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旭东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用力,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变革,使教育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为此,要以系统化思维全方位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关系,充分认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准确把握教育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刻理解教育是创新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把握教育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领域。同时,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上去认识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性;回归教育原点,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育人方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教育治理结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3-0001-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3.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34,对教育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指导意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实践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一、深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宏伟发展目标,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其特征作了全面的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解读,但无论如何阐释它,都必然涉及人的因素,这就使得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文教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教兴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国家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今天,在创新驱动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更是扮演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角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一)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教育要能够将教育公平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持。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公平,确保“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同时创新教育方法手段,使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发展的机会。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国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无先例可循,其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巨大的人口规模是教育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国情,我们在很低的起点上开始了中国式的教育实践探索,教育事业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质升级,逐步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中国化教育体系,使各项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或者超过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速度超过了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发展,我们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证明了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国智慧,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时代基础。当然,与此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考验。人口规模巨大就意味着需要超大规模的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形态丰富、功能强大的教育供给,既要能够在量上高标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能够在质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保证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和受教育机会,这就对构建超大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担负的重要社会职能,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是一定的人口规模常数,人口规模巨大为拔尖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较大的人口基数的支持。一般来说,人口基数越大,能够涌现出有学术天赋的英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遴选有潜质儿童的机制和方法、手段,能够科学准确地将有天赋的英才遴选出来,而且也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法去培养英才,使珍贵的学术天赋能够得到充分开发。为此,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有潜质的儿童的发展规律,构建出一个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有潜质的儿童能够得到适合的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现代教育要能够在当代技术条件下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科学技术是观念形态的存在,它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实现物化,转化为生产要素和人的素质,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技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将科学技术物化为人的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表征。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需要接受现代科学技术,需要更好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智力和能力。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这一职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科学技术的物化与人性的需要相适应,是自学科结构运动以来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科学技术的物化的内容、路径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人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新的特点,因此,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下,无论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上,还是在体系、结构上,都必须推进教育创新,提升科学技术物化的品质,使科学技术的物化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卓有成效地转化为人的核心素养。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摒弃以往客观存在的等级差异的教育发展模式的现代化。以往,由于支持教育发展的条件的匮乏,教育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现象,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而进入新时代以后,推动教育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教育的价值目标逐渐摆脱被外在目标所牵引、偏离教育原点的发展样态,回归到满足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和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原点上,致力于培养每一个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成为惠及每一个民众、促进每一个人发展、具有鲜明人民性的教育。同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品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条件下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正如英格尔斯(Alex Inkeles)所说的那样,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2]20-21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性要素和核心内涵,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向,强调创新正确的价值引领方式和途径,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建设。同时,通过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让理想信念植入灵魂,使优秀文化精神融入社会行为,以此推动物质生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同频共振。
教育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人树立生态意识,自觉履行生态保护责任,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为此,要构建特色鲜明、上下衔接、内容丰富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使生态意识成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素养,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此外,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交流职能,通过教育超越文明隔阂,培养具有天下情怀的现代人,追求文明共存、文明互鉴。
(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始终把教育作为支撑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并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3]45“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3]65他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4]邓小平同志明确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地位的确立,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四届五中全会则把“科教兴国”列为之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战略逐渐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进步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的深刻认识,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随着中国式实践变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入的。这样一条认识轨迹,既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并被强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加以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予以论述,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把教育、科技、人才合并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论述体现了党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职能。
《学记》曾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前人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有条件的,它作为精神形态的存在,必须要实现物化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科学技术的物化有两条基本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它物化为人的素质,使静态存在的科学技术转变为“活”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而且还体现在教育能够改变劳动力的形态,其作用点聚焦在对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的影响和改变,能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素质,把可能的劳动者变成现实的劳动者,把落后的劳动者变为先进的劳动者。正是由于教育对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培养,科技乃至社会的进步发展才能由此得到坚实有力的支撑。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各自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互为前提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它们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论述,体现了党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的表述,是对教育内在本质和社会职能的清晰把握。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使每一个人的潜质都得到更好的培养是教育的社会使命,也是彰显教育存在价值的独特性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论述的思想方法,是以系统化思维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教育工作战略部署的一个显著特征,反映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关系及其高质量发展间关系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体现了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的把握。作为社会存在,教育的社会职能必须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现代教育已深深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各类教育形态都逐步被纳入社会组织体系和功能结构中,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对此,《学会生存》就有很好的见解。针对以往出现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割裂的现象,《学会生存》中就提出了要重塑和密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想法,认为“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教育与具体目标联系起来,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发明或再发现一种适合于它的环境的教育体系——这肯定是求得解决的办法”[5]98。同时,它也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家的事,如果隔绝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孤零零的教育并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主张“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5]20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托,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用力,共同构筑起一个能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价值的社会体系。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存在,也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变革使教育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中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协同教育与全部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以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和条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并能够形成新的教育功能,以此夯实教育对国家发展所担负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