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

作者: 李淼 陆永胜

摘要:作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宝贵资源,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既是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支点,也是二者有效融合的价值诉求。中华文化内在具有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二重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塑道德世界和加强理想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锤炼个体信仰、凝聚文化共识的现实动力。以中华文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能,需要理性认知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充分把握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构性。基于此,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贯彻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的二重维度,落实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诉求,可谓新时代语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坚定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47-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2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43,“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4这些论述深刻指明了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政课的实施目标和使命任务。作为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场域,高校思政课要想满足弘扬文化自信、建构信仰体系的内在要求,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伦理道德、价值理想、人文精神和哲思方式等思想资源,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共同促进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在此意义上,从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的二重维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理论可能与有效路径,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高校思政课建构信仰体系、弘扬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必要举措和现实需要。

一、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二重维度之逻辑生成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智慧结晶,不仅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亦是锤炼理想信念的宝贵资源。在此意义上,中华文化内在具有的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的二重功能,与高校思政课实现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的二重需要,在逻辑上获得了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历史逻辑:中华文化二重功能的廓清与彰显

从激情批判到理性继承,中华文化功能的表达与彰显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成熟同向同行。历史地看,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经历了一个由偏向否定到辩证肯定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初期,不少知识分子从近代中西方文明之差异出发,对传统文化抱有较为激烈的批判态度,认为儒学孔教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根源[2],因而主张一种“全盘西化论”[3],在主观上否定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复兴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秉持较为理性的辩证态度,认为应当看到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主张集中西之所长以重建中华文化自信[4]。但中华文化之坚定信仰的功能在此阶段未获得充分认识。

中华文化之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二重功能的肯定与确立,显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稳定发展期。毛泽东从抗战的革命需要出发,积极肯定传统文化在指导革命运动、凝聚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价值[5]534,“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5]707-708,并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之道。而钱穆、贺麟、冯友兰等人则在知识界发起了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新儒学运动,在重构中华文化自信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一方面提出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基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6];另一方面要求“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7]优秀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强化民族信仰、突出民族特色上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也从文化自觉迎来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契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不仅将中华优秀文化定位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8]426,强调中华文化在积聚民族精神力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的突出作用,而且要求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中华文化融入思政课,以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助力理想信念的广泛树立。

综上,对于中华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二重功能及其辩证统一的认知,虽然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嬗变过程,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廓清、肯定和彰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课题,面对思政课急需吸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丰富自身的现实需要,中华文化从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二重维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也就成为历史与时代相统一的必然举措。

(二)理论逻辑:中华文化二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既是中华文化内生性的二重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与根本任务之所在。二者之融合具有理论上的契合性。作为在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哲学范式”[9],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理论性的思想道德观念,“要求社会成员接受思想道德、文化精神、政治修养等方面的规范”[10],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共同体成员。而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和信仰教育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化自信、树立民族信仰厚重的理论支持和可靠的效果保证。具体而言,中华文化二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华文化二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相一致。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塑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普遍建构起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和信仰体系,也要立足自身文化衔接道德与理性,在继承与超越中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强化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思想结晶,中华文化涵括着丰富多元的道德建设理论和爱国主义资源,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必须依赖的思想源泉。在价值导向上,中华文化倡导“以民为本”的政治观、“群体优先”的集体观,主张在国家、人民和群体中确认和实现自我;在道德理念上,传统文化“崇德尚仁”的核心内容和“直指心性”的涵养模式,都与思想政治教育锤炼道德素质、落实爱国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紧密相关。

第二,中华文化二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广大群众,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有理想、有纪律即是希望民众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有道德、有文化即是期望民众获得高度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始终将道德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第一位,且注重开展立志教育。《大学》将“修身”奠基于“平天下”,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110,曾子则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1]63,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对于德性、自律以及志气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理想人格的界定上,中国古代将君子描述为思想精深、道德高尚和心怀家国的“大人”“圣人”,也是希望人们在共同体生活中做到思想品德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因此,中华文化推进文化自信和爱国信仰的二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匹配度。

(三)现实逻辑:中华文化二重功能与思政课现实需要的双向耦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及“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深入说明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资源和挑战。在文化交流之广度和深度都进一步加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应对好不同文化形态的冲击,就必须在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就此而言,寻求本土优秀文化的支持,就成为思政课保持意识形态属性,助力“四个自信”的现实需要。

第一,中华文化二重功能有助于思政课培育受教育者的精神独立性。精神独立性是一切独立性的前提,它意味着对自身信仰的肯定和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面对西方强势植入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腐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渗透[13],思政课要想发挥出培育精神独立性的基本功能,就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文化观念引导受教育者做出理性的甄别和选择。推进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可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增进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认同和内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讲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融合理路,推动共产主义信仰的建构与巩固,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经受住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考验,守住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思想阵地。

第二,中华文化二重功能有助于思政课培育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无志不立”,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的行为动机,是指引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精神支柱和初心力量。当下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精神力量不强、价值观念消解、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是思政课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华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国人民的血脉基因,已经在长时间的传承和积累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仁以为己任”的仁爱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伦理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等,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更为新时代思政课培育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从理想信念的目标来看,中华文化“成己成物”命题中饱含信仰意义的共同体情怀与思政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共同的目的旨归,即以小我投身大我,以个体融入集体,为了更好的社会理想不懈奋斗的责任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此意义上,以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是强化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亦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本质力量。

二、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诉求之辩证逻辑

实现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的双重价值诉求,需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相契性。如前所言,中华文化内生性的二重功能,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亟需落实文化自信、强化理论信仰的价值诉求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性。因而,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既是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切入点,亦是融入的最终目标。同时,作为融入的目标体系,其实现以理性认知和政治认同的建构为前提,并在同向互构、互相成就的辩证关系中达到了逻辑和现实的统一。

(一)理性认知是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的知识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4]15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分析历史,建立对历史人物、事件和党派的理性认知,是思政课实现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的理论前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奋进过程,可以促使青年学生以史为镜、知史爱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和民情,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汲取有益经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具体说来,建立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就曾仔细思考过对待传统文化“宜有以条理之,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焉”[15],后又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再次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5]533,要求提取和改造传统文化中拥护真理与进步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素,并成为新的革命文化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思政课必须要理性地辨别和分析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历史中的思想文化。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定位和合理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明确阐释为民族之源、民族之根,深刻说明了作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其在锻造人民品格、沉淀国家气质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弄明白和讲清楚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搭建起中华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是高校思政课在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的知识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