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洁的德育观

作者: 丁纯

摘 要: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鲁洁;德育;德育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11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18

鲁洁(1930—2020),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生前系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鲁洁提出的若干德育思想在德育学科享有较高声誉,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说她是德育学科的奠基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鲁洁的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建构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鲁洁的学术经历是研究她教育思想的最初理路。在鲁洁从事教育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大致有二十多年时间,经历了尼采所说的“沙漠时期”,也符合王国维“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第一种境界。一位做她多年助手的学生在整理《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鲁洁真正开始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是在新时期之后,那时她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50岁才开始事业,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如此突出、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毫无疑问,鲁洁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是她非常投入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努力,去跋涉,去攀登,把学术研究视为自己的生命。她为了探究本质问题始终保持独立性和深刻性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鲁洁对于教育本质、德育本质都有自己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她的学术观点立足于现实,又具有一定的前卫意识,能够巧妙做到“破”和“立”。鲁洁在《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当时的背景下,振聋发聩。她说:“我当时就想努力去改变那种讲来讲去最后教育不是教育的各种思路……我们努力想使教育成为教育,教育是它自身,教育有其独立的价值,不能完全被其他东西所左右,我们得出的结论其实很简单,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文献管窥蠡测,我们从鲁洁德育思想中大受教益。鲁洁教育思想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她的德育思想更是高屋建瓴。研究她的德育思想对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大有裨益。

一、享用性:德育的愉悦与自得

鲁洁认为:“德育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功能之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1]222

德育理论错综复杂,如何把握德育理论核心要义,对德育内涵需要“拨乱反正”。鲁洁首先着手对德育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所谓德育功能,就是德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系统研究,她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德育具有享用性功能。鲁洁指出:“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能有的一种最高享受。”[2]46这篇文章发表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享用”一词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误解,在宣传“奉献”和“担当”的大环境下,“享用”之说无疑会被列为“另类别说”,也很容易被别人曲解。在这种情况下,鲁洁为了把德育享用功能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更明白,随后又写了《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一文,进一步诠释了德育享用性是实际存在的,需要大家关注德育享用性对人发展的正面影响。人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系人的存在,但人不能满足于吃喝拉撒,还需要精神生活,德育是满足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诸种改革实践中,人们又在寻找得以确定其实践方向和基础的‘灵魂内核’。”[1]256例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养气”既是一种道德修炼,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养气”过程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精神体验。

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给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快乐。我们不能一味提倡奉献,提倡自我牺牲,而要把自身的幸福感置放在显著地位。这不但符合教育的目的,也是照顾人性所需。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凌空蹈虚,而要放在实处。享用功能是一种人格完善的教育途径。能在修身养性过程中获得幸福感,这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德育不是说教,不是捆绑式教育,而是言行一致,内心和外在行为一致。可以说,德育享用功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常态。鲁洁说:“德育的享用功能不是任何人任意赋予它的,而是德育过程之逻辑必然,它根植于德育的本质之中。”[3]6德育的实施过程对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而言,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在这个过程中,自由与自主意志得到张扬,人们理应从中得到自我丰富的快乐。“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与发展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使个体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它的享用功能才得以产生与深化。”[2]47

鲁洁的观点对当今“90”“00”后受教育者,有一定启发性。要让这个群体深刻认识道德的光芒,使他们认识到怎么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也要使他们充分享受道德带来的美感和乐感。在人的发展最高层次——享用自由和超越上,德育的享用功能使人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一种最本质的文化,感受一种最高的享受。

