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
作者: 李宜江摘 要: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更加坚持立德树人,更加坚持有教无类,更加坚持因材施教,更加坚持终身学习。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时代内涵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辩证统一的教育,是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践要义包括: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特殊教育全覆盖、融合发展,终身教育开放、服务发展。
关键词: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价值取向;时代内涵;实践要义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1-0001-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1.00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同时提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之后,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特别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句统领教育的论述,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3]。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部署和赋予的新使命。
一、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政策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在党代会报告中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1.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奠基”期(1982—1992年)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普及教育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4]。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实际需要,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5]。在当时国家的发展阶段,教育发展更突出的矛盾是数量与规模,是解决老百姓“有学上”的问题,普及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没有基本的数量是无力谈及质量的。但就是这样,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强调了要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强调要尊重实际地去提高教育质量,这无疑具有前瞻性。
2.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分立”期(1992—2012年)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7]。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九”,人民群众满足“有学上”同时开始追求“有好学上”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8]。教育公平被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则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那时,全国范围内“普九”成果更加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在继续追求“有好学上”的同时,开始了对“有均等的好学上”的追求。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9]。可见,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尚没有明确提出“教育公平”,因为那时的“普九”带有明显的不足:基础不牢,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需要巩固与提高。相比于公平,质量的问题更为迫切。到了党的十七大时,教育公平被明确提出。可见,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专门提到了“教育质量”,但没有专门提出“教育公平”,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才专门强调,“教育公平”。这个时期,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分别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
3.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汇合”期(2012—2017年)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同时明确提出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那时,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追求“上好学”“上均等的好学”。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至此,党中央开始把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筹考虑教育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
4.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融合”期(2017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一个关键词明确提出。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对“上均等的好学”的追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3]。
由上可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经历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的“分立”,十八大报告的“汇合”,最终“融合”于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开启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新气象。
二、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价值取向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在新时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在新发展格局牵引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着比较鲜明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加坚持”。
1.更加坚持立德树人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初心是立德树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教育最终是指向人的,指向人的发展,把人培养成“人”,把自然意义上、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培养成社会意义上、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德性与德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于人与人交往中的理性与人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一定要时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就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最简洁、最深刻的回答。培养什么人?培养有德之人,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培养能够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人。怎样培养人?就是以德为先来培养人,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就是德立人树来培养人,因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为谁培养人?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业培养人,就是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个大德培养人。更加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更加坚持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成为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之人。
2.更加坚持有教无类
数千年前,孔子就发出“有教无类”的倡议,并身体力行。当然,孔子时代的“有教无类”还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有教无类,而是孔子针对当时贵族垄断教育,广大平民很难享有教育机会的现实所发出的历史性进步的倡议,主张教育要向广大平民开放。但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与制度,该倡议是很难实现的。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并不断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资源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3]。更加坚持有教无类,就是更加坚持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国家保障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残疾而失学。
3.更加坚持因材施教
教育究其实质而言是个性化的,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个体的一种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所依托的组织形式是否集体化,也不管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智能化,影响一定是发生在一个个的个体身上。所以,教育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更不用说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对因材施教的“刚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这更是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3],这是对因材施教必然产生的结果更具形象的概括。更加坚持因材施教,就是更加坚持教育质量的精确性与适切性,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其应得、能得的教育资源,能够精准、适切地促进个体发展,达到学生个体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不顾实际盲目追求“好”的自己。
4.更加坚持终身学习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使人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自我教育,是一种学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状态与境界。因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更加坚持终身学习的教育,更加坚持终身学习就是不断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3]。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就是营造人人乐学、人人可学的环境,让学习成就人生,让学习使得每个人成长平台与环境更加公平,让学习使得每个人获得自我发展质量的提升。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学习资源基本是公平地向所有学习者开放,能否做到终身学习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关键,特别是于个体而言,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者,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还能坚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时代内涵
1.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辩证统一的教育
推进公平的教育就是最基本的教育质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就是最大的教育公平。当公平与质量融合在一起时,其内在的一致性就彰显出来。公平与质量并不是绝对矛盾和不相容的,而是可以辩证统一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当前,教育的公平性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没有公平的质量是现代社会不能允许的,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些以牺牲部分学生甚至是多数学生的发展来换取所谓的“升学率”这个“质量”,更是现代社会所坚决反对的。那些以入学机会的公平即起点的公平,来掩盖教育过程中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即过程的不公平,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但却又是当前一些学校比较隐蔽存在的现象,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竞争性选拔时,一些重点校、重点班总是以各种“合法”的名目出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所以,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其实是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教育质量覆盖面、受益面不够广的表现。因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要更加注重在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上下功夫,提升教育质量要更加注重在增加教育公平性上下功夫,两者是相辅相成、互动共生的,不能偏废一方。
2.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三者具有词典式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10]。因此,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本”更加确切的表达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迁就、纵容甚至一味迎合学生的操作误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会尊重但不迁就学生,宽容但不纵容学生,规范引导但不一味迎合学生。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尊重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正视个体之间发展的差距,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人人成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之于个体的魅力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适合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学生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11]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