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教育的深度解读(二十五)
作者: 向世清
经过了前面数讲的阐述,我们不仅知道了科学逻辑的重要性,而且也了解了科学逻辑的培育与建构方法,由此我们也就能够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科学逻辑能力,从而为科学思维建立起关键的本质和基础。然而,这还不能构成科学思维的全部,因为仅仅有科学逻辑是不够的。
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例如,当我们在有着良好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完成一个思维问题时,总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可以很好地完成推理并成功得到结果;一种是在过程中间某处遇到某种障碍而推理不下去,或发现自己的推理逐步进入了明显感觉到有荒唐性或不合理性的结果或结局。后一种情形下,自然地,思考者此时就往往会反思和回头检审自己的逻辑推理的推法是否有问题(但也往往不会多想逻辑本身有没有问题,这个很常见,笑)。那么,当他经过了多次反思后并没有感到自己的推理有问题,但却还是发现结果不对或者感觉确实出了问题。这时他的感受会怎样?他肯定只能想是不是原本没有问题的地方有问题,如可能是他的思考方式有问题;或是他的思考进程有问题。慢慢地,他就会怀疑到是不是所依据的逻辑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如图1寓意)。这就进入了一个是相信还是不相信逻辑的范畴。如果想不到是逻辑本身有问题,这个思考者通常在这个时候也就被“套牢”或者“瘀住”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其实就是思维缺了灵活性)。显而易见,仅仅“笃信”逻辑思维本身是可能有大问题的。
实际上,思考者这时必须大胆地反思逻辑本身有没有问题,包括逻辑的前提是否有问题,或者递进中间有什么问题,或者科学依据足不足够,等等。的确,历史经验证明,逻辑本身的错误是很可能发生的,毕竟逻辑本身也需要正确的检验(这也是一个逻辑能否真正到达科学逻辑的层次所需的。因为一般逻辑和科学逻辑的区别就在于,只有经过验证的逻辑才具有科学逻辑的基础)。总之,一定要认识到逻辑本身还真是不一定完全正确的。绝不能抱着一个逻辑就当作真理的线索。有了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很多时候是极其宝贵的,聪明人往往就是这一点,笑),一个思考者才能真正从“死板的”和“奉为真理的”纯逻辑思维退出来、跳出来、脱出来,转而思考更可能和更正确的思维进程,从而避免思维的僵化、固化、主观化和防止走向思维的错误过程,最终才有可能达成科学思维。所以一定要多想想,万一我们将已经不够确定的逻辑完全当作绝对正确的“真理”,当它本身出错的时候怎么办呢?还有,对于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而言,他们通常还处于那种思维逻辑能力的建立过程之中,其所具有的思维逻辑往往还不成熟,就像“半吊子”,这时也就会更多出错,更可能犯拿“初有逻辑”当作“科学逻辑”的错误。因此,作为思考者,尤其是处于学习中的学生,要时刻保持一颗想到要更多不断修正“当下逻辑”的“心”。那么,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事实,即单靠科学逻辑本身是无法完全保证做到直接可靠地达成科学思维的,也就说明,要想完全实现科学思维,还必须在逻辑思维之外同时具有其他的思维方式,在科学逻辑之外还兼顾具有其他的反思科学逻辑的方式,而反思科学逻辑的方式还不止一种。为此,这一讲开始,我们先来讲一讲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非逻辑思维(大家先预热一下,先记下非逻辑思维在科学思维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结论)。
顾名思义,非逻辑思维就是不遵循逻辑的思维,或者没有逻辑性的思维(也可以是包含了逻辑不那么强的思维),其中的关键是思考内容的先后之间不具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或者连接。对比而言(如图2所寓示),逻辑思维像是有着一根清晰的线索贯通并串联起思维的先后和整体,而非逻辑思维则是发生的先后思维之间很难找到合乎逻辑的连接和递进衔接,在其中存在着各种可能的思维跳跃、变化、逆反、倒置、非线性等,使得思维递进无法用合理的关联解释,感觉上有那么一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者“扯东扯西、毫无头绪”,然后思维整体上也很难用某一种规律或者法则形成统一的判断结果。
通常而言,非逻辑思维主要是在思考过程中综合加入了使用情感、主观经验、直觉和启示等个人因素作判断并形成思考结果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下,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较为低级的层次,即所有的思考是真的毫无关联、杂乱混搭(这样最终还是要定性为不会思考);一个是较为高级的层次,即思考过程中兼有客观的推理证明和主观的情绪判断,这时的思维更多地既有建立在严格的逻辑之上的推理和证明作为基础,还又能根据主观感受和历史经验进行妥善分析(这样的非逻辑思维才是有用的)。
已有研究表明,归纳起来,非逻辑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主观性乃至情感性:因往往会掺入主观因素,易受思考者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以思考者在不同客观环境下或者环境的不同变化下的主观反映为依据,所以得到的结果或结论往往很难具体准确化和规律化,而且思维结果的评价和评估也很难有标准。②个性化甚至个人化:因关注个人情感和情绪,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很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③灵活性或者可变性:其推断过程一般没有确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骤,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更不必遵循预定规则,所以一般更加灵活,也易多变。④多向性甚至多效性:更多具有立体型或平面(曲面)型思考的方式,而不是一般逻辑驱动下的线性思考方式。⑤喜好性乃至倾向性:很多经验思考者和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往往还会带有其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在通常的主观性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复杂的因素,使得思考结果更趋特别化甚至特殊化。⑥自由性连同开放性:最终,其最大表现是结果或结论基本无预期可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有高度的开放性,这使得其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却又具备极大的可能突破、超越现有的相关条条框框,甚至是悄无声息或者不可理喻地出现新颖的、不可预知的、预料不到的思维成果(这里大家特别关注一下,这一点对于思维出现创新反倒是极其有效和有利的)。
由于上述6个方面的特征,非逻辑思维的对外表现往往又直接显示出多方面的特性,包括直接性、突发性、灵活性、创新性、欠准确性、欠规范性、欠规律性等。从这些特性也可以直接看出,非逻辑思维既有其利于思维取得成功的方面,又有其不利于思维取得成功的方面,可谓“好坏参半”。如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非逻辑思维时,就必须谨慎小心,看看怎样使用和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使用才更好。
在这里,我们也顺便归纳一下逻辑思维的优点和不足。弄清楚这一点,可以帮助每一个思考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总体来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帮助理性地分析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有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缺点。简单地说,逻辑思维的优点有:①有自然的较高精确性和准确性,这通过其自身的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在合理的论证和推断下,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主动避免主观臆断和模糊性。②可以较好规避偏见和情绪影响,其通过特别注重客观性和理性,帮助避免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干扰,从而能作出更客观和公正的判断。③可以帮助实现系统性思考,能够帮助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思考框架。④更易助力解决复杂问题,即帮助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规律,从而在复杂性中清晰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对应的,逻辑思维的缺点有(见图3寓意):①本身需要依赖前提和假设,有效性与前提和假设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关联,如果前提和假设存在问题,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②有一种刚性思维的概念,即因为其追求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可能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固化,难以接受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③存在因简化而带来的不足,因其倾向于将问题简化为逻辑关系,往往会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后可能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全面。④自然易忽视非逻辑因素,因其偏重于逻辑推理和分析,往往就忽视了情感、直觉和经验等非逻辑因素的重要性,然后可能导致对问题的判断和决策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