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族服饰改装:历史脉络、文物实证与必然缘由
作者: 高书娜 马丽亚 马雪莲摘 要: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环境,使贵州较好地保存了历史上流行的民族服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的款式会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改装不仅使服饰更为实用、美观,也增强了服饰的艺术装饰性,寄寓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民族服饰改装情况,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依托,厘清贵州民族服饰改装的历史脉络,阐述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类型服饰改装的特点。民族服饰改装是传统礼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物,是生产技术进步的具象表现,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自然选择。研究民族服饰改装,有利于民族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讲好民族文物背后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族服饰;改装现象;文物实证;共同体意识;民族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6-0099-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6.011
收稿日期:2022-09-12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书娜,女,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员。
马丽亚,女,贵州平坝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马雪莲,女,贵州正安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助理馆员。
贵州平均海拔1 100米左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境内兼有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贵州地处西南腹心,与川、渝、桂、湘、滇5个省区接壤,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走廊。生活在贵州高原上的各民族之间商贸往来、互相通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杂居小聚居的文化格局。群山的阻隔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存了历史上流行的民族服装,使曾经在古代盛行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在相对封闭的西南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一种贵州特有的生态文化[2]。
生态文化,指的是由人与自然在和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3]。各民族于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进入贵州后,相互交流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世居民族,共同构成多彩贵州的民族风貌。各个民族在贵州互相交融,形成并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而服饰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实用性是其基本功能。地理环境在对服饰实用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4]。各族先民进入贵州后,将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手工技艺、审美艺术一同带到贵州这片土地上来,在适应贵州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还潜移默化地将各地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演变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依托,深入研究民族服饰改装,分析改装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不同时期贵州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不同历史阶段贵州各民族的审美风格、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丰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共荣共享的文化现象,更有助于讲好民族文物背后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脉络:文献典籍中的贵州服饰改装现象
中国堪称“衣冠之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精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古人穿着多以皮革、丝麻为主;汉唐以来,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民族互动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5];元代至明朝,棉花、棉布被广泛使用,由此,布衣成为明代以后百姓的主要穿着品;清代满族的长袍、马褂、旗装盛行,但女性服饰、儿童服饰仍保留了明代的主要特征[6];民国时期服饰中西融合,舶来洋装与长袍马褂并存,传统服饰整体上引进、吸收并融合了西洋服饰[6]。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中,彰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元明清时期有史书记载贵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特征。例如,《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了今贵定、贵阳、石阡、黎平、镇宁、麻江、三都、龙里等地的服饰习俗[8]。清代《毕节县志稿》《红苗归流图》《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黔南识略》等文献,均对这一时期的服饰习俗进行了详细记载。清嘉庆《黔记》载:苗“男子衣服同汉人,妇人细褶长裙”“男,首以织花布束发。妇着花衣”“妇女,服短衫,系双带结于背胸,前刺绣一方,银线饰之。长绲短裙,或长裙数围,而无绔。加布一幅,刺绣垂之,名曰衣尾”[9]。通常情况下,苗族男子的服饰较为简单,与汉族服饰相似。女性服饰则集中体现了苗族服饰特色。如《铜仁府志》载:“男皆剃发,衣帽悉仿汉人,惟项带银圈一二圈,亦多不留须者。……近城女苗闲学汉装。”[10]清道光《黔南职方纪略》载:“苗,皆剃发改装,与汉俗同”[11]。苗族妇女爱着花衣,穿百褶长裙,现居住在纳容乡的苗族同胞,多已改装,妇女除衣服还镶花边以外,裙已经改长裤。据《贵州通志》和《定番州志》记载:其时妇女穿自种、自纺、自织土布制上衣,长至膝下,袖大尺许,用青布镶滚领口、衣边、衣脚、袖口等处,下着上紫下红两截百褶裙[12]。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市场兴起以及对外经济交流增多,毛南族妇女开始易裙为裤[1]717。《淮南子·原道训》载:百越民族习惯短衣短袖,以便涉水行舟之利[13]。据史料记载:水族女子“清代以前……用青方巾包头、上穿对襟无领阔袖银扣短上衣,下套百褶围裙,并在前后系上两块长条围腰。脚穿尖勾绣花鞋,有的还扎裹腿”[14]。在现代水族的日常生活中,水族妇女的衣着无论是简装还是盛装,上衣一律大襟阔袖,衣长过膝,下装过去为百褶长裙,现在则是直筒裤脚。男子则多着短袖短衣,但其盛装却表现为上着及脚的长衫,下着长筒的大口裤脚的长裤。这或许是他们早先生活于中原华夏初始文明圈的某种文化遗留[1]499。
二、文物实证: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的改装情况
