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移民搬迁点“周末小课堂”研究
作者: 蒋红霞 王小萌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适龄儿童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搬迁群体能否留下来、稳得住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在离校后如何得到更全面的关照,不仅关系监护人的家庭和睦、工作顺利,也关系搬迁社区的和谐稳定。在移民搬迁点开设“周末小课堂”,由社会工作者对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实践引领、学业辅导等方面的服务,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抚育压力,缓解移民搬迁点的集体焦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供给能力。
关键词:移民搬迁;留守儿童;“双减”;社会工作;“周末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42-06
贵州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学生达35.79万人[1]。对易地扶贫搬迁后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全方位保障,特别是对其中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有助于从微观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一、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推进“三农”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布,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原则、要求和路径。因此,如何使移民搬迁群体从人口流动实现社会融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汇聚乡村振兴力量,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移民搬迁中的社会建构、就业创业、生活方式等方面,较少关注移民搬迁安置点(文中“搬迁点”为同义)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优化策略,弱化了移民搬迁点儿童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存在价值。
(一)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客观情境的两个显著变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留守儿童所处的客观情境发生了两个较为显著的变化。
第一,居住场所、嬉戏场所、学习场所、社交场所等发生改变,由农村留守儿童转变为搬迁点留守儿童后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在农村时少。对留守儿童而言,除了生活空间从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外,在外务工的父母仍无法顾及子女生活和教育,隔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尚需适应新生活,农忙时节更无暇顾及孙辈,如此一来,农村留守儿童转变为搬迁点留守儿童,不仅失去了熟悉的成长环境,连宝贵的祖辈关照也有所减少,朋辈关心也因熟人社会重组未能完全延续。
第二,易地扶贫搬迁后,劳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机会增多,使少数原本由父母直接照顾的儿童成为新的留守儿童。搬迁后的青壮年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搬迁点周边市县务工的机会明显增多,为节约交通成本,他们尽量减少回家次数,把子女交给老人照看,这些孩子便成为新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初到搬迁点,在生活上尚需适应,在情感上尚需抚慰,在学业上尚需指导,还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境,如不及时帮助和疏导,易产生情绪性问题行为。
(二)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
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既受客观情境的影响,又是适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一定反映。概括来看,搬迁点留守儿童的主体需要主要有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学业需要三个方面,凸显出对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抚、心理疏导,以及闲暇时间健康生活引导的紧迫性。
首先,情感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直接需要。对儿童的情感需要给予适当满足和引导,可以增加儿童的精神满足感、心理认同感、集体归属感,减少压抑、缓解挫败、克服胆怯,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父母缺席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长期性,“有过父母缺席经历的孩子,他们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在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亦差于其他成年人”[2]。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疏离,对现阶段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有直接影响,对其心理建构和行为习惯有长期潜在影响,“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3]。
其次,交往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处于父母不常在身边、祖辈不易沟通情境中的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外的其他人员的交往需要更加强烈。但不太富裕的家庭条件,较少的社会见识,毫无经验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多显示出自卑、孤僻的特点。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心安处社区(以下简称“心安社区”),留守儿童“趴在窗子边看楼下的小朋友们玩耍”“明明想交朋友,却跑过去打人一拳”的情形时常出现,不懂得如何“示好”可能是留守儿童的普遍性社交障碍。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如果能被同龄人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亲情的缺失”[4]。但在留守儿童社交能力普遍偏弱的环境中,这种弥补是有限的,甚至在社交行为没有被及时关注和纠正的时期,留守儿童很容易将强烈的交往需要移情到网络上,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反过来进一步弱化其社交能力。
最后,学业需要是搬迁点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搬迁点建设了配套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硬件比搬迁前有明显改善,但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还存在不均衡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价值引导不多;监护人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对知识学习不甚重视,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业,这些都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长远来看,忽视知识学习不利于留守儿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帮扶措施及效果在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以前,为给中小学生减负,多数地方规定了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限,小学生放学时间与监护人下班时间不协调,给监护人造成无法兼顾生计与接送儿童的实际困难,出现了不同的课后托管模式。
