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智德思想赋能智能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 孙雷 林志敏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ChatGPT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变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的数据信息为教育提供了更多与更好的技术支持,然而也给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兴邦之本,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历史使命,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智能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提出以儒家“智德”思想赋能“智能”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从儒家“智德”思想中总结出五重价值:明辨是非,知耻明辱;仁者爱人,以智辅仁;学而知之,崇智明德;仁智并重,从善利他;敬德修业,知行并进。
关键词:智能时代;儒家;智德;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77-10
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4 02 009
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及计算机为技术标志,现在迈进“智能机器时代”(Age of Smart Machines)。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临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目标,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2]儒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可以跨越时空为智能时代的德育赋能。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具有“智德”之人,人工智能才能造福人类。
一、智能时代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
人工智能对教育同时具有显性与隐形的影响。一方面个体可能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导致对他人的伦理伤害,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学习者隐私泄露等;另一方面个体存在如何应对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伦理困惑,类似“智能机器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的哲学追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中同样深陷技术陷阱。教育技术在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科学主义思想观念的深度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问题,表现为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和情感沟通的缺失等[3]。人工智能教育表面看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质存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盲目崇拜,工具理性将裹挟着学生走向无人文教育的境地,智能时代的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
卡鲁姆·蔡斯说过:“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可怕的风险,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正在发生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策略,以便促成最好的结果。”[4]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确实给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军事机器人等出现在各个生产、生活领域,特别是新冠疫情出现后,智能机器成为无接触送货、送餐的重要力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如影随形。例如:无人驾驶飞机在袭击目标对象时,可能会袭击平民;护理机器人护理老人时是否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利等。人工智能的缔造者是人,编制人工智能的算法带有伦理性,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将人的价值观编织进去。2022年12月ChatGPT的面世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环境中,人的情感、特性、价值、多样性逐渐被消解,师生彼此都沦为庞大机器体系中的零件,主体变成抽象的数字和符号[5]。最新发布的ChatGPT-4 Turbo知识更新到了2023年4月,它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给出“唾手可得”的答案,这可能会降低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发展内驱力。
(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全球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此进程。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区域之广达到历史最大。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往往会受到来自全球一体化纷繁复杂的信息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日新月异,如微信朋友圈、抖音、网络论坛、虚拟社区、博客等。大学生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会在“信息爆炸”中迷失自己,甚至受到蛊惑而被人利用。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保持头脑清醒、从容面对各种文化思潮,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6],这是对智能时代大学生的考验。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智能时代要求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创新能力,以迎接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从各种智能教育平台到AI教育机构,所谓的人工智能教育大多是在培养“做题机器”。学生运用AI学习系统只是提高了应试能力,却很难在互联网的学习场景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石,它汇集了海量级的知识样本,但是智能学习平台中关于人类精神文明与价值文明的数据却少之又少。知识的掌握是基础,智慧的德行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儒家思想的“智”德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华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积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同古希腊三位著名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之地位。他们在“智”的论述上有各自的见解,形成了先秦儒家独特的“智”德观。“智”与“知”从字形字义来看,是同宗同源的,“智”在中国古代一般通“知”。先秦儒家思想认为“智”是人的基本德行之一,孔子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8]116,智被看作是智、仁、勇的“三达德”之一,孟子讲仁、义、礼、智四德包括智。“智”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行,并且是重要的道德品行。郭店楚简之《五行篇》开篇叙述了“四行”和“五行”,“智”是其中之一行。荀子认为:“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9]486自孔孟以来,将“知”与“智”进行了哲学对接,是由荀子首次提出。“明是非、辨善恶;善识人、贵知己;识当务、知当务”[10]是传统智德的道德内涵。
