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

作者: 张义民 刘梦漩 邵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0

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呈现和必然选择,系统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主题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态势。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1989—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对该领域发文量、作者、机构及热点主题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整体处于增长趋势,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密度较小,研究主题聚焦于价值追求、政治支持、演进历程、主要类型以及路径选择五个方面。未来,在研究意义上,应探求研究的本质并分析其价值;在研究基础上,构建概念体系与话语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机制上,坚持协同创新,形成紧密学术网络;在研究方法上,革新研究方法,提高案例研究和实证量化研究水平;在研究主题上,细化研究分支,紧扣实际问题;在研究对象上,顺应时代发展,拓展研究对象。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33-1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04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的纵深演进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何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是新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描绘的新图景。随着教育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分支命题,从基本情况、研究主题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领域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已有学者对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例如:有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对“九五”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当时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反思,提出深化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可能空间2;熊吕茂就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内涵和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做了回顾和评述3。这些都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文献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文献样本数量多,当前主要依赖于学者的逻辑思辨,缺乏客观的量化分析来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图景和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绘制系统的科学知识图谱,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从整体上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进行直观把握,以期为提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数据选取

当前学界尚未形成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统一界定,虽在党的二十大之前较少使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个表达,但有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探索却由来已久。民国时期陈序经较早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认为中国全部的教育都要彻底实现现代化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明确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褚宏启指出:教育现代化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有学者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7,这表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今,不少学者尝试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如胡中锋等学者对传统教育现代化概念进行反思后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为保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之以当今先进技术,促使中国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8。虽众说纷纭,但语言是概念的物质化形式9,对概念词语的理解应考虑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本文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界定为:它是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要素为遵循,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区域与整体、中国与世界的交互运动中,推动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当下的研究进展,本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的“高级检索”功能,选取检索条件为“篇名=中国AND教育现代化”的文献,时间跨度选择198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6日。检索结果经过人工筛查,剔除征稿启事、个人介绍、书评、会议报告、新闻公告和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选取有效文献样本共455篇。

(二)方法选取和具体步骤

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利用引文分析理论将数据进行转化。通过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能将文献可视化,进而探析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将时间跨度(TimeSlicing)设置为“1989—2023”,时间切片(YearsPerSlice)设置为“1”,频次阈值(SelectionCriteria)设置为“Top50”,其他参数默认为预定设置,在节点类型(NodeTypes)这一栏中分别选择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然后依次对文献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内容涉及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作者与机构共现知识图谱等一系列基础信息,由此展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概况;其次,在节点类型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从得到的共现图谱中获取高频关键词,以此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运用对数似然比算法(LLR)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且LLR值越大的词越能够代表该聚类,便于总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主题,从而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三、基本情况

(一)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分析

发文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可更加直观地看到该研究领域的热度变化,对分析发展态势和预测未来趋势具有重大意义10。笔者对文献的年发文量进行统计后,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为平缓起步阶段(1989年—1994年)。这一阶段发文量极低,有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89年,但并没有在学界产生显著影响。第二阶段为波动过渡阶段(1995年—2021年)。1995年后的文献数量缓慢上升,主要是国家立足于21世纪教育建设的需要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此后又出台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强调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出现了小高峰,但随后的发文量稍有回落。第三阶段为迅速增长阶段(2022年—2023年)。这一阶段相关研究呈现出井喷态势,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

总体来看,相关文献几乎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但截至目前研究总量还是相对较少,这表明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的高发文量作者表明其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揭示作者之间在该领域中的连接关系11

从发文数量来看(见表2),样本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杨小微,发文量为8篇;其次是高书国,发文量为6篇。他们在相关论文中强调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未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谈到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战略使命时,杨小微认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将聚焦在以科教与人才战略的融合来实现科教兴国的发展愿景上12。高书国主要围绕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特点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他认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应站在新起点上,探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13。发文4篇的作者有靳玉乐、李立国、陈亮、王洪才、温恒福、张应强、袁利平、袁振国8人。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14N=0-749×max,确定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计算得出样本中核心作者的阈值为2-11,即发文量大于2的作者可被视为核心作者。经统计发现:共有核心作者文献202篇,占比45%。这说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尚未形成一批高产和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

从发文作者合作网络来看(见图1),节点大小表示作者的发文数量,线条粗细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颜色深浅则表示作者发文时间的早晚。一方面,作者合作网络图呈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可看出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在已有作者合作网络中,以陈琳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引领15;以周海涛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16。另一方面,大部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紧密联系,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因此,研究者之间的这种独立分散状态,也是造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基本概念一直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

(三)机构发文量分析

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的研究机构现状,可清晰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处理相关样本数据,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其他选项保持不变,并将机构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3)。研究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共33篇。这表明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依托综合型高校的学科优势,在教育现代化研究方面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中,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也为教育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和智囊团。

首先,从研究机构的类型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下属的学院、学部与研究中心等二级组织,这表明高等院校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且研究机构类型较为单一。其次,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高发文量的研究机构多数处于教育发达地区,说明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发出的一种呼唤,且这些地区有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效的专业支撑,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从合作关系来看,发文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大多数机构仍然是独立研究,合作交流较少(见图2)。在已有合作机构网络中,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主要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发展18

整体来看,高等院校作为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缺乏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产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有机整合,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受学缘和地缘关系影响,合作机构网络多形成于高校内部或同一地区内,跨地区合作较为缺乏,需加强不同地域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集思广益中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