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域下三都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及路径
作者: 韦文华 吴珊珊摘 要:水族文化建设是有效实现三都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水族文化建设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三都水族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为了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以人民为主体,增强内生动力;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水族;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55-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9
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护村落原有建筑、格局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各行人员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1]。2021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文化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水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富含人文、自然景观,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断加强三都水族文化建设,不仅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传承与发展我国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贵州省三都县水族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将水族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进行融合,以此推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农”问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完善当地政府管理体制
文化建设是在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以及市场无形的调控中不断进行的,能够为政府提供实践经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三都县富含独特的水族文化资源,如水语、端节文化、马尾绣刺绣等,凸显了三都县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近几年来,三都县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如何建设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规划并利用,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来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考察了当地政府的管制能力并促使其不断加以完善。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水族端节文化品牌在传播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金投入、宣传以及群众参与等方面[3]。因此,文化建设拉动经济的增长,需要三都县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制定传播策略。例如,拍摄端节中端坡赛马活动以及端节服饰介绍的短视频,利用多媒体大力宣传端节文化,其中政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是关键因素。
(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总任务之一。要实现水族地区的发展,就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4]。水族文化是当地水族人民的“根”与“魂”,加强当地的水族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市场利益而失去根本,要在留住“乡愁”、留住“根”的基础上来进行[5],否则空心化的文化建设失去了民族根本,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例如,通过打造水族的端节文化品牌来增加市场竞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三都水族的“端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相当于汉族传统的春节,从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主要分七批过完,由水书先生推算具体时间和地方,主要活动有祭祀和赛马[6]。端节文化品牌的打造,要挖掘端节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价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在打造“端节”的品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塑造“端节”文化品牌,拉动三都县的经济增长。
(三)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全部面貌[7]。通过文化建设来发掘水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水族优良传统的体现,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作用于地区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正是水族文化得到大力宣传并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都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水族的“水书”“端节”“卯节”“马尾绣”等,体现了水族独有的民族特色。“水书”是用水族语言记载水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了解水族文化和水族语言的重要读本;“端节”有着独特的祭祀和赛马活动;“卯节”被称为最浪漫的“东方情人节”,并且有着过端不过卯的说法;马尾绣则是刺绣的“绝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是对水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在保“根”保“魂”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使水族历史性的民族文化不被消退以及侵蚀,有利于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融合,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利用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保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提升当地社会文明程度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8]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的重要法宝,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设重点在于人,将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是传播民族文化和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善群众的传统认知,保持思想积极,并且从中领悟道德准则,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
三都县将水族的文化带入了校园,如彭城中学、中和小学等。教育能够大范围地传播水族文化,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水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等,增加对水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承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介绍马尾绣的历史及方法,不仅是对刺绣技艺的传承,也是学生深刻感悟水族优秀文化意蕴的过程。当地部分钱包、香包、帽子、鞋等使用了马尾绣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情感传达意义。学校教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当地培养建设人才,从而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地区振兴。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来,三都县致力于水族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文化优势。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师资队伍专业化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由于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品牌的打造难以成型,说明在科技发展时代,政府资金投入不合理,会导致宣传渠道、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资金缺乏。其次,三都县政府虽积极发挥了引导作用,却重在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致力于提高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水族文化逐渐淡化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当地对水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找不到思路,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远规划[9]。从水族文化的传承渠道来看,传承的渠道较为传统,水书先生对水族的民族文化更为了解,而政府工作人员对水族文化了解不深,很难在文化建设中将水族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背景,对当地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文化建设的成效较低,凸显了政府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
1.文化主体地位缺失
实施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体现了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应重视人的主体性。
文化建设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旦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脱离了“人”,浮于人之上,其意义将不复存在。一方面,部分文化设施的建设脱离了群众,忽视了人们的主体地位,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建设沦为“表面工程”,为了应付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设设施重在人们的参与,参与度高才能使文化建设更加有意义,达到传承水族文化的目的。而有些地方由于宣传不足或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难以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导致人们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频率较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融入感和参与意识。当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匮乏
在民族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现象[11],使得当地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活力。首先,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大量青壮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一些老人和小孩被迫留下,致使文化建设的劳动力严重缺失,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由于水族文化的传承模式较为传统,宣传渠道单一,且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水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留下的老人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远远不够,加之对当地文化缺乏系统了解,无法实现当地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12]。最后,文化自觉的缺失。有学者指出:“拥有文化自觉则意味着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形成、发展、特色与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辨明文化对自己的补益、针砭作用,同时也拥有文化更新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前进方向。”[13]然而,部分水族人民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心理,导致了对本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失去了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外力推进,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得乡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三都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将水族的文化带入校园,开设了水族文化课堂,如马尾绣的技艺班、水书班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和传承了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班级中师生人数不对等及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等[14]。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易降低学校教育质量,使学生难以接受到高质量教育,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族班授课的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深层次地向学生传授水族文化,导致学生对水族文化知之甚浅,创新程度不高,难以为当地培养文化建设的创新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文化建设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水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1.增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打造专业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基层干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基层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15],因此,在水族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