(一)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现行措施
2019年11月发布的《贵州省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统一集中教学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得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不得超过8小时[5]。因此,很多小学生在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处于无人照看、无处可去、无所事事的“三无”状态。为解决搬迁点适龄儿童“三点半”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励创新搬迁户学生课后服务,加强联动协作,有效整合资源,在搬迁安置小区开设“四点半学校”或“四点半课堂”,对下午课后至离校时间段内有需要的三年级及以下学生进行免费托管[6]。心安社区当地政府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实行住校集中管理,在晚自习时由老师为学生辅导作业;二是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利用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
(二)现行搬迁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的实行效果从现行课后托管模式看,以三年级为界,采取不同的托管手段,体现了政府主管部门分类管理的策略。从实行效果看,三至六年级集中住校的学生从周一至周五吃、住、学都在学校,使监护人更安心于生计,有利于提高搬迁群体的幸福指数;但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老师精力不足,管理质量不高。另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三点半到四点半之间的衔接存在空档。如在心安社区,负责托管的2名社工还要负责整个搬迁点居民的协助服务工作,留守儿童在社区得到的实际托管服务内容比较有限,学业上获得的有效指导很少,加上监护人也对免费托管心存疑虑,所以,实际参加托管的儿童数量很少,以至于“四点半课堂”作用有限。
三、“周末小课堂”的主要目标与实施策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以来,小学生从下午三点半离校改为五点半离校,由所就读学校就地实行课后托管,宏观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也更方便监护人在工作日接送儿童,比实行“四点半课堂”更能得到监护人的支持。但双休日留守儿童当何去何从,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使留守儿童过更有意义的双休日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周末小课堂”的主要设想
根据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主要需求,“周末小课堂”在总结“四点半课堂”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把双休日作为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段,把每个工作日下午的课后托管改为双休日托管。其主要依托社区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工作者等具备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具体实施者。2021年以来,5名社会工作者在心安社区开设“周末小课堂”12次,累计服务5—13岁的儿童896人次,在防止留守儿童双休日无人照看、无处可去、无所事事的“三无”状态,更好链接家校教育、拓展公共教育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周末小课堂”的实施策略
目前,心安社区“周末小课堂”共设置情感陪伴、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实践引领、学业辅导等五个模块。
1.情感陪伴
针对移民搬迁社区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社工开展了“搭对子”服务,即社工根据与托管留守儿童的交谈、观察,识别出性格内向、举止有异、不易被同辈群体接受的儿童,通过辅导功课、送他们回家、鼓励担任小组长等,与他们建立较为融洽的专业关系。社工还充当临时家庭成员,适当采取倾听、自我表露等方法,引导留守儿童说出内心顾虑,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形成独特的“一对一”服务,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因社工多为女性,更多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陪伴左右,较容易和留守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另外,社工也开展“感恩父母,感谢有你”等小组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艰辛,减少对父母的埋怨;同时积极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鼓励他们日常多联系和关心孩子,增加留守儿童的情感满足感。
2.安全教育
在移民搬迁点,留守儿童的学校和住地中间有一条交通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对刚搬到移民搬迁点的儿童来说,在路上嬉戏打闹和随意横穿马路的习惯需要被尽快纠正。基于此,社工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伴我行”小组活动,以交通动画视频为媒介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随后通过绘画交通标识、写交通安全口号、实地演示带领过马路等,将交通安全知识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留守儿童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安全过马路的能力。同时,社工常把安全知识挂在嘴边,强调不能随意下河、规范用电和用火等,并通过多次示范将安全作为开展小组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3.兴趣培养
目前,搬迁点公共服务资源还不充足,无法短期内增加对儿童教育的资源供给。受经济条件、学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陪伴较少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儿童的爱好培养意识较弱,对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对儿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搬迁点留守儿童在校园外大多将时间花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上,没有其他明显固定的爱好,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兴趣爱好,社工根据留守儿童意愿,协助组建学习小组、绘画小组、阅读小组、乒乓球小组等,鼓励留守儿童寻找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益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4.实践引领
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帮助其适应搬迁点生活,认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非常必要。在搬迁点,很多儿童短期内不适应公共环境的变化,乱丢垃圾、不讲究个人卫生、随意说脏话等现象时常出现,监护人无暇顾及、难以示范且不能及时合理纠正。因此,“周末小课堂”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培养搬迁点儿童的道德素质。如社工开展爱卫生、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服务活动,带领留守儿童在搬迁点捡垃圾,将学习爱护环境标语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增强留守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带领儿童一起打扫活动室,示范刷牙、洗衣服等,通过言传身教,辅以一定奖励措施,让儿童逐渐乐于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环境。