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佛年的“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 培养思想及其当代传承

作者: 夏永庚 曾吴杜霜 詹梦珍

摘 要:  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工作实践中,刘佛年先生逐步探索出“知识·能力·创造”型的教师培养目标: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包括育智、育德和育美能力等,创造素养包括创造性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刘佛年认为,为了实现这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 国家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全方位推进师范教育改革,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方面完善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从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等方面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刘佛年提出的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思想,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刘佛年;“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3)05-0056-09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3-05-006

刘佛年(1914—2001)先生是当代知名教育家,对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51年开始,他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组建,历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闻名全国,其教育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系统总结刘佛年先生的教师教育思想并在当前的师范教育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发展,既是对刘佛年先生的纪念,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需要。笔者对刘佛年先生关于教师教育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将他的教师教育思想总结概括为“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培养。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当前依然需要大力培养。

一、 “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建构

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教师,应培养他们什么样的 素质和能力结构。刘佛年先生在师范教育工作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明确要培养师范生的“知识”“能力”“创造”三个核心要素,即要求师范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优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才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一)知识型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建设人才。但当时民众文化素质低,文盲占了一大半,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从现实情况及教师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应着力于知识的传授与传播。因此,刘佛年先生认为,师范生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文化知识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当然首先就得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刘佛年先生认为:“我们讲现代教学时仍应重视知识,当然它不是杂七杂八的堆积,而应是精选的、最基本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始终是教学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1]327在他看来,基础知识对于师范生而言尤为重要。一方面,他鼓励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进而成长为优秀教师;另一方面,他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他认为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政治知识、劳动知识等。因而在培养教师时,应注重语言文字和外语知识学习,注重思想政治学习,强调劳动知识学习,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既是劳动者又是知识分子”的直接体现。20世纪90年代,他进一步强调教师应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备信息化知识。

2.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哪些,在认识上还不是特别明晰。刘佛年先生在借鉴域外高校经验和总结民国时期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后来被称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对成功教学的开展起直接支撑作用。学科知识关系到教师对所教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转化程度,只有自己对学科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了,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学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涉及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观)、对教师的认识(教师观)、对学生的认识(学生观)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使用,关系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等。由此出发,教师方能利用教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化地开展教育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刘佛年先生认为,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教育学及教育管理的相关问题,虽然并不需要每位教师都得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去发表,但却可以重塑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构筑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框架。

(二)能力型教师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如何有效、高质量地传授知识,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立场来看,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需促进学生道德和审美的全方位发展。

1.育智能力

1959年,刘佛年在谈及教学质量时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他一直强调教学要讲究科学性,“要使教学工作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一定要研究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应该按照教学规律来革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在不使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一定要讲究科学性。”[1]177具体包括几个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研究,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且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其二,要注意知识的性质,对于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掌握并且能够应用的程度;其三,要注意讲与练的结合,特别是课堂讲解与练习的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四,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由于各个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不同,学生来源不同,任务也不尽相同,不应该只按学生分数进行评比”[1]179。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进步程度的手段,评价应该按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2.育德能力

刘佛年先生认为,教师的育德能力贯穿在其教学过程的全部。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应该了解,才能教好这个学生。”[1]213其次是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情况,“一个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不应该只是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聪不聪明,而要经常了解他的兴趣怎么样,情绪怎么样,做事情是严肃认真还是马马虎虎,思想健不健康,体力充不充沛,营养丰不丰富,运动量够不够,休息够不够,家庭关系怎么样,他跟同学关系怎么样,他对学校的看法怎么样,等等。”[1]213最后是长期坚持,全面地、长期地、深入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才能够指引其发展方向。刘佛年十分强调教师的爱,教师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就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真心真情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育美能力

刘佛年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自身就要是全面发展的个体。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来看,教师除了能够育智和育德,还要能育体、育美、育劳。他十分强调各育之间的协同性,“没有一育能够离开其他育而可以孤立发展,学生所参加的每一项教育活动往往牵涉多种‘育’,每一‘育’的发展都是在与其他‘育’交互作用中产生影响的。”[2]从艺术这一方面来看,“它包含音乐、美术、美工、舞蹈、喜剧等,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舞蹈锻炼人的身形体态,喜剧增添人的知识价值,美工依靠人的动手实践,即一育发展本就内含着各育的方方面面。”[2]所以,一定要重视对师范生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因为美育可以贯穿课堂内外。不独是艺术教师或体育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在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上发挥重要作用。拥有艺术素养的教师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帮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开始于模仿,这需要教师本身是一个美的个体,能够给学生树立美的形象。

(三)创造型教师

1985年,刘佛年先生在《谈谈创造教育》一文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创造教育。他指出,智力与创造力并非正相关,而创造能力却要经过培养才能提高;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则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只有足够多的创造型教师,才能够培养出足够多的创造型人才。刘佛年先生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进行持续性研究。

1.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

刘佛年先生指出:“我们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精神,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精神,教育工作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工作,教育领域是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1]224他认为,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可以而且需要从小培养的,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教师就是这个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开展创造性教学,对教师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一些创造教育的知识。刘佛 年指出,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必然学习了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些学科知识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师范教材中添加更多关于创造教育的知识,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教育能力。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造来适应当下的教学改革需求。

2.能够进行持续性研究

教师要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刘佛年先生鼓励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只当一个教书匠。他鼓励中小学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应积极深造,将一线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进一步结合,在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对一线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他认为,学习与研究是教师不断自我提高的途径,要开展创造性教学,就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具有丰富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教师要加入终身学习者队伍,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主题词。刘佛年先生在80年代中期就能预见性地提出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实属不易。

总的来说,集知识、能力、创造素养于一身的教师,是刘佛年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对培养新教师的一种理想建构。

二、 “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知识·能力·创造”型教师,是刘佛年先生在多年探索中逐渐明确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得到不断推进和落实。

(一)全方位推进师范生教育改革

刘佛年先生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教师培养理想变成实践。1978年,他就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时明确表示,一定要“下大决心把师范教育搞上去”。他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需要加强对自身实际问题的研究,走符合国情的教育道路,确保师范教育改革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坚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他对当时的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根据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确保教育改革的方向性正确。二是对接社会需求办师范教育,“学校应该经常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改进教育工作。当然,学校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秩序性。”[1]196对于师范教育来说,了解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表现、关注社会就业形势对师范生的要求,并以此来改进师范生培养方式等,既有利于师范生的发展,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师范院校口碑的形成。三是应注重师范教育的灵活性,因地制宜,留下活动空间,增强流动性等。四是形成有效率的运行系统,注重培养数量和质量,但不应以简单的“亩产”为唯一指标来评价。五是师范教育改革要注重内外联系,对某些局部的改革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逐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