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林丽

摘 要:传统的概念中,文科似乎与实验室是天然绝缘的。相较于理工科而言,由于高校文科实验室在发展及建设方面受重视程度不够,自身教学体系不完善等,使得目前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没能呈现出和理工农医类实验室那样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跨学科研究的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应运而生,如就《国际战略学》课程思政的“浸润”实践尤其需要新文科实验室的系统案例承载。本文结合G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明确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目标、做好文科实验室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三变”“四改”“五提”优化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以期推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提升文科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8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13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正进行着重大变革。新文科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文科教育就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1],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文科教育与社会事务紧密结合,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进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为此,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显得重要而紧迫。高校应在保持传统文科教学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打破传统现有实验室之间的壁垒,加强人文学科内部相关专业与外部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人才队伍优势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实验室进行综合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2]

一、传统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人员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科的传统观念影响,高校管理者普遍对文科实验室存在认知偏差,实验人员管理理念落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实验室管理部门责任管理意识欠缺,影响着文科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具体而言,由于长期对文科、理科认知偏差的影响,高等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存在不同程度重理轻文的思想,重视程度的不同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评估考核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导致文科实验室建设遭遇诸多限制与约束。

(二)现有专职实验人才供需不平衡

在G大学文科实验室队伍中,有专职实验人员2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8人,占比72%,无博士研究生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4人,占比16%。就文科实验队伍结构而言,学历、职称构成及岗位设置上都需要完善。由于人才引进难及专职实验人员读博、转岗等原因,文科实验室存在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体现。例如,G高校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建设有三维决策模拟剧场、公共决策综合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安全实训中心及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心等5间实验室,但目前在岗专职实验人员仅1人(目前在职读博),且学科背景为土地资源管理,并未系统学习过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目前所需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定量分析及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等实验课程体系,且计算机运用能力不强,加之工学矛盾突出,导致其在完成基本的实验室工作量的同时,难以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建设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发展。此外,实验人员专业培训与对外交流学习不够。自2014年以来,G高校虽然每年都会组织新进专职实验人员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但培训内容以理工农科安全知识为主,文科仅涉及部分安全方面内容;虽会定期、不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但重点也还是理工农科类实验室,对于文科实验室的检查力度有待加强。从对外交流学习方面来看,近几年,G高校几乎未组织文科实验室专职实验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文科学院交流学习,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该校实验室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经费投入与产出低

1.建设经费单一且数量少

较理工科实验室而言,文科实验室建设经费来源单一且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获取实验室建设经费上难度较大,主要来源有中央财政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从G高校近三年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比例来看,文科类投入占比仅8.3%。

2.产出效益低

较理工农科实验室来说,文科实验室产生的效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省部级以上大赛获奖、专利、科研能力提升等)很低。近三年,G高校专职实验人员发表论文413篇,其中文科仅18篇,占比4.36%,且核心期刊论文0篇。从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来看,G高校近三年文科实验专职人员获1项。

3.资金投入不到位

在同一所高校内,实验室管理部门对不同学院的投入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存在一定关系[3]。G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会以文件或微信、QQ等告知相关学院关于项目申报的具体事宜,但某些文科学院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自然获得的经费在学院间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此外,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G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起步晚,目前很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不够完善,经费大多投入在实验室硬件建设及环境改造方面,对于核心软件的采购支持力度不够。

(四)资源共享率低,整合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专业方向为单位划分实验室类别,导致功能相似的各文科实验室分散在不同的院系,由于课程重叠、设备重购、管理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及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综合近年数据显示,从规模来看,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发展与理工科实验室相比,在投入、产出、资源共享及开放度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例如,G高校目前拥有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等13个文科类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13 000平方米,仅占G高校实验室总面积的9.28%,且分布零散。而且目前尚无省级、校级层面的文科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层面也只有外国语学院及管理学院有实验或实训中心,对外开放度低,未像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样建立综合性较强的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中心。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验资料共享率低、资源整合力弱等问题。例如,在一次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中,G大学3个文科学院根据自己的需要同时采购了云平台服务器终端,采购经费分别是20、30、62万元。如此分散采购、各自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五)实验教学体系缺乏持续性规划

文科的界定使大多数人忽视了文科人才培养中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加之重理轻文思想的普遍存在,致使文科学科相对于理工农等学科,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缺乏系统规划,起步晚,投入少,发展缓慢。从教育理念方面来说,由于学科间的认知偏差,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偏重理论知识,对实验课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学时较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及创新性。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文科学院除开设基础的专业教学实践课程外,缺乏创新性、新颖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全国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中缺乏竞争优势,无法达到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从教师队伍上来说,文科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手段单一,理论课与实验课存在脱节现象。G高校公共管理学院积极争取到实验室建设经费,近五年完成了实验室“十三五”规划的目标,目前,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优势突出,但实验室使用率不高,且使用内容多为课带实验,实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不强,对于实验项目、科研实验的孵化力度不够。再如,学院目前采购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案例库等教学软件,并请供应商进行了系统培训,但学院教师使用积极性不高。

(六)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现有传统文科实验室由于自身发展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导致实验室建设发展、队伍管理、人员职称晋升等相关制度亟待完善。就G高校而言,目前文科实验室管理机制还是校、院两级管理,缺乏校、院、系三级联动机制,致使实验室管理权责不清,管理环节脱节等。例如,每年学校与学院签订校级层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的同时,也要求学院层面签订院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但各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尚未形成很好的院、系联动机制,致使学院内部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责任倒追困难,信息反馈滞后等。在“双一流”和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多,且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究其原因,有管理粗放、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等诸多因素[5]。不仅如此,目前很多高校文科实验室尚未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整改机制;有的虽已建立,但运行效果不够理想。此外,传统文科实验室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往往忽略实验室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理工农医等学科背景的人才跨学科融入,使得文科实验室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无法适应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需求[6]

二、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机遇

1.科技进步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例如,G高校公共管理学院VR教学课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火灾求生现场,使学生从虚拟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提升学习效果;又如,该学院自2018年开始主办的大数据与公共决策模拟大赛,在全省范围内打破学校、学院及学科壁垒,通过不限专业组队参赛的形式,采取现代信息手段激活大数据思维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教育培养范式的变革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政策及资金支持

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范式的重要变革,对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新文科实验室建设都加大了力度,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校与社会双向交流,推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人才需求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方向

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实践锻炼的必要之地[7]。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新文科实验室应更加注重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课程中,为社会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挑战

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科实验室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智慧化、智能化、现代化及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快速更新,对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理念及实验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挑战。同时,技术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学理念等也带来了一定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验课教师不得不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创新性实践。由于文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成为一大挑战。

2.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对实验室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新挑战

新文科实验室承载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文科实验室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新挑战。新文科实验室的深刻内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8]

3.实验室安全的迫切需要对文科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对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树立“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大家安全”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新文科背景提供的技术、资金、政策支持等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三、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路径

随着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文科实验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三变”“四改”“五提”创新新文科实验室建设。

(一)“三变”:转变理念,转变模式,转变手段

一是根据高校新文科实验室的深刻内涵,转变传统重理轻文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二是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及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方向,转变传统理论授课为主的模式;三是转变实践教学手段,融入虚拟仿真教学、多案例教学,以教促产,产教融合,将理论知识融入“互联网+”等各类创新性大赛及SRT等项目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馈结果指导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