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作者: 杨小微 卢星光

摘 要: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现代化的“本土化”到凸显国情的“特色化”,再到现代化发展样态整体成型的“中国式”,这一独特样式的底色与基调是“中国国情”与“中国担当”,也意味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为新“样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也从“面向现代化”转变为“走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从服务现代化转向同时也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意味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中国教育现代化由上至下布局与实施,意在将宏伟蓝图落地为美丽的现实风景,这可展开描述为:在顶层宏观决策的国家总体战略定位层面,协同教育、科技、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家教育的全面战略布局中,落实“现代中国人”的品质培育;在各级各类教育战略运作中,落实课程育人的具体任务,从而开启中微观层面教育的落地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需要立足于培育“现代中国人”,着力于“素养发展本位”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变革探索,即:描画“现代中国人”形象,让“素养本位”清晰可见,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基本导向;凝炼课程图谱及育人路径,让课程现代化有章可循;改进课堂师生交往,让教学现代化顺理成章;深化学校教育评价,为课程教学变革提供可测的尺度。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现代中国人;课程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4-0001-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4.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教育2035》)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这些都对教育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这也充分表明: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再宏伟的蓝图,也要经由中微观领域的具体落实和扎实落地才能变为美好的现实。

一、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走向“发展样态”的整体成型

中国的现代化最初是一种“后发式外驱型”的现代化,随后经历了从西方现代化的“本土化”到凸显国情的“特色化”,再进入到现代化发展样态整体成型的“中国式”。在这一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也从服务于现代化转向同时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逐渐形成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定位与宏观布局。

(一)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回顾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层面,现代化描述的是社会在工业化浪潮中逐步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过程,相比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是西方社会第一次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信息化、后工业化、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此为西方社会第二次现代化。随着西方现代化浪潮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剧烈冲击,中国因1840年的鸦片战争失败而被迫打开国门,从而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航程。随着洋务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推进,中国历经了西学与东学的文化冲突,走出了“全盘西化”的误区,开始了“中体西用”的探索,也开启了文化的变迁与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启动了以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四个现代化”,将现代化先行国家经历的“两次现代化”,以“跨越式发展”的姿态“两步并做一步走”,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大格局。

如何基于中国国情与特质实现现代化的“本土化”?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首次提出。随后“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我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其内涵逐渐丰富,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与战略安排,使其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从强调“特色”转向开创“样式”,从“中国特色”转向“中国式”,从“特征”到“特质”的转变和升华,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向新“样态”的转型,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样式,其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国情”与“中国担当”,也意味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二)教育现代化历史之路:从“面向”到“走向”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三个面向”阐明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四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从“面向”四个现代化到“走向”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三个面向”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面对特殊的需求与矛盾提出来的。在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的背景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不断兴起,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要想站在世界发展的前列,邓小平同志指出文化开放与经济开放同等重要,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需要科技与人才,而科技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三个面向”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里,“三个面向”从题词到政策方针,一直作为核心指导理念,对我国一系列的教育发展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历程也开始走向彰显独特性的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教育一直为现代化服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可以看出,教育的地位逐渐凸显,教育自身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日渐彰显,并出现了新的特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由外促型转向了综合型发展,增强了自身的内生动力,发展目标实现了向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的跨越,价值取向增强了人本性和人民性。这些特质赋予了教育要逐渐实现开放共享、优质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历史使命,意味着教育逐渐走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当下际遇:“发展样态”的整体成型

203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国预期到那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化,在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从服务现代化转向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逐渐形成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与战略布局。

如何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中国式”?“中国式”可理解为“现代化的中国风格”“现代化的中国标准”与“现代化的中国模式”。相较于之前“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表述,“中国式”所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特点与风格,而是更加侧重于“标准”“底色”与“基调”,这种“标准”与“基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未来的目标与战略,在不断总结反思不同时期所积累的教育改革经验中摸索出来的,在积淀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了中国教育的特色,形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的教育现代化,既涵括了中国教育特色化,兼具了“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也意味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

《教育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2]。从“学习大国”到“人才强国”,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延伸到教育领域时,教育在整体样态的“中国式”需要扎根中国大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国情就是教育人口的体量大,要发展优质教育,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普及,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化物”的过程中“化人”,促进精神、物质双富裕,服务于国家的和平与发展。

二、从宏观定位到中微观落地:课程教学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

无论多么宏伟壮丽的蓝图,也要经由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将其变为现实。中国教育现代化愿景与目标的实现,必须首先通过顶层宏观决策将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其次通过国家教育行政的决策,制定教育发展的“全面战略”,系统规划国家教育战略意图的落实,最后通过区域教育及其各级各类教育的“运作战略”,将宏伟蓝图落地为美丽的现实风景。

(一)在总体战略层面上,经由教育、科技、人才三方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卡点瓶颈,其中一条就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从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所作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相较于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科技的论述不再只出现在经济建设部分,有关教育的论述不再只出现在民生建设部分,而是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论述合为一体并单独成章,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中首次将三者进行一体化部署,教育亦是首次位于各项战略任务的第二顺位,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折射出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的重大使命。

要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需要从分立思维转变为协同思维,在协同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任何一方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其他两个维度的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都依靠教育,教育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三者充分释放潜能的关键在于创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三者环环相扣、整体联动、协同配合。教育、科技、人才分别对应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联系起来论述,体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支撑与同频共振,汇聚起强劲的发展动力,共同助推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三方协同联动、共同配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引领,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需要准确把握对“德”的理解,在“立德”与“树人”的内在关系上进行解读。“德”既指人的内在品德,又指外在的规范、规则。“立德”与“树人”既是目标,也是途径,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反之亦然,二者互为辩证,统一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方针。“德”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具备不同的层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道德的不同层次,分别对应个人品德修养、家庭美德、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基本思想进行传承与发展,在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使之不断践行,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教育事关全局并影响全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部署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发展素质教育”,在总体战略层面,要在兼顾教育、科技、人才三方关系的情况下把握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在全面战略层面上,经由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落实“现代中国人”品质培育

回顾我国过去十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纲要》)、《教育2035》等纲领性文件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诸多政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与治理方式。通过总体设计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搭建“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治理新格局”,再通过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聚焦实施路径,形成“目的-内容-手段-保障”的战略运作方式,全面战略经由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落实“现代中国人”的品质培育。

描画现代中国人的品质,首先需要探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内涵与关系。现代化是现代性观念在“经济、政治、科学与文化方面的运作”[4],具体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伴随着物质与制度的巨大变迁,精神与文明的跨越发展,人的理性与主体性的逐渐确立,出现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反映的是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快速过渡的进程中精神和心理不断调适的过程。因此,现代性就是“现代”的世界观和“现代”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里克斯·英格尔斯曾做过一个关于现代人的品质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现代人的特征可归结为几个方面:思维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与社会变革;能够了解和尊重他人;具有较强的个人效能感,对人与社会充满信心,敢于面对挑战;守时惜时,做事讲效率[5]。根据英格尔斯的梳理,现代人的核心品质聚焦于参与、独立、效能感和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现代人的品质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对现代人品质的探索上,中国必须具备自身的立场,凸显中国的主体性表达,基于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现实需要进行思考。在中国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能脱离全球化背景孤立地实现现代化,也应考虑到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以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要建立真正的现代国家,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将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