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期刊公信力的伦理审思
作者: 张娅摘 要: 公信力作为学术期刊赢得学术共同体成员认可和信任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中有着积极意义。在基于学术期刊传播性和专业性等提升公信力因素的研究之外,更需要重视学术期刊编发工作的伦理原则,以及学术期刊树立公信力的关键要素。要以提升编辑和同行外审专家的职业伦理为抓手,正确对待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倡导学术共同体成员提升学术道德来切实树立学术期刊的公信力。随着大数据和 AI 技术对科研工作的全面影响,学术期刊的功能性必将逐渐弱化,这为其公信力的树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要求。
关键词:学术期刊;公信力;职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4)01-0105-08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4-01-011
从传播学、编辑学的背景来界定、阐发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选择的研究进路。例如:“期刊的学术公信力,也称社会公信力或权威公信力,主要指其学术功能的强弱,包括读者的评价和期刊对读者、作者的吸引力”[1];“学术期刊公信力是指学术期刊获得公众信赖、信任、认同、认可的品质和能力,品质所对应的是学术期刊这种产品,能力所对应的是学术期刊这种产品背后的出版者以及通过这种产品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思想和理论”[2];“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术界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3];等等。这类定义的优势在于抓住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性、专业性特征,但并未真正揭示学术期刊公信力源自何处,以及这种公信力如何具备持久性。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表达思想的园地和传播思想的渠道,虽然传播性和专业性是其显著特征,但其公信力还需要学术共同体以公认的道德观念及其践行来为其专业性护航。因此,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基础上的,并且这种共识在事实层面得到了切实的落实,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有自身恪守的伦理原则。
一、学术期刊及其伦理原则
作为学术思想交流和传播的载体,学术期刊因其传播思想、守护学术的性质,在具体的工作与呈现的最终形式上,必须严格恪守学术规范,严谨、专业、公正、客观地为学术共同体呈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学术期刊失去了学术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选文发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那么学术期刊本身作为学术传播交流平台的权威性、庄严性和严肃性将失去根基,也就无从谈其学术公信力。由此可见,学术期刊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公信力,势必要首先恪守被学界公认的伦理原则。这是由期刊自身的重要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术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决定的,因为这项伦理原则是由学术及其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而被确立的,学术期刊也就必须恪守该项原则。
学术期刊是展现各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和前沿成果的交流平台,也是展现学术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指出:“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学术期刊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的现实功能,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其在推进国家文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其肩负着学术使命、文化使命和国家使命。“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集中说明了这种使命是跨越地域、国家和民族的,也是跨越时间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术期刊恪守的重要伦理原则是选编、刊发要以学术性作为重要标准。
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立足之本。期刊保证其学术性,一方面是采编制度必须坚持学术性为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要依靠学术共同体的持续维护。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是相对固定的,这种固定性实际上是学术共同体所赋予,毕竟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是同一个群体。所以,学术期刊本身也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追求真理、守护思想、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等共同使命,就这些使命而言,没有任何一项不是严谨的、重大的。所以,如果不以学术性作为重要伦理原则,学术期刊便失去了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的资格。
学术期刊还要以客观公正作为伦理原则。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园地,要把真正具有前沿性、科学性、独创性的学术成果向学术共同体介绍,向广大的读者群体传播,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团队要具备客观公正的学术判断力,学术期刊的选编制度要以客观公正作为价值基础来构建,以保证学术期刊编辑、审读的同行专家都能够按照这个制度客观公正地选编文章,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对待作者,以学术性作为选择和刊发文章的重要标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期刊选文的具体落实还依赖同行专家对初选稿件的审读和评判,所以,期刊的相关制度无法完全实现对同行专家的约束和规范,这种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是依靠学术共同体的道德意识来维持。因此,就学术期刊来讲,坚持客观公正的伦理原则,本身也是其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应尽的本分。
学术期刊还应该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伦理原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的生命和价值就在于学术研究者要坚持独立研究、思想自由,把学术尊严和自我尊严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用生命的纯粹性来捍卫这种尊严。“学术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学术研究是人的自由意志和智慧的体现。”[5]所以,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平台,作为伦理共同体的成员(学术期刊编辑也是成员,期刊是编辑得以进入共同体的有效载体)就应该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贯彻到选编工作之中。特别是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所体现的重要地位,即它的选编发是学术成果进入公众视野的第一道程序,如果这个环节不能坚持和贯彻这一伦理原则,将使得学术期刊失去其在学术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中因其重要性,就其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来讲,也有其基础性。学术期刊的伦理品质是其拥有公信力的基础,因为公信力的建立是以其能否坚持伦理原则决定的。一本负责任的期刊,是学术共同体成员都信赖的一个发布成果的平台、获得可靠学术资源的载体、推进社会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学术期刊对相应伦理原则的恪守,实际上有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学术期刊自身内部的制度建设,另一个是期刊编辑团队的职业操守。