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劳模精神

作者: 李丽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和造就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劳模精神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有利于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劳模精神,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培育劳模精神提供制度保障;二要突出问题导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要增强系统观念,一体推进劳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四要优化平台建设,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劳模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丰富载体。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55-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2]。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3]之一,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伟大劳模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演变,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和方式方法,对于团结动员亿万人民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劳模精神的内涵演变

劳模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对特定社会语境下劳动模范群体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它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牺牲奉献精神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5]。与之相应,对劳模的要求包括: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坚信劳动光荣、创造致富,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劳模运动和劳动竞赛。劳模运动是树立、表彰和学习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运动。劳模运动和生产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群众运动,使各行各业劳模不断涌现。比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参加劳动生产、壮大有生力量支持边区抗战,中央苏区开展了以“服务军事,支援战争,保家卫国”为指导思想的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等。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主要包括生产好的劳动英雄和工作好的模范工作者两大类。劳动英雄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好,并以自身的生产影响和推动别人生产;模范工作者的主要表现是工作好,以其优良的革命品质和端正的思想作风真正为群众服务。这一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共产党选树劳模、弘扬劳模精神也从革命动员逻辑转变为国家建设逻辑。党和政府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与做法,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劳动互助和劳模评选活动,营造了生产竞争和劳动竞赛浓厚的“赶超氛围”。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竞赛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攀登,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创业辉煌史。

1950年9月25日,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会议规格高、参会人数多且影响广泛。同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该会议“基本上是达到了表扬功臣、鼓励模范、指出方向、树立榜样、教育群众的目的”,并号召“在生产已经正常化,工会组织已普遍建立的城市,可根据东北和天津的经验,组织全市的生产竞赛”,建议“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7]。从1950年到196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4次劳模表彰大会。这一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模主要来自基层一线产业工人,他们普遍具有“以国家主人翁的新的劳动态度,进行生产和工作”[8]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和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部分劳模还呈现出从生产型向技术革新型转变的突出特性。劳模精神的内涵拓展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做贡献”[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锐意进取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说法,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他还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与之相应的是,劳模精神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后,以劳模为代表的劳动者群体皆致力于为解放生产力而献策献力,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大踏步前进。

这一时期有效拓展了生产劳动的现实范畴,即将生产体系中部分非剥削性质的劳动划入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10]41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明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劳动思想,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模范人物学习,“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40,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时期的劳模群体开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0]378论断的出现,打破了劳模群体主要来自一线生产领域的局限,劳模精神的现实载体从基层体力劳动者群体,拓展为包括知识分子、技术骨干等脑力劳动者在内的群体。这一时期的劳模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劳动习惯,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等多元特征。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与科技工作者塑造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劳模新形象,劳模精神的内涵也随之拓展为“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6]。

(四)新时代: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劳模和劳模精神,并用较多篇幅论述劳模的历史贡献和劳模精神的宝贵价值。“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2]

首先,“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聚焦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充分展现了劳模的岗位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爱岗敬业不仅是其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也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前提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统一起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恪尽职守,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是奋斗目标,内蕴“时时放心不下”的进取心,体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进取意识和技艺超群、笃实严谨、臻于至善的进取精神,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是将敬业升华为精业,好了还要更好的高标准严要求。

其次,“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聚焦工作作风和行为特质,充分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新时代劳模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锐意进取中勇攀高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往直前。新时代劳模不仅有力量,还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勇于创新”并不局限于机械手工操作与体力劳动中的技术革新,更是在纯熟的技艺中孕育出的无限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

最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聚焦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充分展现了劳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奉献是劳模精神最深沉的注脚。新时代劳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党和人民极度负责,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虽然不同领域的劳模的人生印记不同,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却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符号。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有利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

(一)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13]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14]劳模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15],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勤奋劳动的模范、增进团结的模范”[12]。劳模高度认同并主动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主动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劳模精神是对劳模群体在阶级品质、劳动能力、实践精神、政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社会性格”[16]的高度凝练和抽象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与祖国同向同行,在不懈奋斗中形成了劳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在劳动创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劳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精神素养和政治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品质和光荣传统,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劳动生产领域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凸显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