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作者: 杜尚荣 蒙研摘 要:学校体育精神作为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体格与人格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核心素养时代,体教不再局限于通过肌体锻炼强健体魄,而是着重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锤炼与发展学生的意志与精神。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召唤。然而,由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其发展仍存在欠缺,体育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中,学校体育精神的回归路径主要有:复位体育目标,回归身心和谐发展的育人本真;教学做合一,深刻把握体育方法的时代诉求;培养知、情、意、行,实现体育精神与活动融合共育;以积极评定为主,在培养体育精神中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体育;体育素养;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3-0091-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3.009
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意见》强有力地表明了体教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更需在此基础上锤炼与发展学生的精神意志,这与体育核心素养中规定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实现自主发展与人格健全等要求相契合。纵观近年来的学校体育,仍维持着力求体力发展的教学,致使精神培养处于空缺位置。因此,亟需阐明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诉求,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将培养体育精神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诉求 (一)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
“精神”一词源于德文中的“Geist”,比英文中的“Spirit”更为接近其本义[2]。“精神”在《辞海》中有两种较为贴切的解释:一种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另一种是“犹精力,活力。如:振作精神;精神振奋”。李郢《上裴晋公》诗:“龙马精神海鹤姿”[3]。因而,体育精神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神主体在体育中所产生的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二是精神主体在体育中所展现出的精力与活力。“体育精神”一词,与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含义相近。有研究指出,“Sportsmanship”展现了体育精神在青年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显了其在健全体格与人格方面的实践和教育意义[4]。在核心素养时代,强健体魄不再是体教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有学者指出,体育素养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5]。因此,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学校体育精神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含义:
1.学校体育精神旨在不畏困难、努力进取 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但这种知难而进并非逞匹夫之勇,有勇无谋,盲目追求肌体锻炼,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掌握相应技能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国强需体育强,国强需少年强。对学生而言,强不仅仅局限于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要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及精神。在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失去右腿的李豪不仅在轮椅上完成了击剑比赛,更为我国夺得了第一枚残奥会金牌。对于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掌握击剑技术与技巧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可想而知,李豪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付出了超乎常人多少倍的努力与时间。李豪的事迹深刻地体现出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这正是当代学生所需学习的精神,更是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倡导的精神。只有学生具有这种无畏与顽强,才能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不惧辛苦、勇于挑战的心态,最终磨练出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
2.学校体育精神彰显合作共享、团结友爱 合作共享的团结精神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团体间懂得合理竞争,不仅要团结协作,更要懂得相互激励。《奥林匹克宪章》中有一段话:“任何个人都应当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而不应受到一切形式的歧视,并且充分体现理解、友谊、团结以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6]近年来,奥运赛场上出现过这些景象:当运动员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金牌,会为对方欢呼鼓掌,表示敬佩;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让来自其他国家并未获得金牌的选手与自己肩并肩,手拉着手站在第一名的获奖台上……这些无一不表现出运动员们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帮助他们对体育竞赛形成清晰的认知极为重要。只有切实体会到什么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才能从竞争中理解对手,从竞争中收获友谊,从竞争中团结同学,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精神的真实意蕴。
3.学校体育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勤于反思 敢为人先常被用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承认自身错误并进行反思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气。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反思能够指引学生反观自身问题,并思考原因所在。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活动产生的行为和意志,将反思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完整。反思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去思考自身问题,同时还要在思考之后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白自身不足所在。因此,敢为人先的反思精神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勤于反思,勇于面对错误并及时改正,充分反映了学校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
(二)学校体育精神的价值诉求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体育精神要求培养具有时代性及全面性的学生,这是学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性育人价值所在。学校体育精神的育人价值包含如下三点:
1.时代人——学校体育的基本育人目标
所谓时代人,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学生的体育学习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具有中国特色。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这不仅强有力地表明了体育精神是具有民族性的传承精神,更深刻地反映出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时代人的精神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培养科学精神,即是培养他们从小运用科学的态度、思维与方法看待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在成年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能站在科学的角度明辨是非。二是民族精神的培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要有合作态度、服务精神及创造的能力等,这正与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相对应。因此,要让学生具有积极合作、开发创造、服务精神等优良品质。
2.独立人——学校体育的理想育人目标