所以,就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建立而言,应该首先考察其公信力如何建立的关键因素,然后才能就其公信力如何具备和保持权威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 学术期刊树立公信力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在讨论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建构之前讨论其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本质上是为了说明学术期刊的本质就是学术共同体发布学术成果、获得学术资源的平台,它不能担负社会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职能,更不能替代社会公认的同行评价机制所承担的学术评价功能,所以,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不是通过学术期刊所谓的等级、以影响因子排行榜来划分的核心、分区等情况来彰显,因为即便是被评价中心认定的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就代表着最高的学术水准,一般期刊编发的文章不一定就没有学术价值。所以,讨论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实际上是要澄清一个误区,即以期刊选编发来替代应有的同行评价对学术成果的判定,是对期刊一定要发布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的这一目标和功能强化的同时,忽视了学术期刊是对学术成果的公正编发,但是对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的评价,则不能仅仅依靠期刊来判定。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在自然科学领域确实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但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其相对性更为凸显。所以,对期刊影响因子相关构成要素的设计,也就难免存在缺陷。首先,学术期刊只是负责将学术成果发布出来,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实际上是由其学术判断力决定的,其发布的学术成果应该具备相当的学术价值。其次,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目标并不是对学术成果进行优劣的学术评判,只是将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发布出来供学界查阅、参考和引用。正因如此,学术期刊成了学术成果学术性评判的第一道公共性权力机制。所以,学术期刊树立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术期刊选编发制度、学术期刊编辑团队和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学术期刊的传统或其专注的领域、学术期刊的办刊风格等。
学术期刊有效的选编发制度构成了其公信力建构的根本保障。就如同罗尔斯在《正义论》开篇即强调正义是制度的首要德性一样,学术期刊的制度也要以公正作为前提。所以,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组稿选稿程序和标准、外审制度、编委会职责等系列的工作制度,能够以客观公正为基础来制定,并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体现着期刊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对学术期刊的本质性认知以及对学术期刊肩负的重大使命的高度认同。“提高公信力,关键是‘公’字当头,审稿公平、公正,不唯身份、关系,一视同仁,质量第一;提高公信力,必须以‘信’为基础,期刊发表的学术评论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主持公道,真实,不掩恶,不溢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学术信誉;作为编辑,要取得读者的信任,首先要精通业务,诚实守信,勇于负责;提高公信力,重要的是落实到‘力’字上。体现在能否倡导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鼓励学术创新,注重学术规范;学术公信力之大,是一个期刊所独自具有的特质,这个特质能使它跃居于众多期刊之上,成为读者的钟爱、作者的首选,相关评价指标居前。”[1]所以,学术期刊公信力的第一保障就是期刊的选编发制度及其执行状况。
学术期刊公信力还与期刊编辑团队和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息息相关。目前,国内期刊在选稿环节通行的制度是同行专家匿名评审,这从程序上遵循了公正原则。但同行专家从文章选题、写作风格等信息可以大略知悉文章作者,因此不能排除同行专家在审稿评稿中不会受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近些年来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文章刊发、评优评奖等方面推进的同行评议,实际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有人通过广泛的数据调研得出“同行评议制近年来在我国被赋予较高期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6]这一结论,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制度在施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学术期刊为了保证刊文的质量,同行匿名评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但为了真正发挥好同行专家对文章筛选的积极作用,有效避免相关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依靠评审专家的道德自律,一方面期刊社可以增加评审专家人数,或者对有疑虑的稿件提请复审。通过选择学术判断力强、具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专家进入外审专家库,有效地保证专家评审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增加对外审意见的内部评估和审查,力争做到更加公正与公平。
由于期刊的选编发工作是由编辑团队、学术委员会等主导的,所以,更为关键的是做好期刊的内部管理并不断提升编辑团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由此强化编辑团队在文章选编环节的主导、辨识、监督等作用。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是其在学术共同体中得到尊重和信任的体现,要赢得这种尊重和信任,就得有一支专业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编辑出版理论、语言文字、学术规范、法律、信息技术等素养”[7],并且要将这些基本素养切实地、一贯地融入工作之中,才能让学术期刊赢得持续的公信力。所以,只有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强化编印发流程管理和监督,提升期刊采编的学术标准,才能有效地推进内部制度建设和传统延续,有效地推进编辑队伍的素质提升和团队建设。
学术期刊专注的学科领域及其在长期参与学术共同体事业中形成的传统,也是其公信力形成和持续彰显的关键。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相关领域的研究从广度到深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就使得学术期刊也朝着学科化发展。从学术期刊的诞生及发展历程观之,它是为了配合学术研究而出现的,所以,服务学科发展是其核心任务和使命。基于此,学术期刊逐渐形成了自身专注的学科领域,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的发文特色、办刊传统。所以,学术期刊如何深耕其专注的学科领域,围绕该学科相关科研任务、热点议题等展开选题策划就是其工作的日常,这在某种意义上又引领了科学研究发展,对促进科学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学术期刊围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又强化了其学科性。所以,学术期刊在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进而在某个领域赢得了公信力。这种公信力主要是基于学科性的,也就是说,这种公信力来自期刊在编发学术成果中所积累的对这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研判、成果的鉴别能力、推陈出新地推进科学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