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精神论:内涵、基本形态、功能及意义
作者: 李静 王琦摘 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等精神要素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两个元概念构成,是被中华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精神特质。顺应时代改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伟大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凝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基本形态。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通过导向、激励、凝聚和教化等功能推动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一体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还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价值上,体现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共同体的独特性、凝聚共同体认同以及激励共同体发展四个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3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74-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2.0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持久稳定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能够永葆活力的精神根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侵略,一度面临着亡国灭族的风险。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由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至今日,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好前景,民族精神作为全体中华儿女价值观念的集合仍发挥着精神引领的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好民族复兴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的更高层次表达,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与价值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凝聚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民族实体,经历了自在、自觉[1]以及自为[2]的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不断凝聚,形成涵盖各民族心理、思维、价值观等深刻内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内涵。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从元概念分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两个元概念共同组合而成。其中,“中华民族”是限定语,限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适应范围;“民族精神”是中心语,起到赋予核心概念的作用。因此,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阐释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于近代传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和西方民族主义浪潮的双重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注重民族文化特性和民族平等,作为民族主义派生物的民族精神被引入中国。在西方,孟德斯鸠的著作中最早提到“民族精神”一词,他在论述法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的原则关系时提到,“人受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习俗、风尚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其结果是由此而形成了普遍精神”[3]。有学者指出,孟德斯鸠此处提到的“人”是指代民族,“普遍精神”即指民族精神[4]。明确提出民族精神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受当时法国文化侵入德意志的影响,德意志文化被全盘否定,因此,赫尔德不断探寻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强调民族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他说:“民族作为一种有机的、自然的共同体,它的核心是民族精神和文化。”[5]赫尔德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的核心所在。赫尔德的民族精神理论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他也被称为“民族精神”理论的奠基人。除此之外,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到:“民族精神在国家内的表现就是构成一国文化的一般原则,现实的国家在它的一切特殊事务中——它的战争、制度等等中,都被民族精神所鼓舞。”[6]黑格尔将民族精神理论提升到了新高度。显然,民族精神理论的出现源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也为世界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力量。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促使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也激发了民族自觉。近代学者为抵抗外来侵略,希冀以建立“民族主义国家”[7]712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近代学者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建立“民族主义国家”的深刻意义后,对“民族精神”进行了大量阐释。我国最早提出“民族精神”相关概念的是梁启超。1899年,梁启超发表《中国魂安在乎》一文,认为中日变法结果迥异的原因在于日本以“武士道”为魂,而中国“无魂”。随后,梁启超进一步指出:“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7]90此处“国魂”实际所指便是“民族精神”。之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多以“国魂”“立国精神”或“民族精神”为主题进行阐释[8],如飞生《国魂篇》、严复《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等。虽用词迥异,但都阐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且对如何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了探索。不可否认,近代学者在探索民族精神过程中有诸多不足,但他们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最终为民族精神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于前人研究,当代学者对民族精神也进行了阐述。如张岱年认为,“民族精神在民族内部既有广泛影响,又能起到激励作用”[9]。张岱年从狭义的民族精神角度出发,认为民族精神是指对民族发展有利的部分,需要对自身的民族精神有着清晰认知。王希恩在探讨民族精神概念的渊源后指出,“民族精神是全体民族成员共同遵守和实践的以及对民族发展有益的道德风尚、价值追求和社会信念”[4]。另外,也有学者将民族精神界定为“是一种基于现实存在的精神意识,是对社会的反映”[10]。综上所述,学者对民族精神的论述各有千秋,也都对民族精神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者们在论述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普遍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是随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民族精神”是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则是限定语,只有当民族精神与民族的生存实践结合时,民族精神才能产生具体内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在较长时期的生存实践中凝聚了具有自身特质的民族精神。由于所处时代和个人角度的不同,近现代学者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着不同见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者的严重侵扰,中国的传统认知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东渡日本,接受西方民族主义观后,率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及精英阶层为实现民族觉醒和独立,开始关注中华民族精神。梁启超认为,“重中庸妥协、团结、德性、爱国以及人文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11]。孙中山在论述三民主义时,从道德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阐释,认为“中国的固有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12]。另外,孙中山多次强调:“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13]这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民族独立的作用。时至今日,诸多学者给予中华民族精神极大的关注:萧焜焘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仁爱、豁达、笃行、纲纪”[14]四个方面;张岱年则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9];方立天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在于“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爱国”[15]五个方面。中国学者在探讨中华民族精神时,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于传统道德和优秀品格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底蕴。
中华民族精神是动态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的变化相契合,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凝聚、激励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凝练为爱国、务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内容。毛泽东尤为重视民族的革命精神,认为“中华民族是具有革命传统的民族”[16],并将民族精神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时代精神纳入民族精神范畴,改革、创新、法治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内容。之后,江泽民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17]56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精神表述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7]559。胡锦涛将中华民族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凝练为“四个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8],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凝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双重性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根植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这是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所在;同时,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进步密切联系,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扩大,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性。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
每个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的民族都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高度和现实基础的双重角度出发,将“四个伟大精神”概括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
(一)伟大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既有创新的意涵,亦有实现不可能之意。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一代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孕育了伟大创造精神。今日,伟大创造精神仍然深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内涵。首先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进行创新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的不足,早期的革命实践屡次遭受挫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诞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思想,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是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为人先精神是指在深度把握现实的基础上,率先尝试、探索的锐意进取精神。依靠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华民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道路,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向前推进,如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伟大创造精神有着鲜明特征:首先,伟大创造精神具有历史性特征。伟大创造精神中华民族亘古有之,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在古代,中华民族秉持创造精神创造了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故宫等震撼人心的恢宏建筑,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也撰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于世。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延续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创造了众多享誉世界的科技成果,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未曾缺席,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其次,伟大创造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创造精神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古时提升农业产量为当时最重要的实践,中华民族创造了都江堰、郑国渠以及《齐民要术》等推动农业发展。近代,中华民族曾面临亡国灭族的风险,实现民族觉醒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中华民族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学术提出“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将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引领中国正确的革命实践。现代社会更为复杂,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教育、思想等全方位的创新。显然,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具有时代性特征,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应的内容也会发生转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这充分说明伟大创造精神早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基因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永存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