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现实表现及基本动因

作者: 肖正德 张琦

摘 要:乡村教师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担当新乡贤角色。基于浙、冀两地21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许多乡村教师认同自己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协助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乡土情怀的内部驱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和乡民的认可服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基本动力来源。因此,要内外因素共同发力,促使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4)01-0075-10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4-01-008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乡村儿童知识与能力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又是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风文明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乡村治理改革,促进乡民生活幸福,是新时代一场伟大的乡村社会变革。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浪潮中,乡村教师应担当何种角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1]。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2]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勇于担当新乡贤,积极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是新时代党与国家的殷切期望。他们理应主动肩负起乡土文化传承者、乡村人才培育者、乡村事务参与者与乡村落后思想阻断者的重任[3]。本文基于浙江省永嘉县和河北省井陉县21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描摹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角色认同的现状,深度分析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角色认同的基本动因,为促进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借鉴。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涵义阐释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现实表现,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动力来源,首先要明晰什么是“角色认同”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认同”,这是探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现实表现及动力来源的逻辑前提。

(一)角色认同

角色(Role)的产生以地位为基础,规定了人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人的行为期待[4]。由于角色期待源于社会对个体的需要,故个体对角色期待的态度会影响其角色实践。个体对角色规范的认识、理解与履行便是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这决定了个体能否在社会中成功担当自身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国外研究者关于角色认同较为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几种。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认为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目标的熟悉和确定,是个体对自己担当角色的一种内在自信[5]。斯瑞克和斯坦森(Stryker & Statham)指出:角色认同是一种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特殊认同,这种认同是个体基于社会结构与自我现状而构建的,其形成既包括个体的塑造也包括社会的影响[6]。正是由于个体在社会中承担角色的差异,个体的自我概念才存在着异同,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个体对角色的认同程度。恰如斯特莱克(Sheldon Stryker)指出:对我们在社会中占据的每个角色位置,不同的自我成分决定着我们对这些角色位置的认识,这便是角色认同[7]。国内学者也对角色认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秦启文等学者指出:角色认同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他人进行深层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基于个体对角色规范的体认并外显为个体对角色的感悟、知觉与实践。同时,角色认同还能够使个体的行为模式更加符合社会要求,使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不断得到完善[8]。周晓虹指出: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我以及自我存在的反思性理解[9]。孙二军则认为:角色认同是个体确证自身身份,找寻自我归属和明晰自我定义的辨识过程[10]。

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角色认同的界定莫衷一是,但都指出它是个体角色认知不断内化的过程,这说明个体担当角色的过程亦是个体用角色定义内部自我和外部社会的过程,这种认同表现为个体接纳社会对自身的角色期望并愿意用角色规范要求和规约自我。故角色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愿意担当社会角色并践行社会角色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乡贤角色认同

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社会就会对居于一定位置的个体赋予一定的期望,而个体则按照社会期望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模式,这样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才能在无数不同自我的参与下飞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不仅是乡村社会人才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奠基人[11]。乡村社会对乡村教师充满着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的实现需要乡村教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他们的行为模式。乡村教师认同社会所赋予自身的社会地位、角色期待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便是对自身社会角色认同的表现。

乡村教师担当乡贤角色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文化现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参与治理,担当新乡贤角色已成为乡村社会对乡村教师的一种角色期待[12]。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基于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现实需求,在乡贤群体的主要意愿、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和承担国家公共服务的行动逻辑下[13],主动接受新乡贤角色规范的相关要求,自觉履行乡贤角色规范,自觉参与乡村振兴,即为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乡贤角色认同。

二、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现实表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许多乡村教师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诉求,带着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民的赤诚,在完成其专业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通过对浙、冀两地21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发现:许多乡村教师能够认同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乡贤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扎根乡村立德树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乡村教师是乡村中少有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本身就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分子是为人类社会的公共利益而葆有批判良知,能够依托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对公共事务发表深刻而独到见解的专业化社群或个体。他们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为根基,以实现人类生活安康为原点,以增扩社会公共福祉为己任,勇于批判不公、不义或异化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与 社会责任感。”[14]作为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他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时代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的感召下,根据自身工作特点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扎根乡村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我是本村土生土长的,我一直在本校教学。我的本职工作就是给乡村的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有用之才。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培养乡村新教师,除了培养他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外,更要培育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乡土情怀,促使他们愿意守望乡村,为乡村振兴助力。”(BLJP老师个人访谈,2020年7月9日)

“虽然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如城市学校,可是在教学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是尽心尽力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于乡村孩子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们非常注重抓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会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尽量为学生拓展课堂,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手工剪纸课、诗词欣赏课……我觉得咱们乡村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走出乡村,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深切情感,使得他们走出乡村还能够回流乡村以报答生他养他的家乡。”(NZYM老师个人访谈,2020年7月11日)

“我觉得乡村教师对乡村振兴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项立德育人的事业,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村子里的娃娃教育好、培养好,将来服务于乡村振兴。”(BZHJ老师个人访谈,2022年5月6日)

从以上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其要务便是给乡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文化人。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帮助乡村孩子树立在困境中成才的信念与信心,增强乡村学生服务乡村与建设乡村的意愿。简而言之,扎根乡村立德树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这是乡村教师认同自己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新乡贤角色最主要的方式。

(二)参与乡村生产活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他们在教书育人之余,还能够参与乡村生产活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例如:BLZD和BQYP老师为乡民带来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RLWK老师宣传地方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为乡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RJJD老师在退休后以自身积累的知识和人脉为基础,利用当地的资源经营养殖业,直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我们学校所在地永嘉县碧莲镇是名优农产品香柚的生产基地,为此我校成立一个课题组,专门研究香柚栽培、管理与采摘技术,这是我们直接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的主要活动。课题组里有一位老师还发明了一个采摘香柚的新工具,深受本地乡民青睐,并被广泛推广应用。”(BLZD老师个人访谈,2021年12月6日)

“咱们职教中心的立足点,自然是要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我们会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对学校的专业进行适时调整。像现在咱们县呼吁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业,井陉县刚刚举行旅发大会,以乡村特色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我们学校今年就与时俱进,新设了旅游专业,希望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BQYP老师个人访谈,2020年7月20日)

“随着我们对文化的宣传,近年来大梁江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兴旺,一些乡民放下锄头走上街头,做起小买卖,卖自家产的果子和蔬菜,同时农家乐也搞得特别红火。村里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加入到乡村旅游行业中来。所以,我们积极宣传家乡的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RLWK老师个人访谈,2020年7月26日)

“退休后有闲暇时间了,能干一些自己之前没有干过的事情,从而为家乡再多做些事情。再者,我的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适合搞养殖业,所以我就与自家兄弟合伙搞起养殖业。村里也比较支持我们搞养殖业,这样能吸引与解决更多乡民就业,乡民因而也能够多获得一份收入。”(RJJD老师个人访谈,2020年8月25日)

从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乡村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文化资本和人脉优势,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生产活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可以说乡村教师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股潜在力量,对于乡村产业振兴而言,其作用不容小觑。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乡村发展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形态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优秀文化,它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激励人心的劳动口号以及极具感染力的民间获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源[15]。“乡村教师在乡村中具备一定的文化资本,在其与乡村社会的深层互动下,乡村教师渐渐成为乡村中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但能传授文化,同时能创新乡村文化,成为乡村中文化的现实代表与精神引领。”[16]通过访谈了解到,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RLW老师退休后就专门研究与宣传家乡文化,以讲解的方式宣传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乡村孩子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如BSG老师不仅自己亲自参与村里的文化活动,而且将乡村特色文化带进校园,使得课堂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