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染中国色此美有千秋
作者: 尹婷婷
活动背景
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植物染因环保健康广受关注,古老染色技艺既能满足审美需求,又符合环保健康理念。为传承发扬植物染文化,学校开设了染缬课程、组建了工作坊、立项了“染缬”主题的市级课题。在课程引领、课题驱动、课堂落地的实践研究中,师生“由染而生”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
活动目的与意义
学校以“科学+”跨学科、项目式、数字化课程建设为抓手,借助“研学+”园馆、高校、机构联盟为路径,形成科技教育教学特色,染缬课程和课题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组织“‘植’染中国色,此美有千秋”科技实践活动,以染色植物为载体,采用跨学科教育思想、体验式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模式,旨在让学生学、思、践结合,了解植物染价值,体会科技创新与环保、文化传承的相互支撑和促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方式
组建课程研发和实践团队,开发课程资源和《科技实践活动手册》,为师生教育教学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导知导行。
实施项目式作业,以植染中国色为主题,以“植物染大发现—植物染大讲堂—植物染真实践—植物染真思考—植物染小锦囊—植物染大作品—植物染大舞台”为主线,带领学生开展植物染色科技实践活动,贯穿课堂与课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探究。
活动过程
筹备阶段(2023年9—11月)
参观劳动基地,以感知植物生长、激发探究植物色彩密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目标,深入本校“品耕园”蓼蓝种植园地,亲身种植、观察,探寻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学习染缬技艺,探究色彩密码。
探寻生活中植物染身影。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染色类植物应用情况,了解植物染色传统文化和应用价值,为提取和应用作铺垫。
阶段小结和反思。通过课堂和课外学习、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染色类植物种类、特征及用途,形成调查小报告。
实施阶段(2023年12月)
架构和实施“3+7”科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模型,即3个活动实施和评价阶段,以及“植物染大发现”“植物染大讲堂”“植物染真实践”等7个学生活动。以学校举办2024年元旦跨年“趣想趣玩”科技节,开展植物染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真实问题情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年和吉祥红、平安蓝、健康绿、荣耀黄和幸福紫等中国色的文化寓意,设计以植物为原料,染出缤纷中国色,创作科技艺术作品,寄美好愿望于新年的科技实践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架构学习进阶路径,设置主题活动
开展“植物染大发现”“植物染大讲堂”“植物染真实践”“植物染真思考”主题活动,学生在课堂内和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和发现学习。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发现—结论”的科学探究路径,收集、整理和观察可染色植物,辨别和猜测不同植物、不同结构的染色功能,再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学习,用加热、发酵等方式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染出活动要求的“中国色”。此阶段借助《科技实践活动手册》中的“知识卡”,对收集的植物染知识进行梳理,用“经验贴”记录染色方法和过程,通过“大讲堂”分享植染故事、历史、价值等研究性学习成果。
第二阶段:搭建进阶支架,优化调整植染计划
在研究植物染和制作植物染的过程中,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选择的植物颜色和预测染成的颜色不一致,染料不够浓或者不着色,存在掉色、变色的情况,甚至同一种植物染出不同颜色等。本阶段预设开展“大讲堂”,由科学教师开展科普讲座,美术教师开展染缬技法实践课程,多学科教师协同,优化染色计划书,用“植物染小锦囊”梳理形成公式化科学概念,总结染色技法,渗透化学元素、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使科技实践活动迭代升级,成果更明显,为设计并完成一件“大作品”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阶段:嵌入教学评价,交流展示作品
活动实施全程借助活动过程评价表开展评价,多元化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辅评,通过全面、全程的反馈助推学生发展。同时,以“课程融合活动”的方式,以学校智创节为平台,展示植物染“大作品”,让学生的科技活动物化成果不仅有平台进行展示,还能通过发表推广植物染建议、班级“大作品”讲解、染色小实验互动体验等方式,进行科学与艺术、技能与理念的效能叠加,传播“亲历所获”的健康环保、科技创新、文化自信等理念。
活动重难点与创新点
活动重点
实施“3+7”科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模型,引领学生理解植物染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价值意义,培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等,形成科学观念、态度和责任。
活动难点
在项目式跨学科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真实、有效、深度的学习活动,并开展面向全体、关注全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评价。
活动创新点
活动方式创新
紧扣主题,设计“始业、实践、展评”三级进阶式活动步骤,运用知识卡、经验贴、小锦囊、大讲堂、大作品和大舞台等开展植物染学生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主题性、常态化科技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创新
研发《科技实践活动手册》,学生在课外探究,课内进行学习成果和成效展示交流,以填补空白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科学记录探究过程,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资源运用创新
活动中,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开展有序递进又相互关联的系列主题活动,搭建项目式活动课程资源空间,通过多学科教师支持、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运用、多空间资源应用,架构学生在“直觉兴趣—操作兴趣—理论兴趣”序列上进阶发展的桥梁。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次科技实践活动融合“科技和艺术”“智美相宜”等综合因素,所需时间长,所需专业知识较多,完成学习输出产品难度大,建议建构或采用成熟的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为此,本活动建构了“3+7”科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模型,形成了多学科教师教研团队(引进了本校染缬社团和名师工作坊),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活动。
效果评价和方式
本活动采用“三维度四主体三工具”的评价方式,聚焦科学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呈现“是否符合”的三级指标,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和家长辅评4个评价主体,运用科技实践活动评价表、科技实践活动手册及科技节活动3种方式作为评价工具,实现对科技实践活动“始业、实践、展评”各阶段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将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让学习从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从单一作业走向科技创新作品,让评价从单一模式走向素养导向。
效果预期
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通过多学科融合、项目式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理解并应用科学探究范式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艺术审美等能力得到发展,树立了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提升了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教师课程研发和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优化活动设计,助力师生教与学,通过建构“3+7”活动模型、研发活动手册、运用评价方式,将主题活动过程与成果相结合,以素养为导向,实现教师会教、会引领,学生真学、真探究。
活动总结与拓展
以本科技活动为切入,拓展艺术和文化的学习,从植物染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探寻植物染未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原因,认识植物染的自身特性也是其局限性所在,包括种植和获取受时间地域限制、工艺操作要求高、产品维护需要成本等。
介绍我国植物染色工艺技术突破,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创新意识,鼓励大胆尝试。
开展综合性学习,提出植物染推广建议。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植物选择有限、染色实验呈现方式不够多样等,可能是因为学校实验场地有限,以及学生在家染色缺乏指导等。但学生在成果展示和总结环节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反馈评价和指导调整,活动继续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