(一)《论语》之智:知人、解惑、明是非
《论语》中提及“知”的地方一共有一百一十六处,其中约有二十五处为“聪明、智慧”之意,与“智”相通,其主要内涵是“知人”之智、“知天命”之智、“解惑”之智、“明是非”之智、与“仁德”并举的德行之智。“知人”首要是知己,自知知己是比“使人知己”更加智慧的德性。“知人”也是“辨识人之诚伪、善恶、智愚、贤不肖。”[11]即清醒鉴人、理性识人。智者最大的智慧是有自知之明。“聪也者,圣之藏于耳者也;明也者,知之藏于目者也”“不聪明则不圣知,圣知必聪明”[12],可见“知”的本意是聪明之“明”,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清楚明白地承认,这就是最大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57,“知天命”指通晓自然规律、大道法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8]69杨伯峻认为:“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住在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的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13]知者不惑,智慧具足的人能够乐天知命,不忧不畏,“不惑”之“智”是成为德行具足的君子三要素之一。“智”还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能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坚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正确判断仁义道德。
(二)《孟子》之智:实践之智,德行之智
《孟子》全书提及“知”有一百一十四次,其中一百一十二次的“知”是动词的“认识”“知道”或名词“知识”“知道”等意思。《孟子》提及“智”有三十二次,“知(智)”在《孟子》中大多与“仁义礼”并列出现,并赋予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孟子是首位将“仁、义、礼、智”四德并举,并将这四德溯源于内在的人“心”的哲者,道德心是人天生或者本然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或倾向。“仁义礼智,非由我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8]337“智”作为一种道德倾向和能力,必须要通过反思和反省方能发挥作用。从天生拥有“智”的能力到实现“智”的德行,需要无止境地学习与反思,如孟子称孔子为圣人所具有的品质之一即是“智”,“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8]336谁能够对学习的追求无止境、不满足?是那些长期学习历史、文化“礼义”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掌握历史文化的贤者。“是非之心,智之端也”[8]235,在儒家传统思想中“是非”并非指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判断,更多的是对伦理道德正确与否的判断。人都有“求知”以求德的本然欲求,“智”作为一种终极德行,在达成“仁”“义”“礼”的目标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动机、灵活的实现方法手段及对目标的坚持。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8]327“始条理”似乎是具有正确的动机。“智”作为一种实践智慧的德行,其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智慧与德行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8]283“智”的实质是以实现儒家伦理为最终目标的。“智”也包含了手段方法灵活,“智者”孔子能够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人的问题能找到恰当的处理方式,达到“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孟子定义的“智者”是能够选取最佳实践方法和手段达成终极德行目标的人。比起单纯的认知、知道的“知”,“智”更重要的是实践之“知”,求“智”者需要具有正确的动机、妥善恰当的实现方法及对德行目标的坚持。
(三)《荀子》之智:仁智并举
《荀子》中提及“知”有四百七十九处,“智”有八处,其中至少有五十次含义通“智”,可见荀子学说中“智”的重要性。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首次将“智”与“知”进行哲学的链接:“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9]490。荀子的哲学观是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道德知识论”。《荀子》中“智”主要有两层要义,第一要义是“知识”,第二要义是“智德”,荀子认为“智德”与“仁德”是同等的主德。《荀子》中“知”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含义:“知”是一种基础的感知、认知能力,这种感知是自然界的动物皆有。“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9]183第二层含义:“知”是“是是非非”,是非即指对错,能够对正确的进行肯定,对错误的进行否定即是“智”,是实践智慧。“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9]27在《荀子》中“智”与“愚”的连用对比出现约二十次。是非对错判断,“知”的第二层含义是一种伦理认识。詹世友指出:“荀子的善来自伦理的应当,个人心灵品质之善在于能符合这种应然的社会伦理秩序。”[14]合于道的,即是善的,是好的,是符合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潘晓慧认为:“‘知(智)’不仅作为为求知而求知的思辨理性,也作为求善而求知的实践理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为求善(道德实践)而求知的道德理性。”[15]道(德)之行(实践)必须合道、合理。第三层含义:“智”是与“仁”同等重要的德行,并且“智”是“为圣”的必要条件。荀子说:“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性情者也。”[9]635圣人是通晓“大道”的“智”人,是达到极致道德的人。
(四)王船山的智德教育观:智统四德
从先秦到汉魏,“智”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崇智德”转变至“尚智能”,之后发展到明末清初,王船山对先秦儒家的智德观进行了继承和新的诠释。王船山提倡“智统四德”,即实践仁德、义德、礼德和信德,需要运用“智”去体认与理解,并贯彻实施。王船山认为:仁爱、礼敬、义度与信实都需要通过“智”才能转化为内善,智统四德。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智”是不可缺席的。由此,离开了四德,智便不德。“智”是智慧之识,是体认四德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是践行道德的基石。如果没有“智”,那么四德如同空中楼阁,可能会缺少仁爱之心,或民族气节丧失,或缺乏礼义礼数,或无信无义。唯有将智德内化于心,才能让仁德、义德、礼德及信德外显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