需要教师把握三个特点,即兴趣点、问题点和生长点,关注幼儿经验的联结和疏通,并在推进中不断跟进与调整、运用与迁移,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基于整体幼儿的“兴趣点”——深度学习的开展,关注主动活动
一次午餐,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开始了窃窃私语……
幼儿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2:西葫芦炒肉片呀,真是太好吃了!
幼儿3:不过,你们说西葫芦和葫芦是一样的吗?
幼儿4:那还用说?肯定不同,西葫芦多了一个“西”字呢!
幼儿2:这葫芦能种吗?
幼儿3:那还用说?肯定可以种,而且是土里种出来的!
幼儿1:我听妈妈说水里也可以种植物……
幼儿的困惑:西葫芦和葫芦是同一种植物吗?怎么才能种出葫芦来呢?它种水里还是土里好呢?
对于葫芦的好奇,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用充满趣味性的方式教授基础知识,而幼儿的深度学习以积极情绪为动力。积极情绪体验即“兴趣”是驱动幼儿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上述案例中,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动机与探究欲望推动着他们的学习走向深度,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轻松的、有趣的、快乐的,幼儿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
捕捉当下生发的“问题点”——深度学习的推进,重视问题驱动
幼儿的困惑:水里也能长出东西吗?
●“我认为不能”
幼儿2:水里不能长东西,小种子会淹死的。
幼儿3:水里没什么营养,很难长植物的。
幼儿4:我们种的小花小草都是长在土里的,葫芦种水里肯定不行。
●“我认为能”
幼儿1:水里当然能长出东西,荷花不就是水里长出来的嘛。
幼儿5:我知道洋葱就是长在水里的。
幼儿6:我家里就有水里长出的东西。
幼儿7:我看到奶奶在水里种大葱呢。
关于葫芦的探索从问题开始:水里能种出葫芦吗?土里能种出葫芦吗?葫芦种子能种出“葫芦娃”吗?葫芦是长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贴在“问题板”(见图1)上。问题提出的同时,孩子们亦在联系生活、自主思考、寻找答案(见图2),我们围绕葫芦开始了一波探秘行动。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将多元学科有效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合体,而幼儿的深度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这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要求幼儿调动已有知识并将新旧知识之间进行链接整合,建立起全新有结构的知识网络。在本案例中,幼儿与伙伴一起围绕系列问题把已有的碎片化知识经验初步整合,并灵活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把握经验习得的“生长点”——深度学习的实施,依靠小组合作
幼儿的困惑:问题罗列了不少,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随后的几天里,孩子们自行设计想要了解的葫芦的相关内容,商量后分成6个小组分头搜集资料。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见图3)、家园共育(见图4)等方式陆续带回了不少信息,张贴在了“信息板”上。
●葫芦和西葫芦有区别,它们虽然都属于葫芦科,但葫芦属于葫芦属,西葫芦属于南瓜属,它俩不一样。
●葫芦的最佳种植季节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这时候气温比较适合葫芦生根发芽。
●比起水培,土壤栽培的葫芦种子更容易成活——确定土壤栽培的种植基调。
●在选择土壤方面,尽量选择土层深厚、营养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沟通表达能力更好,社会能力变强,而幼儿的深度学习以同伴合作为支撑。深度学习不可能只由独立个体完成,而是通过同伴合作,把解决问题带来的压力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从葫芦种植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资料搜集,反复进行观察,这无疑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绝佳时机,亦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
实践过程——渗透四个“新”
在辨识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现其兴趣、需求、问题后,教师需要为幼儿的学习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并渗透四大关注,即新问题、新发现、新方法和新创意,鼓励幼儿以小组形式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引发深度探究体验,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持续生发“新问题”——深度学习的深化,关注提出疑问
接下来,我们在网上选购了葫芦种子,并且在班级植物角开始了葫芦种植。
我们需要的材料有观察葫芦种子的工具(放大镜、照相机、录音笔等)、可以放葫芦籽的容器,以及不同的土壤(如普通泥土、沙土)和水。6个小组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开始种植,他们每天进行观察(见图5)、记录、讨论,静待种子发芽。然而,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却没有。
幼儿的困惑:为什么有的葫芦发芽了,有的却没有?
幼儿1: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没有每天给它浇水?
幼儿2:可能小种子太孤单,没朋友。
幼儿3:我知道,是紫外线(消毒灯)把种子照坏了。
幼儿4:会不会太阳公公晒不到呢?
针对问题,幼儿采取了改进行动。
●适度浇水法:帮葫芦种子补充水分。
●童话陪伴法:快看我们的表演,葫芦种子快快发芽!
●移至窗边法:改变容器,躲避紫外线,增加日照。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标准,需要提问和思考,而幼儿的深度学习关注以质疑生发为依托。幼儿经过小组合作,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并能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在特定环境中,幼儿学着思考与探究、磨合与适当妥协,在这样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梳理过程“新发现”——深度学习的落地,关注新旧经验联系
幼儿通过改进实验方法,种在泥土里的葫芦种子终于在第5天率先破开了小口子,长出了小嫩芽,并不断长大。
葫芦探秘的这个小角落(见图6),孩子们每天进班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观察、记录、发现与思考:提着水壶洒洒水保持葫芦的湿润度,拿着放大镜看看葫芦种子破土而出的样子,闻闻葫芦种子“独特”的味道,比比葫芦苗今天又多了几棵……孩子们在一起见证葫芦的茁壮成长(见图7)。
通过活动幼儿发现,普通泥土中种植的葫芦种子长势喜人,沙土里种植的葫芦种子长得缓慢,水里的培养的葫芦种子发不了芽。在仔细观察不同土壤和水培种植的基础上,幼儿探索发现葫芦种子生长秘密,并融合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与同伴分享。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新的困惑又产生了:葫芦苗生长变缓、逐渐萎靡,四周出现霉变,最后竟然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呢?
孩子们再次翻查资料,原来随着过高的气温,在班级里进行葫芦苗种植是件困难的事。
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哪些植物适合春、夏种植?实验又将开始了。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帮助幼儿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认识,而幼儿的深度学习以动手制作为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幼儿的科学探究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为主。本项目式探究过程通过反复观察葫芦的长势,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发现、寻找答案。通过深入实践,幼儿了解到葫芦种植的关键在于温度,而温度包含土壤温度、环境温度等因素。
互动交流“新方法”——深度学习的成果,关注小组评价反思
“时间滴滴答,首次‘葫芦成长分享会’开幕啦!”全班齐聚一堂,共同发布项目研究成果、培育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见图8)。第1组针对如何在泥土中照料葫芦种子开展了研究;第2组针对水培难以进行葫芦种植进行了分享;第3组根据各组葫芦信息收集进行了汇总分析;第4组根据葫芦种子在泥土、沙土、水中的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组对于运用录音笔进行葫芦种植记录进行了分享;第6组对于如何进行葫芦苗的观察与测量进行了分享。
发布会后,台上的小达人和台下的小评委针对各自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进行了提问互动,小达人大胆自信地表达,将项目来源、过程及收获与在座的小评委一一分享,小评委也将他们的想法投给了他们最喜欢的项目,并把他们听后的思考记录了下来(见图9)。
项目式探究活动强调评估主体多元化,而幼儿的深度学习以评价反思为主轴。幼儿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通过实践验证后的评价反思对策。在葫芦成长分享会中幼儿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进一步感知葫芦成长过程中不同幼儿的发现与思考,其过程也记录了幼儿学习探究的阶段性历程,评价反思构成了幼儿深度学习的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