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丽美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思想建设的主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它的价值基础、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高度契合,将其融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碎片化”“形式化”问题的解决,能更好地帮助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30-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新时代思想建设的创新成果,是新时代的思想教育主题,应该贯穿于思政教育始终。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很多知识点契合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被纳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其授课形式一般以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的教学活动,仅靠几次专题活动并不能保障教学效果。

很多学者讨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问题:有的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四门思政课程基础上增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以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任务。这种观点忽略了师资配备问题,除了民族院校之外,其他学校不一定有足够的教师胜任这门课程。有的主张在某一门思政教材中,增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章节即可。这个办法操作的难度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内容。对此,本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教育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教育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民族身份认同教育,即各民族成员将自身归属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发展道路、理论基础、政治制度和领导力量,认同支撑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体价值[1]。而“发展道路”“理论基础”“政治制度”“领导力量”“中华文化”“共同体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用于高校教育,可以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四门思政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成为拥有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体系的人才,是解决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的理论武器。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有相同的教学目标,还有共同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是不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历程进行解读和认知的过程,是不断加强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认同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身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所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皆是社会主义性质,二者教学目标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都是为了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属性解决了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思政教育目标有很高的契合度,为其融于思政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基础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指导地位,保证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发展方向,确保培养的人才为国家所用,为民族所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所用,确保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的未来支撑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这个强大的理论武器,在千疮百孔的大地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硬是把十几亿人口负担转化为工业文明发展中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检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可行性,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理论思想建设的决心,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共领导集体的开创性成果,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导向都是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意识形态导向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政治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层基础,而文化认同的核心及关键就是增进各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4],爱国主义强调的信念、意志、情感等精神要素对民族共同体起到了支撑、导向、激励、整合作用[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朝历代中国先民们认同当朝当代政权的情感表达,演变至今,是中华各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多元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的身份认同,蕴含了中国各族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形成与复兴共进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民族危难时期可以整合一切政治分歧和政治诉求,凝聚各民族力量成为“政治共同体”;在民族危难过去时,政治分歧和政治诉求可能上升为各民族的第一需求,集中体现在教育立场上,但维护祖国统一、防止民族分裂是所有分歧的底线,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中心思想。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人才,是对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思想。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整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价值需求,在任何时代、任何阶段、任何领域都不过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于思政课程教育提供了价值基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处理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形塑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本来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职工作,这些指导思想正好满足了新时代思政教学的需要。

1.党的民族理论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指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索出的,适合我国民族实情,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套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的民族问题召开民族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开展民族工作,最终形成指导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在1957年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共同目标出发,提出反对大民族主义,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特别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以防民族分裂,并就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民族自治权利和民族化等问题作出指示[6]247-248。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吹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号角。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制定有关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核心要义的“十二条”,对“民族”内涵进行定义,对中国的民族问题现状进行定位,确定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八项坚持”,提出“四个认同”“四个自信”等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民族理论。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开展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国家进入“强起来”的民族振兴时期。

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开展民族工作的指示形成了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民族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国家发展目标的演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需要巩固革命果实,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中国富起来,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全国实现小康社会,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冲刺。这一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初衷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裂,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凝聚民族力量,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合力”支撑。其变化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社会发展,践行“共同奋斗”精神,印证“共同繁荣发展”理念的过程。这套理论体系是多民族国家主导“多元”、强调“一体”的指示,是思政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2.“五个认同”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个认同”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开创性的民族理论。2014年5月,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四个认同”理念;同年9月,他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论述有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指出“四个认同”的重要性。2015年8月,他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后,“四个认同”扩展为“五个认同”。2021年8月,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此“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7]。可见,“五个认同”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时代需求。

“五个认同”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各有侧重:“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族祖先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近代百年屈辱历史中,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刻谨记“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如此,可有效地防止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这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并认同自身的民族身份,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8]252,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将促进民族大团结意识融于灵魂深处,自觉反对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行,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8]252-253,帮助大学生养成尊重各民族风俗文化的习惯,锻炼出正确分析和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形塑正确的文化观,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重点在于中共党史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由、发展、富强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民族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生、为民而存,以此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唯一一条可以拯救中国的道路,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发展提供的成功经验,以坚定其维护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