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和学新 师雨摘要: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重大课题,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其历史逻辑在于遵循从“普及”“均衡”到“扩优提质”的发展脉络,其理论逻辑在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其现实逻辑在于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其价值取向在于:为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创设适宜空间,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其实践路径包括: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创设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教学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机制,以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中小学办学活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21-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0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道路,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从各种现代化理论的共同认识以及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关注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更将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与科技进行统筹部署。报告特别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33。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教育、科技与人才。要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2]这突出强调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3]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的呼唤。
(一)历史逻辑:从“普及”“均衡”到“扩优提质”的发展脉络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高质量”一词迅速辐射到社会各领域。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其高质量发展自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普及到均衡的转变。199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4]。这一目标到2010年底已经实现,义务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自2000年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始由“普及”转向“均衡”。200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教育政策措施,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5];2012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6];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作为重要抓手”[7],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个人之间的差异,强调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及特殊教育对象倾斜,为每位学生“上好学”奠定扎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8月印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并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8]。可以说,“扩优提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标志着基础教育关注的问题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有学者将基础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为三次主题转换:机会性普及→提质化实践→个性化成全[9]。这一主题转换反映了从机会不足到资源不均的教育发展方向的转换,也反映出人们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与期盼。基础教育实现从有质量到高质量,从机会普及、资源均衡到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追求,是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具有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又体现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社会制度赋予的,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正是围绕这一国情而提出的有力举措。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本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少数人的现代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多的,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惠及广大人民;其次,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能够最大程度上解决区域、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最后,“基础教育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10],是立德树人的最佳阶段。因此,坚持实施扩优提质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思想根基、奠定人才基础。
(二)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11]。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12]。八大基本理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秉持的理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得益彰。关于新发展理念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学者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是从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教育发展回应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要求、教育发展的本土性与国际性关系以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五个方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的规定[13]。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在创新人才输送、城乡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以及开放包容等方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现实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在这一宏伟蓝图中,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回应人民深切期盼的关键所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期盼是不同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人民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础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和挑战,有人提出:基础教育领域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14],以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
从质量本身而言,质量是指客体满足特定对象需求的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质量观。随着人们获取物质的需要越来越容易满足,满足需要的物质种类越来越丰富,质量更多时候是指特定对象的满意度。正如有学者指出:“如今,质量概念已从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上升到满意性质量。”[15]因而,基础教育必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满意。从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进展与伟大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有学者以义务教育为例,认为基础教育领域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人民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稳定认识尚未形成;体现积极差异特征的配置标准尚需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得到尊重;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的可达性面临挑战;城乡学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友好程度低,农村学校校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尚待提升[16]。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人们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期盼,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着力克服来自现实的挑战,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建设教育强国体现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体现在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协调性、均衡性、灵活性以及可持续性等问题,更体现在大力推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均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消除教育不公平、不均衡、不可持续发展最有力也是最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有学者认为:世界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对于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从聚焦培养目标、改进育人方式和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尤其是学生管理方式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17]。可见,无论是从全面的角度,还是从聚焦的角度,教育强国建设都离不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其在处理教育领域的各类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对基础教育实践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领域的关系更加复杂,挑战前所未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要求。
(一)为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这表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中的人不是指个体的人,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群体、“类”而使用。从这一角度,人的全面发展就包含全体性与全面性两重含义,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全体人民的发展,也包括每个人各方面的发展。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国际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价值追求的全面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都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面向的是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综合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则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世界、全人类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