二、超越性:德育的前景与旨归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他总是在超越现存的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中存在着的,超越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惟有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3]6德育从本质上来讲,是要人看重一些东西,也让人看淡一些东西。看重的东西诸如责任担当、立志报国等,看淡的东西关涉功利仕途等个人利益。德育使人超越现实世界,超越外在功利的捆缚,追求自由和卓越,追求活着的意义,超越世俗,不能只盯着自己想得到的好处。这是德育应达到的一种境界。“超越性的存在,就是教育的人学依据。”[3]7德育的超越性要求德育首先有明确的导向性,方向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对现实妥协和将就。德育的超越性就是立足于现实而超越现实,“人是在自我超越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自我超越,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为此,赋予人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使命。然而,当代的教育却是遗忘了这个使命。”[4]鲁洁很明白地说出了自己对超越性的理解,认为超越性的期待是人的本性,也是教育应该有的期待,换个角度来说,教育所期待的也正是超越性。她认为:“超越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觉认识,自觉行动中呈现。”[3]7超越性不是被动而为,而是要求受教育个体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和介入,力主破解生活之难题和窘境,把握好“在场”,及时反应生活的“应激”,“应该看到,超越虽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觉认识、自觉行动中体现,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得以成为人的现实品性。”[3]7人的自觉超越是因为人在道德滋润之下,能够冲破旧有的窠臼,去创造新的力量。

有段时间,“适应性”之说甚嚣尘上,导致教育失去了主体性,一度沦为社会的附庸,教育很多做法被社会大环境所裹挟。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和短板是漠视培养超越性,“应试教育”还是排在首要位置,家长和学生更看重分数与排名。教育“内卷”已经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当然“双减”文件力图减去学生课业负担,但长期以来的功利化教育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超越性是解决“教育内卷”的良方,教育理应回到教育的本质。脱离了教育本质的教育就不是科学的教育,教育一定要按照培养人的目标去实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超越性的教育,在鲁洁的眼里就是“病态教育”,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应该严格杜绝的。

鲁洁的德育超越性的理路对当下教育减负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关研究人员认为,鲁洁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减负,也能够对“双减”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深入阐释。鲁洁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人的超越性奠基于生活的生成性和超越性。人的生活总是以内在发展可能性的状态存在着,生活是向着未来开放的,具有多种可能未完成的过程,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性存在。”[3]6所以,德育超越性的价值,既指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也指涉教育者应竭力为个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和谐环境:天人合一的当代诠释

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势把德育功能固化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简言之,德育似乎只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道德一词本身囿于人际关系,但从20世纪中晚期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视野的拓展,人们对新问题的认识越加深入和广阔。比如,人口、资源、能源、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命运走向关系密切,但也易被人忽视,客观环境给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德育的功能因此有所扩展,人们要回答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警惕大自然因人类的盲目行动而做出的报复,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要依靠如生态学之类的科学,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必须依靠道德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观念。”[5]德育教化过程中,如何认识人的生存环境,如何对待自然世界,人和自然究竟是“合作”关系还是“征服”关系,都值得深入而又科学地探讨,挖掘更深层次的生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生态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人必须承认的事实。”[6]12每个个体在认识大自然之时,必须有爱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理念。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瞩目的问题,因为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未来走向。我们共处于一个地球村,理应重视我们命运所系的实体,假如环境恶劣了,人的幸福度、舒适度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科技进步,也要厘清科技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地球家园意识,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按照鲁洁的看法,我们做好德育的生态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消除对待自然的错误看法,远离“人类中心论”。和谐是人和自然的永恒主题,人和自然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对待自然,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爱自然,就是爱自己的心灵。人类只是地球村的常住村民,想过得好,想生活得更久远、更安定,就要坚定“人与自然一家亲”的立场,要弘扬中国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把传统中优秀的生态文化传承下去,促使个体能深刻理解自然,接近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一体,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其二,甄别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德育教化使人趋善,作为伦理学视野中的“善”,它和“真”“美”一样,是人类遵奉的圭臬。与人为善、教人向善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个体对待自然和对待人一样,需要持尊重、公平的态度。鲁洁认为:“学校德育生态性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懂得存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1]256鲁洁通过德育生态功能,强调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务必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要明辨是非,把爱护生态当作一种责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跬步,成良习,就是对人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