在贵州,不同款式、不同色彩、不同图纹的组合与搭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霓裳世界。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相互促进,共同保护、传承和弘扬贵州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尚。在这些一针一线构成的精美服饰之中,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情况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的变化。改装不仅使服饰更为实用,也增强了服饰的艺术装饰性,往往寄寓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同时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崇拜、信仰具象化表达的一种方式,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民族的性格习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服饰包括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仫佬族等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和形制的服装。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服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苗族服饰
贯首衣作为人类最早的服装款式之一,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旧唐书·南蛮传》记载五溪一带苗、瑶妇女所着装束“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15]。这一古老的服装款式至今在贵州苗、瑶、仡佬等民族中仍然可见。例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以下简称“馆藏”)“贵定盘江苗族女装”,为旗帜挑花贯首衣,衣背及衣袖处均有贴布挑花四方印、三角印图案。传说此图案是苗王大印,印上镌刻的是苗王的名字。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他们支系繁多且分布广泛,为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自己祖先的印章作为民族服饰的纹样标志,既有纪念祖先之意,又起到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自我认同感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苗族服饰的造型款式也会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变化而发生改变。
馆藏“三穗寨头苗族女装”,头帕为白棉布,底上用挑花饰有蝴蝶花纹、几何纹和万字纹等吉祥图案。上衣为无领右衽长袖衣,衣领、袖口处皆饰有挑花纹,上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袖较窄,搭配裤装。该套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湖南湘西和贵州三穗、黄平、雷山等地经过改良后的苗族服饰特色,苗族惯穿的百褶长裙已变为裤装。早期的松桃苗族服饰是“男女不分”“衣带尚红”,清代中期朝廷强令苗族服饰“宜分男女”,因此,松桃苗族服饰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出现了鲜明变化,发展成了衣衽右掩的“大襟栏干型”[16] 。
对襟衣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类型,其衣襟或呈对称造型,或交叉于前胸,沿袭中国古代上衣下裳的型制。馆藏“纳雍苗族女装”,其中裙子可穿数层,非常厚重。长摆衣坎肩方形图案,记录了苗族先民对于故乡、田园、树木、星星的向往,以及对祖先迁徙历史的追忆。随着历史变迁,该地苗族的男装和女装在长摆衣款式上趋同。大襟衣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楚袍,在秦汉时期得到推崇,成为一种流行的服装款式且为官服所采用。大襟衣左右腋下开口,各民族以其喜闻乐见的图案样式装饰衣襟,达到美化服装的目的。如馆藏“松桃苗族女装”,上衣为刺绣花鸟纹右衽衣,搭配刺绣花卉纹女裤,色泽明艳,简洁大方,是苗族典型服饰,沿袭了清代妇女“氅衣”之遗风。除女装外,馆藏“黔西红林苗族男装”,胸前有大幅刺绣花纹,极为鲜艳华丽,搭配青布百褶裙,十分独特。可见在古代,裙装并非女子所独有,男子也着裙装或裤裙,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改穿裤装,如馆藏“贵州六枝梭嘎苗族男装”,其下装为独特的“绔”。所谓“绔”是东晋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服装制式,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裤裙”。
(二)侗族服饰
黔东南地区是重要的侗族聚居地,侗族主要分布于都柳江、清水江流域[17]。清顺治年间实行的“剃发易服”政策,使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女服饰都经历了改装,样式上保留了右祍无领衣的款式,上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袖较窄。侗族平时着裤装,只在节日、祭祖或婚嫁时穿传统裙装,如贵州镇远报京一带的侗族女装就体现了这种服饰特征[18]。北部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镇远、天柱、三穗、铜仁、剑河、锦屏北部以及湖南新晃、靖县等地。该区域的侗族因长期居住在与汉文化结合较为紧密的地带,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侗族服饰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服饰有着许多共性。乾隆时期的《芷江县志·封域卷》就描绘了侗族改装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头饰和服饰,改装后的侗族是头垂长辫、衣着满装的形象[19]。这一时期除了少数侗族老人仍着传统服饰外,青年人服饰与该区域其他民族服饰无异。馆藏“贵州黎平银朝侗族男子芦笙衣”是侗族在盛大庆典活动时所穿服装,芦笙手着芦笙衣在感谢神灵和祭祀祖先的仪式上舞蹈。这种服装款式奇特,做工精细,图案古拙而神秘,多用锁绣、平绣、挑花等针法制成。下半身的凤尾裙为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款式,一般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上绣花鸟图纹,有的像草条,有的像树叶,在两畔镶以金线,拼缀成裙[20]。下配有彩色流苏或白羽毛,做工精细,十分华丽。馆藏“黎平尚重侗族女装”上衣为夏装单衣,工艺繁复,色泽靓丽,搭配百褶裙、假袖、围腰、肩饰、腰饰等,其肩饰体现了我国服饰文化历史上的云肩特征。“云肩也叫披肩,最早源于隋唐,普遍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上层妇女中,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以彩锦绣制而成,装饰华美,图案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邃,既是侗族吸纳外来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服饰结晶的表现,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的典范。”[21]
(三)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式样繁多,主要有六种款式。贵州彝族服饰属于乌蒙山型,具体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县式[22]。馆藏“威宁龙场彝族女嫁妆”征集于贵州威宁龙场,为彝族嫁衣,前后皆绣有云子纹图案,为绣花深衣,是直裾袍的典型代表。简洁的直裾袍自汉代出现后便成为彝族服饰的流行款式,曾是人们普遍穿着的服饰,至今仍保存在贵州威宁一带的彝族服饰之中。
(四)土家族服饰
馆藏“贵州沿河土家族女装”,为当地土家族女子在日常生活中穿的便装,上装为短衣大袖,下装为镶花边的直筒裤。对比当地土家族曾经流行的上衣下裙服装款式,可知上衣搭配的八幅罗裙已变化为裤装,这也是民族服饰的改装实例之一。馆藏“贵州思南土家族男装”,为贵州土家族的传统男装,上衣为家织土布,尚深青色,对襟衣,以长帕包头,通常搭配长裤。贵州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北铜仁一带,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使得这一地区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