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时代意蕴、内涵阐释、应然样态及实践理路
作者: 闫领楠 许锋华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建构是回应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直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问题的有力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具有一体贯穿、循序渐进与协同开放等重要特征。因此,目标设立上,要紧扣学生知情意行发展规律;内容选择上,要注重“五个认同”内容的阶梯呈现;方法使用上,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融合;评价反馈上,要多元协同、立体化推进。此外,还应不断加强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多主体协同联动,完善相关督导评估机制,以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落地,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理解与深层次内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时代意蕴;内涵阐释;应然样态;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56-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2007
建设教育强国亟须建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战略性内生性力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因此,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时代意蕴与内涵实质,探索其应然样态与实践理路,对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的时代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担负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使命任务。如何建构高质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系统高效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议题。2019年10月,《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3]。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其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4]。一系列政策文本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昭示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有效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目标定位不明晰,内容片面、零散,教学方式机械、僵化,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和持续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举措。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连续而厚积的过程。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事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贯穿个体整个成长过程的重要事项。基于此,建构一体贯穿、循序渐进、协同开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已然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幼各学段的特殊使命与任务。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不是一个静态指标,而是一个随着时间、空间变化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复合概念。它旨在不消除各学段固有边界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与设计大中小幼以及职业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与方式,以确保教育系统内外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诸要素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跨学段衔接、一体化实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一体贯穿的育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大中小幼各学段有序衔接、纵向贯穿的育人体系,即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结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等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特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统筹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共性培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建构一体贯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对现实的回应,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首先,“一体贯穿”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对当前教育内容碎片化、割裂化的正面回应,是有效破解当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零散化现状与系统化需求冲突的关键之举。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个学段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能够为这一系统工程一以贯之的开展提供保障,有效促进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化,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牢固树立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的理性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正如康德所言:“人需要一种均衡且合目的地发展人之一切自然禀赋的教育。”[5]这种教育只有是均衡一贯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唯有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一体化建构,才能不断坚定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使命。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一个关涉多个环节,横向融通、逐步深入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在遵循各学段学生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知识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具言之,在相关的目标设立、内容选择、方法使用和评价反馈等环节,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入,以实现相关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地有效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与发挥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主体性,以形成学校教育的阶段性与个体意识培育的渐进性之间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双螺旋教育结构。整体而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个体意识形成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从意识形成的规律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属于个体的主观建构,是个体后天生活实践的产物[6],即需要个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发和形塑。这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序设计,进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其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内外与外化。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一是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抽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顺序不可逆转、不可逾越;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即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是不同的,但又是连续的,是渐进式的累积过程。基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理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大水漫灌”,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阶段性与贯通性相结合[7],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持续性,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理解、理性认同与深层内化。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协同开放的教育创新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多要素与多主体协同互动、动态开放的创新体系。“协同”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之间协同互动;二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所关涉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作联动。“开放”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各要素与外界物质、资源和信息进行交换与整合的过程。通过挖掘、提炼、整合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将其囊括到体系中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内容与教育场域中的多方资源之间实现衔接、互摄,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各要素与外部资源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协同开放”作为重要特征,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协同互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利益格局的复杂系统,仅依靠某一要素或主体的单维发力,难以保证其高质量运行。因此,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要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协调互动,也要不断平衡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诉求,以形成各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的共同价值认同与发展愿景。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应然样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是对各学段所涉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要素间的衔接与配合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力图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系统,映射一体贯穿、循序渐进、协同开放等特征的过程(见图1)。在教育对象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主要针对学校教育系统各个学段的学生;在教育目标上,集认知、情感、意识与行为于一体,最终指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在教育内容上,是融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在教育方法上,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在教育评价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内含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闭环式评价体系,包含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对象、合理的评价指标、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教育空间上,是以学校为主力,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一体化网络体系。
(一)目标设立:知情意行,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研究主要有“心理说”[8]“认同观”[9]“民族观”[10]三种解读,本研究在分析以上三种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心理观、认同观和民族观的总和,是中华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强烈归属感,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五千年奋斗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知。简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活动的总和[11]。基于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由“认知—情感—意行”三要素构筑,个体可顺着此发展链实现认知结构、情感态度的转变,在知、情、意、行间的循环转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从“认知-情感-意行”三要素出发,借鉴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构建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层次[8],力求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目标层次鲜明、阶梯推进[12]。
幼儿阶段应以儿童认知自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定位为目标。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形象的认知阶段,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目标设置应注重儿童自我归属的理性引导,帮助儿童认识并掌握中华民族共有的符号象征。小学阶段应以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初步认知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期,感知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能够从具体事物的表象之中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需要置身于具体的环境,并通过与自身经验感知相联系而建立。目标设置应注重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蒙,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内容的初步认知。初中阶段应以发展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向形式运算思维阶段过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出现并发展,能够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其情绪、情感也随之迅速发展。目标的设定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情感。高中阶段应以形成理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已经到达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思维已超出具体事物的限制,并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标设置应重在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引导其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理论以及中华文化知识,形成理性且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职业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技并修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因此,目标设置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政治、民主、法治等意识,进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普通高等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较为完善,理性思维相对成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发展倾向,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价值观尚不稳固。目标设置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自觉将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二)内容选择:由浅入深,阶梯呈现“五个认同”核心内容
明确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目前,学者们立足不同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进行了探讨,主要聚焦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为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教育,认为其教育内容需要以“四个共同”2019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共同”理念: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参见:习近平的《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刊于《光明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为核心展开[13];二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自身的功效出发,将其教育内容概括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意识[14],或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15];三是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述及相关政策[16],以及对民族意识形成规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概括为“五个认同”[17,18]。这三类解读虽观点不同,但具体内容均有相似、交叉之处。为保证体系建构的全面、合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这一主题,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导向[19],建构起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囊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民族政治属性[20]、民族团结[21]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体系[22],并立足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统筹安排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