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阮朝辉 张金运

摘 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着巨大的需求,但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存在外援力不强、保障制度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为此,需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指引,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须用健康心理的发展原理进行专业化实践,更新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教师;健康心理;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3-0021-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3.00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教师司函〔2017〕41号)要求:“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各试点省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小学全科’学科。”[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统一课程名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该课程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范名称,不再是“心理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近年来,高校心理学专业及非心理学专业学生报考该课程教师资格证的人数逐年增加,且中小学在岗教师报考该课程教师资格证的人数有增无减。近5年来,已有不少人员取得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中小学已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取得高级职称。但总体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自大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教育人事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优化相关政策,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仍有待改进。

(一)中小学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多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呈递增趋势。《2020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互联网洞察报告》显示: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增长最为明显,占比对比2018年增长了94%,比2019年增长了55%,未成年人是当前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2]。《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显示:“以抑郁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地区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4%,东北地区的检出率为12.4%,中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6%,西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1%……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检出率为18.1%。”[3]“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4]。据2017—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普通小学、初中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生在校生人数五年来分别为30.40万人、32.91万人、39.05万人、43.58万人、58.94万人,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生分别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2.52%、49.41%、49.15%、49.47%、35.92%[5]。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念,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6]。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保障亟待增强

从2017—202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的数据来看,全国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的学科统计表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计表。从对各省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除了绝大多数“示范性学校”和拟申报“示范性学校”评估的学校至少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非示范性学校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同时,中小学现有的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并未接受过所执教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专业训练。虽然有极少数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心理学,但很少是师范类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在“国培计划”中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省份并不多。我国中西部许多县(区、市)教育局和基础教育学校未来5年招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计划数相当有限。虽然绝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中小学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测并非有案可稽。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政策,要求教师提供的“五类材料”(即毕业证上的专业、教师资格证的类别、执教课程名称及其课时量、教研教改成果所属学科、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业绩)都为心理学领域,才能申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简言之,从对中小学教师数量的学科统计、岗位设置、课时数量、培训机会到教师职务晋升等环节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均“有名无分”,这无疑制约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专业发展动力。

(三)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据调查,河南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占65.00%,专业背景为教育学的占45.00%,心理学的占31.00%[7]。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为心理学的占6.52%,教育学的占43.48%,医学的占2.17%,其他专业的占47.83%[8]。广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非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占比达33.64%[9]。从近几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面试工作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参加该资格考试的考生年龄跨度较大,其中,年龄较大的考生多数为已从教人员。不论是已从教考生还是将从教考生,他们所掌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试教案例中学生心理的准确理解、辅导评鉴能力等都非常欠缺,甚至不少考生试教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逻辑。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后备师资的培养亟待提质增效

当前,除了师范类专业开设有1门“心理学”课程(课程名称一般为“通识心理学”或“心理学常识”)外,其他本专科专业很少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另外,从近3年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非心理学师范类专业的“心理学”课程重视心理学前沿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授,忽视甚至没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技能训练。从本科心理学(师范)专业接受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材料来看,不少本科心理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极强的理论化倾向,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课程实施的“师范性”“示范性”普遍偏低。不少该专业的学生对毕业后是否要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认识不清,不少专业课程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认识极为模糊。学生在教育实习基地校(中小学)对中小学学生开展体系化、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亟待增强。简言之,当前各师范类专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后备卓越教师的培养亟待提质增效。

二、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修订版)发布已十余年,党和国家一再要求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学界也呼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相较于中小学其他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显乏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本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未达成普遍共识

《纲要》修订版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10]目前,各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其一,不少人还是“谈心色变”,把心理失衡等同于精神疾病,不能正确理解身心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不能准确理解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体,不能准确理解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个人与人类发展的必备基础。其二,学界多用心理学研究范式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构建与教学实践。自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即使是其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也只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1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依托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2]用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主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构建及课程教学实践,自然会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向学科化、理论化方向发展。其三,自分科教学以来,中小学语文、数学等课程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量化评价彰显其教育教学成效,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成效的评价却是多元、非定量、个体化、长期性的。正是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未形成普遍共识,才形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13]以及全社会人人都可以谈心理健康,人人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

对《纲要》修订版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未达成普遍共识,不仅限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更固化了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实践路径,也很难快速消解中小学生及一般公众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抵制态度,进而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进程及教师专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所以出现“无位无为、无为无位”的循环,是因为虽然党和国家层面早就有清晰的顶层设计,但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执行机制不够完善、执行力不高。《纲要》修订版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10]《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也提出:“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6]。但大部分中小学还是存在将编制留给考试科目教师的现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然没有列入考试科目,就没有必要开齐、开足。不少基层教育人事主管部门还是继续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五类材料”都是心理学领域才能晋级晋职的管理制度。高校基于中小学招考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有限的现状,压缩本科心理学专业(师范)招生人数,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压缩教师教育课程及课时,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去师范化”。这些非正常行径,必然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缺乏强大外援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亟须迭代升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理研究范式陈旧。近二十年来,已发表和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师发展的文献虽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但梳理这些文献的研究范式不难发现:研究内容上侧重于揭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课程实施及其评价、“问题儿童”的干预、教师素质结构、师资培养培训、教育人事部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存在的不足,而且多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儿童”出现的原因及对策,而基于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失之偏颇的学理研究范式和结论、建议,不利于打造一支科学化、专业化且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也不能有效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助力全体学生养成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