所谓独立人,是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具备独特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体育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够精准、适切地促进个体发展,达到学生个体的最佳发展水平[8]。培养独立人需要从独立意识、自主精神、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独立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思想独立能够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性产生巨大作用,从事事依靠家长、教师逐步转化到独立地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为自主精神的形成打下思想基础。其次,形成自主精神。有研究指出,人与人的差异,本质上是精神差异[9]。因此,当学生具有自主精神时,就表明自身已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精神,正是培养独立人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具有独立意识并最终能够自主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最后,实现自主发展。当学生具备独立意识、自主精神,便能够通过思想与精神指导,做出相应的行为与行动。同时,不再依赖于外界因素,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和路径。
3.整全人——学校体育的最终育人目标
所谓整全人,即指学校体育最终培养出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人。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三是自我评价能力。由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是在城邦中生活的,是合群的动物[10],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需要落实三点:首先,在体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体育过程中的劳动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积极实践,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培养正确的实践意识。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不仅要增强体魄,培养精神,更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合理竞争,以便将来进入社会后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最后,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不仅会影响学生看待自身的态度,更会影响学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如果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是否定消极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学生学会积极正确地自我评价,能够清晰认知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批判精神、反思精神,最终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缺失分析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11]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发展仍有所欠缺。鉴于此,本文从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教学方法、过程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体育精神的缺失原因。
(一)偏离核心素养基本目标,忽视科学精神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认为,体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机体保证。如蔡元培根据时代形势,基于国情提出了“军国民教育”;严复在其“三育论”中,为使国民具有强健的身体而提倡体育。虽然“三育论”的出现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但不难看出,在传统体育目标的定位上,都是偏向于重视学生体质的增强及体力的发展。在这一系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如今的体育课在家、校、社三个重要的育人领域均被视为锻炼身体的课程。首先,就家庭而言,我国大部分家庭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休闲课程”“娱乐课程”。一方面,由于认知误差,“副科”的刻板印象深深地植根于家长内心,他们认为语、数、外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只有将这些“正科”学好,学生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所限,大部分家长认为提升学生的“正科”成绩才是关键,而体育课只是一门锻炼身体的游戏课程,过多学习会侵占学生学习“正科”的时间。其次,就学校而言,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直接将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就业中需要以强健的体魄做基础。除此之外,学校也并未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执行到位,致使全面发展的天平有所倾斜,如“天气不好无法上体育课”“高中学习紧迫,体育课取消”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就社会而言,社会上一直流传着“学习成绩不好,就去学习体育,走体育特长生的路”,将学习体育视为最不济的选择。更有甚者还歧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经常被视为“不识数”“不识字”“没文化”[12]。核心素养时代,教育要注重时代性,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但如今对体育目标的定位却存在认知误差、不清晰、不准确等问题,这些与核心素养基本目标相悖和偏离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精神的有效培养。
(二)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致使学生自主发展受限 体育方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我国传统体育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跑步、跳远、跳绳和做体育游戏等为主。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方式已拓展为较有难度的排球、篮球、足球及健美操等运动,但由于受到体育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只教授学生基本的技能技巧,甚至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或是帮助学生放松就足够了。除此之外,体育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极易被忽视。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体育课往往是以机械而单一的重复练习和做轻松简单的游戏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体育方法过于机械单一,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体育精神培养与塑造的忽视。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重复采用机械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主要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讲解。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前,由于体育目标的定位误差,大部分教师认为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就是体育课的基本目标,从而很少甚至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知识讲解,即使讲解也只是“一笔带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体育训练。当教师习惯于忽视甚至不讲解体育专业知识时,就容易出现直接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现象,如在学生集合、热身之后就开始跑步,有的体育课堂甚至跳过了热身这一步骤。其次,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机械而单一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以下情况:一方面是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习惯于重复练习和做游戏时,会导致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体育教学产生认知误解。由于欠缺体育专业知识学习,再加上总是重复进行配套的体育活动,以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都是可以放松、锻炼的课程,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显然,这种重复采用机械且单一的体育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